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錯上加錯——以博弈論視角分析靖難之役

錯上加錯——以博弈論視角分析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叛亂成功入主中央的軍事政變。在這次交鋒中,建文帝朱允文炆在佔據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屢出昏招,使燕王朱棣驚險奪取政權。在博弈中,建文帝做出的所有策略皆為下策,拱手讓出皇位。


一、靖難之役的社會背景


朱元璋稱帝後先後冊封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駐守在北方邊塞和內地關鍵要塞,此時藩王的權力極大,列爵治民,分藩錫土,掌握地方軍事、政治、財政大權,尤其是北方邊塞的藩王,承擔著抵禦蒙古的重任,秦、晉、燕、代、遼、肅、慶、寧、谷(按照年齡排序)九藩王手握重兵。年長的「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又詔二王,軍中事大者方以聞。」晉、燕二王各擁兵10萬,節制北方眾將,地位獨尊。駐守在大寧的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年輕的寧王掌握著明朝最精銳的騎兵,成為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在建文帝即位之際,年長的秦、晉二王已經去世,燕王成為宗室最長者,燕王與寧王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錯上加錯——以博弈論視角分析靖難之役



建文帝


在中央方面,朱元璋晚年通過胡惟庸、藍玉案將開國功臣一掃而盡,朝中無將,開國功勛僅剩下耿炳文能夠委以重任。但是,建文帝作為明太祖的嫡長孫,具有繼承皇位的正統性,掌握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建文帝對諸多掌握軍權的叔王心存忌憚,視削藩為頭等大事,中央與地方藩王的矛盾日益激化。

二、逼反燕王——信息不對稱優勢破滅


即位伊始,建文帝就定下削藩的國策,削藩對象是北方掌握重兵的燕王和寧王。此時,建文帝具有兩種選擇,一是抓大放小,直接囚禁二王,其餘諸王就不足為慮了;二是先易後難,先削除幾個實力弱的藩王,削除二王的羽翼,徹底削除藩王的威脅。


策略一中,建文帝具有兩大優勢。一是皇權的崇高性,燕王在諸王中年齡居長,功勞顯赫,在侄子建文帝面前,君臣名分已定;二是信息不對稱性,建文帝決意削藩,諸王還未獲悉其意圖,突然襲擊燕王毫無防備。擒獲了燕王,將其囚禁,或更換其藩地,遷至內陸,削其兵權,朝廷最大的威脅蕩然無存。至於寧王,雖是叔輩,年齡卻少建文帝一歲,他在朱元璋諸子中年齡偏小,即使起兵也得不到其他藩王的響應,其他各王更是不足為慮。


策略二會打草驚蛇,使燕王、遼王對中央高度警覺,他們本身擁兵自重,朝中無人與之抗衡,雖然能夠削弱幾個微不足道的藩王,卻給實力大的藩王反叛提高了準備時間。


建文帝選擇了策略二,廢黜了四位藩王,逼死一位,使藩王人人自危,究竟沙場的燕王為反叛做出了準備,手握重兵的寧王對朝廷懷有二心。建文帝有兩次機會控制燕王,一次是燕王入朝覲見,有大臣主張就地拘押;一次是燕王兩個兒子入朝,有人建議扣押至京城為人質,可是建文帝兩次拒絕。建文帝連續錯失良機後,燕王朱棣在北平發動了政變,靖難之役開啟。

與七國之亂和清朝三藩之亂相比,前者的造成是蓄謀已久,朱棣是被逼無奈,如不起兵,他的下場與五位弟弟如出一轍,造反是自保的唯一途徑。而建文帝廢黜五位藩王,則是因小失大,他幾乎得罪了所有藩王,人人自危,朝廷與藩王矛盾徹底激化,燕王成為藩王之首,受到支持。原本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剷除的燕王,由於建文帝的決策失誤而起兵對抗中央,顯然在擒賊先擒王與先易後難的策略選擇中,建文帝選擇了下策,即便如此,建文帝的實力遠遠強於燕王。


三、臨陣換帥——建文帝喪失戰局主動


燕王迅速控制了北平地區,臨近的藩王谷王放棄封地,直接南下回到京師,無形中減少了燕王的軍事壓力。朝廷只能派遣耿炳文率軍討伐朱棣。朱棣久經沙場,曾節制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大將,在正面戰場大敗耿炳文,耿炳文的特點是善於堅守,死守真定,燕軍攻打了幾天,撤軍而去。

錯上加錯——以博弈論視角分析靖難之役


燕王朱棣


此時,建文帝再次做出下策,令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成為主帥。耿炳文是開國功勛,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知己知彼,雖然在正面戰場他不是朱棣的對手,但是他固守城池,燕軍不能南下一步。燕王與建文帝的資源不可同日而語,燕王迫切的期待速戰速決,而朝廷拖住燕軍,一旦燕軍糧草殆盡,起兵自然失敗。在吳楚七國之亂中,漢景帝的弟弟梁王死守拖住了叛軍主力,周亞夫切斷了叛軍糧草,叛亂僅僅三個月就失敗了;在秦趙長平之戰中,廉頗也是長期堅守拒不出戰,希望拖垮秦軍。建文帝見耿炳文堅守避戰,更換了主帥,令李景隆擔任主帥,李景隆是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後代,李文忠位列六公之一,他的兒子頗似趙括,擅長紙上談兵,缺乏實踐經驗,顯然難以與朱棣相抗衡,屢次慘敗,使建文帝在戰略上處於被動,此舉頗似長平之戰中趙括更換廉頗。


在中央軍缺乏軍事將領的背景下,耿炳文是擔任主帥的最佳選擇。中央軍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攻,二是守。由於明太祖幾乎將開國將領殺死殆盡,朱棣長期鎮守邊塞,中央軍顯然難以與燕軍抗衡;二是守,耿炳文善於防守,他只需守住陣地,與燕軍相持。燕軍無法擴充領土,一旦糧草殆盡,勢必潰不成軍。主動出擊,建文帝以彼之短,攻彼之長,喪失了北方戰場的主動權。


四、斥責寧王——建文擴大敵對勢力

燕軍與中央軍相持階段,寧王的精銳部隊成為第三股勢力,成為雙方爭取的對象。寧王在戰爭初期處於中立觀望狀態,他既沒有反叛朝廷,也沒有主動攻打燕軍,他與燕王同屬藩鎮,唇亡齒寒,燕王覆滅,下一個滅亡就是自己了。此時,朝廷懼怕寧、燕合流,「使人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在前方戰局不利的條件下,處罰寧王顯然將其推至燕王陣營之中。燕王不久去大寧,挾持了寧王,掌控了寧王手中精銳,朱棣逼迫朱權下了反叛的決心,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寧王進入燕王陣營,徹底解除了燕王的後患,改變了兩軍的實力對比。


寧王在朝廷、燕王中做出選擇,寧王進入朝廷陣營,最佳結果是平叛成功,接下來肯定被削藩;最差的結果是燕王取勝,寧王得罪了成為新皇的燕王,結局同樣不佳,其最優、最差結果沒有區別。進入燕王陣營後,最差結果是兵敗被殺,最優結果是幫助燕王取得天下,維持藩王之位。從效果而言,遼王進入朝廷結局都不會善終。而此時,朝廷勒令寧王南下,對其不信任,有五王的前車之鑒,寧王對南下顧慮重重,此時朝廷又削奪寧王護衛,進入燕王陣營。

錯上加錯——以博弈論視角分析靖難之役



寧王朱權


在爭奪寧王勢力時,建文帝再次犯下錯誤,導致敵對勢力進一步擴大。在燕王公然反叛後,朝廷所做的應該是集中力量孤立燕王,緩解與地方藩王的緊張關係。清朝三藩之亂時,康熙帝一度赦免了尚之信、耿精忠等反王的罪行,歸還其爵位,分化了吳三桂勢力,事後誅殺此二王。建文帝對待寧王的策略應該是拉而非罰,對寧王恩寵以示籠絡,恢復幾位親王的爵位,拉攏宗室。敕令南下與責罰導致寧王與燕王合流,燕王徹底消除了後顧之憂。


五、徐輝祖撤軍——建文帝自毀江山


燕王、寧王軍隊合并後,大破李景隆部,將其追趕至山東,受到山東都督盛庸、布政使鐵鉉的阻擊,死守濟南府長達三個月之久,大破燕軍,朱棣被迫回到北平,燕軍南下勢頭受到遏制。隨後,中央軍與燕軍進入相持階段,燕軍所能控制的不過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燕王鋌而走險,率軍繞過重兵防守的山東地區,直搗南京,中央軍與燕軍在宿州相遇,駐守山東的盛庸率軍抄其後路,徐達之子徐輝祖率軍馳援,燕軍糧草被斷絕,被中央軍的包圍,陷入絕境。建文帝做出了自毀江山的決定,他聽信方孝孺的勸告,認為京師兵力單薄,撤回了徐輝祖部。燕軍趁機大敗中央軍,突破防線,直接強渡長江。燕軍渡江後,直取金陵,守城的李景隆和谷王開門迎降,朱棣取得了中國歷史上惟一一次藩王叛變的勝利。


六、總結


靖難之變本是明朝中央政府與地方藩王的權力鬥爭,原本佔據絕對優勢的建文帝在與燕王的博弈中做出了全部錯誤決策,最終丟失政權。在擒王、擇帥、寧王、戰術四項重大決策上,建文帝均做成出最差決策,將皇權拱手相讓。


建文帝一系列的糟糕決策

錯上加錯——以博弈論視角分析靖難之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易經》破譯3:三易都哪兒去了?
吳三桂愛倆貨不是陳圓圓:別信哥,哥只是個傳說……
《華匈戰爭》第26章之祖龍耀世
匈人的故事 來自東方的不速之客
解讀《孫子兵法》用間篇第十三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您可能感興趣

百瑞贏:一般博弈理論的分析結果
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
悲觀與樂觀的博弈只在一念之間
塗聖凱:黃金調整期間跌跌不休 多空博弈難分高下
淺談夷陵之戰背後的政治博弈
勵志故事:不得不看的「博弈理論」
吳亦凡參加節目就是個錯,背後充斥商業博弈,導師和選手背鍋不少
《納什均衡與博弈論》讀書筆記
想讓孩子自願合作?試試博弈論!
你以為你在看黃渤和段奕宏彪戲,其實卻是你和導演在博弈!芭姐觀影團
存量博弈明顯,二八切換較快
深度解讀,三問魯能之用人,馬加特的博弈和困局
「冷撲大師」強勢戰贏人類牌手,博弈論落地商業應用有幾分可能
周四競彩:博弈無處不在,挑戰贏得未來
好事多磨!安東尼明確表態想要加盟火箭,仍要繼續博弈
《微諮詢分享》男女的情感就是一場博弈,越無情的人越是勝利者
為何任天堂終能強勢回歸?論遊戲性與硬體的博弈
《破·局》:黑吃黑的博弈看似結局已定,其實勝負難分
塗聖凱:現貨黃金欲擒故縱 多空博弈難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