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北朝禪法的演變與特點

南北朝禪法的演變與特點

南北朝禪法的演變與特點



關於禪法的演變,學界多以《高僧傳》、《續高僧傳》記載的禪系禪法為標準,忽略了禪法本身思想的演變。依據佛教經典,以南北朝的禪法演變為研究對象,就是把禪法放到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採取以經為史的方法考察早期禪法的演變過程,為探究禪法中國化提供理論根據。

小乘禪法大乘化


漢魏時期小乘禪、大乘禪並行發展,互不交涉。東漢末年,來自西域的安世高譯出了小乘上座一系的禪數學經典,發展了禪法中「止」的思想。支婁迦讖譯出了大乘般若學經典,發展了「觀」的理論。這時候的大、小乘禪法並行發展。姚秦時期,鳩摩羅什將小乘毗曇學和大乘空觀結合在一起,觀「諸法實相」成為大乘禪法的核心。呂澂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指出東晉時期「禪學雖出於小乘系統,卻已貫串著大乘思想而是大小乘融貫的禪了」。


到了南北朝,小乘禪法、大乘禪法不但並行發展,而且出現了各自的特點。有的小乘禪法與大乘思想互相交織在一起,形成小乘形式的大乘禪法,大小乘禪法進一步融通。有的大乘禪法吸收了如來藏思想,有了中國化的色彩。隋唐時期,楞伽師的如來藏禪法成為早期禪宗禪法主流,是一種中國化了的大乘禪法,最終為慧能及後世弟子的祖師禪所取代。對於唐宋以後的禪法,無論是什麼形式,即使是坐禪,所觀的內容也是將佛性、空、心性相結合,這成為禪法理論的根基。


從禪法演變的歷史階段來看,小乘禪法大乘化是大乘禪法中國化前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當小乘形式的禪法具有了大乘思想的時候,就為大乘禪法的如來藏化奠定了基礎。

因此,小乘禪如何轉化為大乘禪是研究南北朝禪法的一個重要問題,自東晉鳩摩羅什、覺賢等譯出大乘禪經後,小乘禪法逐漸大乘化。這奠定了中國大乘佛教的發展走向。


所謂小乘禪法大乘化,是指小乘禪法中蘊含有大乘思想,實質上是大乘禪法以小乘形式修持。大、小乘禪法的判斷依據在於修持此禪法所能達到的果位,大乘化的小乘禪既通小乘果位也通大乘果位。南北朝時期,大乘化的小乘禪法有念佛禪、阿蘭若行、四念處、六妙門等。嚴格來說,阿蘭若行並不是具體的禪法,而是修禪所處的地方,至於修的內容,實際上是以十二門禪為主。在實際禪修中,禪師並不拘於一家,許多禪法並用,而且有誦經、懺悔等多方面補充。這時候的禪法表現出許多大乘思想,如發菩提心,以大悲心救度眾生等。


依據禪法經典,可以總結出念佛三昧、阿蘭若行等小乘禪法中的大乘特點:發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教區別於小乘佛教的一個根本出發點;念佛、菩薩、慈悲的思想,念佛法門是修菩薩行速至不退地的易行道。小乘念佛偏重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所以所念之佛為數眾多;菩薩行法,如四弘誓願、菩薩戒等,修菩薩行法,能夠現前百千無量諸佛,入菩薩位,但這也需要一定的次第;觀空,《治禪病秘要法》中說色即是空,非色滅空,這即是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這些大乘特點將小乘禪法的思想逐漸消解,最終為大乘禪法所取代。


大乘禪法的中國化


禪法中國化在演變階段中,是以早期楞伽師的禪法為主線。畢竟南北朝以後,禪宗的興起代表了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南北朝楞伽師中的禪法,已經是大乘禪法,但小乘的形式並未完全脫離,仍然強調定的作用,這實際上是小乘禪法大乘化所奠定的基礎。

對於中國化的大乘禪法如來禪,如來藏思想在南北朝時期已經體現到了禪法當中,修禪與觀心相結合,將佛性思想融入其中或心性與實相相聯繫。楞伽師禪法是早期禪宗發展的一部分,從譜系的傳承上有一致性,所依據的大乘經典基本是相同的。


敦煌文獻《楞伽師資記》貫穿了一條主線,就是「藉教悟宗」的思想,在楞伽師的傳承中,每一位楞伽師都突出了某幾部佛教經典。楞伽師傳到神秀的時候,他的《五方便》對前面楞伽師們所提到的佛教經典進行了綜合,突出了「心性」的作用。


總體來說,南北朝所流行的大乘化的小乘禪,還沒有心性思想的體現,如來藏思想、涅槃佛性思想也沒有與禪法結合,般若智慧思想在禪定中表現並不明顯。這表明「定慧不二」、「即心即佛」的思想還沒有廣泛傳播,儘管有相關的理論出現,在當時也不佔主流。這些禪法多注重果位上的修持,而後世的禪宗強調「明心見性」,並不重視果位。


小乘禪法大乘化擴大了能夠成佛的範圍,受眾更多、倫理性更強,現實意義濃厚。更重要的在於大乘化的小乘禪法可以為如來禪所借鑒,借用小乘的數息、觀想、念佛的形式,達到大乘果位的目標。對於中國化的大乘禪法如來禪,修禪與觀心相結合,將佛性思想融入其中,突出了般若智慧的思想,成佛由難行道變成了易行道。雖然如來藏思想已經體現到了禪法當中,但小乘的形式並未完全脫離,仍然強調定的作用,還遠沒有達到慧能「定慧不二」的高度。


從歷史發展來看,隋唐以後的禪法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見道對於修禪的重要性提到了首要位置。其次,在禪法改進上,禪宗將修持的時間放在今世,增加了現實意義。最後,大乘的戒律,持心戒、四弘誓願增加了禪法的現實性、人間性、自力性等特點,實際上為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向後來人生佛教的轉變指明了根本的發展方向。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故宮銅鎏金天降寶塔
金陵刻經處成立150周年 百歲佛像版畫首次走出藏經樓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湖南道教經樂團首映禮在南嶽坤道學院舉行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南華寺:中國佛教名寺,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
菩提達摩的禪法特色
天台慧文、慧思二師的禪法(上)
禪門法眼宗二祖德韶禪師及其禪法要略
天台慧文、慧思二師的禪法(下)
三種止觀對六朝禪法的引申
天台禪法的四種三昧(上)
一誠法師:叢林及禪法
天台禪法的四種三昧(下)
虛雲老和尚:參禪法要 參禪方法 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
虛雲老和尚:禪修入門 參禪法要 參禪方法 話頭與疑情
印禪法師禪藝作品展亮相益合美術館 傳遞禪宗之美
和為尚-印禪法師禪藝作品展
虛雲老和尚:禪修入門 參禪法要 悟道與修道
禪法寶藏-雜阿含經講解
虛雲老和尚:禪修入門 參禪法要 三關與見處
虛雲老和尚:參禪法要 參禪方法 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修禪法 利有情
虛雲老和尚:禪修入門 參禪法要 參話頭與發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