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 「熊」孩子,究竟在替誰背鍋?
暑假臨近,影院即將再次成為熊孩子專區,作為 「不讓你看電影」系列的招牌兵器,進擊的熊孩子們究竟是如何在影院施展十八般「武藝」的呢?
文/李娟
近幾年,國產和引進共同發力,國內上映的動畫電影數量飛速增長,與之伴隨而來的便是熊孩子對影院的大肆侵襲。
暑假臨近,影院即將再次成為熊孩子專區,作為 「不讓你看電影」系列的招牌兵器,進擊的熊孩子們究竟是如何在影院施展十八般「武藝」的呢?
哭叫小惡魔
膽小的哭,膽大的叫,總之就是不能做個安靜的寶寶!好的電影帶給觀眾的是一場場視聽盛宴,然而這宴席上的菜,往往和孩子們的口味分道揚鑣。
於是,為了表達不適和不滿,哭泣和尖叫作為孩子與生俱來的本領,常常響徹整個影廳。
看《霍比特人3:五軍之戰》被怪獸造型嚇哭,看《星際穿越》被災難鏡頭嚇哭,看《普羅米修斯》被切腹墮胎嚇哭……動作片、科幻片、恐怖片、愛情片,五六歲小孩,選片尺度如此之大,不知寶寶們在驚慌尖叫、嚎啕大哭時有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滿滿惡意。
大人都嚇呆的「普羅米修斯」
如果說六歲以上的孩子是「影廳哭戲」的臨時群演,那麼兩三歲的孩子就是絕對主角。一場電影,從頭哭到尾,不管看的是《哆啦A夢:伴我同行》、《憤怒的小鳥》還是《瘋狂動物城》,再光怪陸離的畫面都無法抵抗一個孩子怕黑的恐懼。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了就抱出去,安慰一會兒,再回來看,孩子繼續哭,再抱出去,一會又回來,一場電影,來來回回五六趟,自己和孩子沒有get到任何情節,還嚴重影響他人的觀影體驗。
更有甚者,孩子哭聲不止,嗓子都啞了,父母依然坐在椅子上穩如泰山,享受觀影,這番景象讓人不禁想問一句:到底是不是親生的!
玩鬧小達人
如果沒有熊孩子,大概沒人知道影廳除了看電影,還能開發出如此之多的新玩法。
踢凳、亂竄、爬梯、決鬥、唱歌……兒童樂園裡不依託於設備的一切遊戲,孩子們都能在影院肆意展開,旁若無人。
在影廳,座椅變成一件信手拈來的玩具,孩子們常常又拍又踢,自己玩了無生趣,就開始攻擊他人。
此時,坐在熊孩子們前面那一位,絕對都是被上帝選中的人,他們將享受到持續不斷的踢打攻擊,熊孩子還可能趴到他們的頭上,施行「拍頭殺」……
座位靠近通道的孩子,對電影失去興趣後,就會開始四處亂竄,將影院當做一座迷宮,走到各個角落去探險。有些熱情的熊孩子竄到屏幕前後,還熱情的對爸爸媽媽招手示意,這些熊寶寶確定不是猴子搬來的救兵嗎?
如果熊孩子再有夥伴的加持,那場面就更加難以控制了,以前曾在觀影中遇到孩子們捉迷藏,有些還跑到熒幕邊去躲藏,其他觀眾均能看到銀幕下方一個個來回穿梭的黑影。
而且小朋友們情緒不穩,一言不合就開戰,朋友就曾在看《奧特曼》時遇到兩個在影廳「開打」的孩子。
除了對已有設施的遊戲開發,熊孩子和父母還會自帶神器,比如「全民保姆」手機,有些父母為了不被孩子干擾,居然在影廳用手機給孩子放動畫片,而且是公放,《王牌特工》伴著《蠟筆小新》,著實是一出絕佳「好戲」!
當王牌特工遇上蠟筆小新……
還有父母從背包里掏出孩子的玩具,顯然,能說會唱的娃娃比電影更易和孩子實現共鳴,於是孩子很快就和娃娃開啟兒歌二重唱,幾曲過來,其他觀眾已經完全找不到電影的節奏,只能說,一張票錢,聽了一場兒歌演唱會,我很方。
聊天小能手
在影院遇到熊孩子讓人咬牙切齒?那你還是圖樣圖森破,孩子單獨行動畢竟勢單力薄,等到父母全面開掛加入互動,這種強強聯手才真正讓畫面美的不忍看。
動畫電影如今已基本是熊孩子專場,尤其是全球熱映的迪斯尼影片,即使是英文原版,依然有很多父母帶孩子去看。小朋友聽不懂配音,也看不懂字幕,父母們瞬間開啟自動播音模式,不厭其煩的一字一句將字幕讀給孩子。
有些父母還不忘寓教於樂,在觀影中教孩子英文,還要求孩子跟讀,一場好好的《復仇者聯盟》瞬間切換成小學生英語課堂,真是幹得漂亮!
復仇者聯盟
孩子擁有極其強烈的好奇心,而許多電影又完全突破了他們的認知領域,於是孩子們在觀影中會一鍵開啟「十萬個為什麼」,而且孩子們不懂得控制音量,導致身旁的觀眾深受困擾。
為什麼飛船不會掉下來,為什麼他們要上太空,為什麼太空這麼黑、這是好人壞人、他們為什麼要這樣……面對重重疑問,父母們全程跟進,隨時講解。普及知識、分析情節、解釋人物的前世今生、討論故事的有趣內容……
之前看《百鳥朝鳳》時,影片已進行到後半段,老師傅正用盡生命吹嗩吶,旁邊的孩子還在和媽媽討論男主小時候「吹水」的故事,真是讓人分分鐘跳戲!
強烈請求最近影院正在試行的「家庭影廳」立刻上線,將這幫聊天小能手全部收走!
熊孩子們為電影市場貢獻大量票房的同時,也榮登「影院殺手」排行榜,其實眾所周知,廣受詬病的熊孩子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其背後隱藏的不負責任的家長才是關鍵所在。
孩子尚且年幼,不懂得規則與禮儀,但是很多「熊」父母走進影院,借著消費者至上的優越感和尊老愛幼的道德綁架,對於自己孩子各種缺乏社會公德心的行為熟視無睹,這才是影院的「最強毒藥」!
電影做不了電子「保姆」!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家看動畫片能夠保持安靜,給大人爭取到空閑時間,於是認定孩子看電影也能夠保持專註力,其實不然。電視和電影在拍攝技術、影片時長、觀影環境等方面都大相徑庭。
美國兒科醫生Helen Fowler Neville曾根據她的經驗就0-6歲兒童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做了一個概括和總結:
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證明, 幼兒的注意力缺乏穩定性,一般情況下,3歲左右的孩子穩定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3~9分鐘,4歲平均12分鐘,5歲近15分鐘,6歲以後才能達到30分鐘甚至更長。
兒童動畫片每一集的長度一般也都是15~20分鐘,但是電影的時長至少90分鐘,大多接近120分鐘,這遠遠超出了孩子所能控制範圍。
聲音和畫面作為電影的敘述方式,往往在表達的過程中更加訴諸於感官衝擊,以突齣電影的獨有優勢,但是令人震撼的視聽並不一定適合小朋友,孩子尚且在發育成長階段,暴力、血腥等過於極端的內容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而且影院一片漆黑的觀影環境,對於小朋友來說也是一項挑戰,再加上條條框框的觀影準則,孩子們根本無法享受這一過程。
因此,6歲以下,尤其是4歲以下的孩子,父母應盡量減少其進影院。即使是拓寬孩子的人生經驗,也只需選擇適合影片,觀看幾次即可,無需一到休息日就湧進影院,一次次的重複體驗,挑戰孩子的極限。
而且年紀較小的孩子,在家也可以在線觀看影片,在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孩子其實能夠更好的理解影片,也能無所顧忌的和父母進行討論。
給孩子選片是一門技術!
《智取威虎山》、《心花路放》、《闖入者》、《龐貝末日》、《風聲》、《白鹿原》、《普羅米修斯》……在給孩子選片的道路上,部分父母們幾乎毫無「底線」可言。
廣為人知的「再窮不能窮孩子」理念,幾乎滲透了每一個家庭。然而,解決了物質的貧窮,卻迎來了精神的匱乏。
買兒童用品時千挑萬選,讀盡無數攻略,購遍全球商家,只為給孩子最好的,到帶孩子看電影的時候,選片怎麼就如此將就應付、敷衍了事呢?
消費者父母:錯時選片
消費者父母在選片這件事上基本都是懶癌症後期,他們給自己選片都是追熱門、隨大流,更何況孩子?
他們帶領孩子看電影之前,往往對影片了解嚴重不足,僅憑片名、海報透露出的簡單信息就帶孩子入場。
對於懶癌症父母,為了避免讓孩子接受到「不良」信息,可以選擇「錯時選片」,即不帶孩子看上映首周,甚至兩周內的影片。
目前院線電影大多採用長戰線,品質能夠保證的影片一般都會放映一個月,熱門優質影片則持續時間更長,因此無需擔心影片下線。
影片上映兩周過後,我們就能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的信息反饋,這類「實地考察」的直接訊息可以作為父母判斷影片是否適合孩子的有力輔助,令父母在選片中更加理性。
而且經過一周到兩周的熱映,影片日票房將直線下跌(參見愛麗絲夢遊仙境2票房曲線),影廳也不會再像開始時那般人潮洶湧,觀影環境相對於首周舒適很多,能為提供孩子一個較好的空間觀影。
教育者父母:重複刷片
電影是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體,有些觀眾視其為消費品,有些則視其為藝術品。
如果父母將帶孩子看電影視為藝術教育,相較於懶癌患者的消費父母,他們選片可能會比較慎重。
對於這類父母,給孩子選片就不再停留於「適合」的原則,而是上升到「教育」的層面。如果將電影視為藝術品,將觀影視為寓教於樂的過程,那麼,帶孩子看電影可以選擇「重複刷片」。
重複刷片,即父母先到影院進行觀看,對於影片的細枝末節一一熟知,然後再結合線下內容,進行科學選擇,為孩子做好前期知識普及,再帶其進影院觀看。
教育是一件費神費時費力費錢的事情,多一張票錢,給孩子一個享受藝術、學習藝術的機會,這絕對是值回票價的行為。
孩子是父母的最佳模仿者!
分級不是修養的遮羞布,再縝密的分級,分得了內容,分不了素養。
在中國特有的環境下,父母作為監護人,陪同孩子看電影,承擔的責任不僅僅是篩選內容,還有引導孩子遵守公共規則,幫助孩子提高個人素養。
在走進影院之前,父母應當和孩子講述觀影準則,每一張電影票的背面都有觀影須知,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學習,互相監督,7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秩序意識,如能有效引導,孩子可以實現自我控制。
如果帶7歲以下的年幼孩子進電影院,當孩子在電影院表現出不耐煩,或哭叫或玩鬧時,請在孩子打攪到別人看電影前及時離開,這是一種修養,這種修養能給孩子良好的示範。
父母和孩子一起觀影,不要旁若無人的交流溝通,這種建立在侵害他人利益基礎上的親子互動可謂顧此失彼,孩子可能看懂了幾分鐘的劇情,卻喪失了學習換位思考、體諒他人感受的機會。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和不良言行的最佳模仿者,如果身為家長攜帶年幼的孩子進電影院影響了別人卻覺得理所當然,那麼,今天這些踢凳子、滿場跑、哭鬧跳的熊孩子,未來就會成為在影院左手炸雞、右手爆米花、抖腿聊天、拍照閃屏的熊大人,而他們又將培養出一批嶄新的熊孩子……
無知正在輪迴,惡行正在傳承。
所有人,都站在這個環形軌跡中。
每一個千夫所指的熊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不明事理的熊父母,願家長們能在充實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規範孩子、培養孩子。
即使這一過程瑣碎又漫長,只要有人去改變,世界就一定會不一樣。






TAG:父母必讀 |
※逆子!怎麼又讓爸爸背鍋?
※乖孩子本沒有錯,何必讓他們背鍋?
※誰是你們家的背鍋俠?
※原生家庭又背鍋?女碩士被逼認精神病,殘障女兒拿刀砍向母親,驚天騙局的背後竟是…
※薩摩懷孕找不到孩子他爸,孩子長大後,二哈又得背鍋了
※鹿晗女友粉自殘 誰該背鍋?
※看著像前男友就被拒絕,如何擺脫「背鍋俠」?
※這些奶粉誤區你或許還在犯,別拿孩子的健康給你背鍋
※誰在給賈躍亭背鍋?
※你都不敢「背鍋」,憑什麼當領導?
※讓賈玲「背鍋」、坑應采兒跳海,是誰借給這些綜藝的勇氣?
※蘭淑儀兒子慘死,楚喬為什麼背鍋?其實答案都在這裡嘞!
※薩摩意外懷孕找不到兇手,結果孩子長大後,二哈又背鍋了……
※得了宮外孕,你還在怪老公,那他真的是背鍋俠
※楊毅無語了:詹姆斯被「背叛」,我不說話,也要背鍋?
※李鴻章,究竟是背鍋俠?還是歷史的罪人?
※別特媽再讓星座背鍋了,還是你自己背吧
※宇宙最大背鍋俠——水逆,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背鍋俠今天甩鍋了,你們說怎麼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