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四次拒絕稱帝的原因

曾國藩四次拒絕稱帝的原因

曾國藩四次拒絕稱帝的原因



曾國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別人勸說當皇帝。能不能做皇帝?他為什麼不當皇帝?對此,民間流傳著多種說法。唐浩明從當時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中進行了剖析。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之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毛澤東有曰:「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已故鄉人的推崇之情。


人物生平


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6歲時入塾讀書,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虛歲28歲時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2]。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闢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先後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里,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3]。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臨危之際,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凈,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閑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博客,微博)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穫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錦衣綉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飢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捻須頷首微笑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貝多芬的貝 的精彩文章:

美國總統的八大丑聞:放心看 沒人查水表
揭秘:火星上的水是怎樣消失的?
日本女人的偷情隱身術 「莞式服務」弱爆了
30個歷史小故事,書上絕對沒有

TAG:貝多芬的貝 |

您可能感興趣

曾國藩緣何五次拒絕稱帝?
曾國藩重兵在握為何四次拒絕稱帝?
曾國藩為何三次婉拒造反稱帝?
曾國藩為何一生為何四次拒絕稱帝?
揭秘:曾國藩有四次稱帝機會為何拒絕
一生四次拒絕稱帝,黃袍加身的曾國藩只寫了一個對聯
曾國藩在晚晴權傾朝野,卻拒絕稱帝,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隋朝開國皇帝並非是楊堅?原因竟只因一人不想稱帝!
曾國藩擁兵百萬卻為啥不稱帝:因無稱帝野心
曾國藩在消滅太平天國後,為什麼不稱帝,因為這幾個原因
晚清時的曾國藩拒絕造反稱帝,可謂謀國之忠!
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四川人「皇帝」,稱帝後還要封蔣介石為威國王
此國自稱虞舜後裔還稱帝,被永樂帝滅了成為中國新省
曾國藩不肯反清稱帝:只因他看透了國人性格里的醜陋
為什麼越南國君可以稱帝而朝鮮國君則只稱王?
堪稱中國最厲害小城 吳三桂稱帝曾國藩建湘軍都在這 日本內閣因它倒台!
三國時期,孫權為何先稱王后稱帝,是因為沒自信嗎
劉秀稱帝後,卻沒封陰麗華為皇后,背後原因讓人嘆息
袁世凱稱帝後,他的「皇后」為何拒絕向其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