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緣何咸豐在位時慈禧鬥不過慈安

緣何咸豐在位時慈禧鬥不過慈安

慈安皇太后,俗稱東太后,簡稱慈安,死後謚為孝貞顯皇后。


提起慈安,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慈禧。長期以來,慈安給人一種過於忠厚老實,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印象。實際上,這樣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頗。

緣何咸豐在位時慈禧鬥不過慈安


真實的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教育。特別是她成為中宮皇后的10年中間,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內憂,使她在憂患中成熟,在憂患中增長閱歷。在美女如雲的皇宮,在多情的咸豐帝身邊,能保持10年榮寵不衰,除了憑藉她本人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有效的處理和駕馭她與眾妃嬪、與夫君皇帝關係的秘訣。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來衡量,即使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作比較,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


決定朝政大端,慈安優於德,而慈禧優於才。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而「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在光緒年間任過大清國駐英國大使,回國後先後任過光祿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的薛福成,在他的《庸盦筆記》中記道,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那麼歷史上的慈安太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們還要從頭說起。


走上政壇,兩個女人一台戲

緣何咸豐在位時慈禧鬥不過慈安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死。他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咸豐皇帝「派載垣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的上諭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請兩位太后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

「御賞」「同道堂」章咸豐皇帝的原意是讓八大臣和兩宮太后權力互相制約,既不讓輔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後宮專政。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咸豐皇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的臨終遺命,分散權力的目的沒有達到,而製造矛盾的後果卻日見凸現出來。它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關於政變的過程和結局,許多書里都有詳盡記述,這裡不再多說。我們更關心的是慈安太后在這場政變中所起的作用。


辛酉政變中的獨特地位


這場政變實質上就是一場朝廷內部的權力之爭。一方是兩宮皇太后和以恭親王奕為首的皇族,另一方則是咸豐帝臨終任命的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這場政變的組織者、策劃者和領導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幹力量是奕,但也絕對不應忽視慈安在其中的作用。


她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順的原中宮皇后、當時的母后皇太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她是這場政變中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人物。這一點,機敏而工於心計的慈禧比誰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貴」才登上皇太后寶座的,養心殿東暖閣太后垂簾聽政處聲望、資歷、影響力遠遜於慈安。


如果不將慈安爭取過來,奪權、垂簾聽政的目的就達不到。慈禧憑其如簧之舌,終於將慈安拉到了自己這一邊。反過來,如果慈安旗幟鮮明地堅定擁護咸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地支持並站在八大臣一邊,辛酉政變就不會發生,這段清史就得重寫。

日常朝政中的表現


有書記載,慈安「及與孝欽後(慈禧)垂簾聽政,首簡恭王入軍機處。時國人稱孝貞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孝欽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臣工,咨訪利弊,悉中款會」。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

緣何咸豐在位時慈禧鬥不過慈安


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現在:


一、重用能臣,「同治中興」。慈安與慈禧密切配合,發揮己長,勵精圖治,在朝內重用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優秀的漢族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記載:「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賢,授為兩江總督。文正感其知遇,盡心謀國。而東宮(指慈安——筆者)則自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諮詢文正而用其言。」於是當時遂有「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之說。


二、慈安端裕皇太后誅殺安德海,朝野稱快。清朝規定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於慈安的力主其間,安德海才得以伏法,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三、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已經17歲了,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


由上可見,慈安皇太后不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決不糊塗。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是有著相當的震懾作用的。但是,天不假年,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時,慈安崩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


來源《歷史非常檔案:揭秘歷史背後的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海浪(微信號:cn13714009527)


推薦2016最HOT微信號


易經風水不求人


微信號:yijingjiedu


簡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之美,你我共賞,易經之道,你我共析!


紅樓夢賞析


微信號:hlm364


簡介: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獨我痴,這裡是最大的紅樓夢粉絲社區,一起來解其中味吧!


歷史解密故事


微信號:lsjmgs


簡介:最大的歷史解密故事社區,我們以史會友,不亦快哉!


史記


微信號:shiji234


簡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里的故事,你我共賞!


孫子兵法案例


微信號:szbingfa


簡介:最大的孫子兵法研究者和愛好者社區!


道家文化精選


微信號:gnq365


簡介:道家文化精選,微中醫旗下精品號,醫道同源,中醫與道家有著不解的緣份,醫與道的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讓人賞心悅目!


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微信號:mzsz1234


簡介:中國最大的面診手診舌診脈診社區,10萬粉絲的選擇,微中醫旗下精品號,通過此號,體外診斷不是難事!


詩經


微信號:shijingba


簡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裡是最大的詩經愛好者社區!


上下五千年


微信號:sx50000


簡介:中華上下五千年,最大的中國歷史愛好者社區,我們以書交友,以文會友,暢談歷史,不亦快哉!


春秋張國


微信號:cqzgclub


簡介:最大的春秋戰國愛好者社區,10萬粉絲的選擇!


聊齋志異


微信號:liaozhai365


簡介:這裡有光怪陸離的聊齋志異,鬼怪故事!


網友推薦好文


回復「數字關鍵詞」,可看對應熱文


【1】清朝有哪四大水師艦隊?它們又是怎樣消失的


【2】揭秘:賈寶玉的原型是納蘭性德,還是「滿洲第一才子」?


【3】八旗兵:清朝打江山、坐江山的唯一支柱武力


【4】嘉慶帝誅殺和珅的背後隱情:即位前兩人就有積怨


【5】清朝大貪官和珅:史上最有錢的官究竟有多少錢


【6】6歲登上王位的福臨


【7】看了滿清入關後的屠城,你還讚頌大清朝嗎?


【8】萬曆皇帝為何28年都不上朝?


【9】清朝皇帝的龍袍值多少錢?龍袍上為何綉蝙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咸豐帝為何事感慨:皇帝想勤儉都不容易
兩宮太后謎案: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有什麼關係?
一句話點評清朝十二位皇帝:句句經典!
左宗棠讀書修身8句,神交古人
解密:揭開清朝後宮多醜女不為人知的內幕秘密

TAG:清朝那些事兒 |

您可能感興趣

曹操在位的時,司馬懿為何不敢興風作浪?
世界史上在位時間最久君主,康乾未入選,第一誰不服
乾隆皇帝其實是個偽君子?為什麼在位時間不想超過康熙?
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太后,不受順治待見,卻與康熙母慈子孝
此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在位期間卻依然國泰民安,被人尊稱為明君
為什麼曹操在位的時候,司馬懿興不起來?
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螃蟹太貴捨不得下筷子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不是康熙,最長壽的也不是乾隆,而是他
此皇帝非亡國之相卻有亡國之命,在位時間不到兩小時,比崇禎悲催
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不足一時辰就歸西,還擔上亡國之君之名
曹丕的兒子曹睿在位時期的表現是否屬於明君
同樣幾十年不上朝,大明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帝王,到底有何不同?
乾隆為何在位一生不想超越康熙帝呢?
在位時間最長的五大君主,康熙乾隆都進不了前五名,他才是在位最長的皇帝
李隆基在位時間是唐朝皇帝中最長的,在位一共多少年?
慈禧在位期間,對全國婦女做了一件好事,至今為人稱讚
他在位時間不足一個時辰,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比康熙在位時間還長,登基已65年,是世界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君主
肥胖的他曾讓朱棣不想傳皇位給他:可在位僅一月就將明朝推向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