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史探秘︱道光二十三年戶部銀庫虧空案

清史探秘︱道光二十三年戶部銀庫虧空案

清史探秘︱道光二十三年戶部銀庫虧空案



原標題:涉案官員達321位虧空庫銀925萬兩道光二十三年戶部銀庫虧空案

道光二十三年春(1843),京師戶部銀庫爆發了清代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庫銀虧空案,虧空額高達925萬兩。不過,因發生在鴉片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多被置於鴉片戰爭的陰影之下,而變得湮沒無聞。


追查焦點:瀆職侵蝕盜竊


在清代,戶部是主管全國財政的最高行政機關,戶部銀庫則在相當程度上扮演著國庫的角色,每年超過全國財政1/4的各類地方款項被匯解至該庫,由中央政府直接支配。可見,戶部銀庫的收支直接關係著清代財政的全局。


雖然戶部銀庫在調節國家財政上起著關鍵作用,且設有專司及管庫大臣、查庫御史進行制度化管理,但因吏治腐敗、貪瀆之風盛行,庫銀自乾隆後期便極少清理,庫吏侵蠹成性。當弊政累積至承受極限時,便會以偶發小事件的形式突然爆發,道光「二十三年,庫吏分銀不均,內自攻訐,其事不能復蔽,達於天庭」。

這起大案是在一件庫丁舞弊舉報案中被揭露的。根據該年三月十八日潘世恩等人關於案情審理報告的長篇奏摺,可以大體了解此案發生的過程及當時戶部銀庫的管理狀況。案件情節概括如下:


戶部銀庫庫丁張誠保之兄張亨智,想為其二兒子張利鴻報捐知州,於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二,託付其姐夫周二將銀11474兩分裝11個口袋送至戶部報捐。當日,由於前來報捐的監生眾多,直至傍晚才輪到張利鴻捐銀交庫,周二令幫手張五將銀袋攜進銀庫門內,庫內每稱量一袋,張五即續攜一袋進庫。倉促之際,庫丁張誠保將第2袋誤報為第3袋,而查庫御史與庫官均沒有聽出其中的錯誤,張誠保便更大膽地在報第7袋時捏報為第10袋。這樣,等到將張利鴻需繳納的捐銀稱量完畢,共偷漏出銀4袋(4100多兩)。


之後,張五將偷漏的銀兩趁亂攜出庫外,與周二準備將漏銀運走。而這種舞弊把戲被其他庫丁看得一清二楚,並在庫外路邊談論此事,恰好被多名路人聽到。路人有意敲詐,便一哄而上攔住周二,爭相搶奪,各搶得銀兩若干。最後剩下3700兩運回由張亨智開辦的萬泰銀號內。事後,相關知情的庫丁均分得了好處,而萬泰銀號的幾位管事人卻未得好處,遂向張亨智討要,反被辱罵,這幾個人在一怒之下將其告到了衙門。最後,經該城衙門咨送刑部,弊案曝光。


此案在道光二十二年底便上報刑部,但到次年二月仍未審理清楚,戶部只是重新擬定了銀庫收放章程八條。三月十八日潘世恩等人的長篇奏報出爐後,道光帝才得悉弊案全貌與事態的嚴重性,認為「此等積慣舞弊之人,恐盜用已不止此一次」「欽派大臣將庫項全數盤查」「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嚴刑審訊」。然而,案件的清查結果讓道光帝更為震驚,所牽涉的京官、大員之多亦為清史罕見。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清查戶部銀庫虧空是在清政府內外交困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在廣東與英國交涉的伊里布還未籌足對英的第2期賠款(210萬兩),加上道光二十一年八月黃河決於河南祥符、次年八月再決於江蘇桃園,朝廷急需調撥河工、災賑的巨額銀兩。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刑部尚書惟勤等奏報了戶部銀庫虧款的實際情況:實應存銀約1218.2萬兩,而統計存貯各項實存銀兩約292.9萬兩,實際虧銀約925.3萬兩。面對巨額的虧空數字,道光帝憤恨交加,認為「實屬從來未有之事!覽奏曷勝忿恨!以國家正項錢糧,膽敢通同作弊,任意攫取,似此喪心昧良,行同偝國盜賊」。因此,「瀆職、侵蝕、盜竊」成為此案追查的焦點。


在審查中,戶部銀庫的大量陋規被曝光,不僅庫丁盜竊,而且管庫大臣與查庫御史都收受銀庫規銀。


虧空追繳:嚴懲罰賠甚微


面對國庫嚴重空虛,道光帝對此案的處理,與前相比極為嚴厲,幾乎嚴懲了所有涉案官員,包括歷任銀庫司員、查庫御史、管庫王大臣、查庫王大臣等。於是,一場清代歷史上最大的庫銀罰賠、追繳運動開始了。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七日,道光帝下旨:嘉慶五年(1800)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間歷任庫官、查庫御史各按在任年月,按月罰賠銀1200兩,已故者照數減半;其歷任管庫之王大臣每月罰賠銀500兩,查庫王大臣每次罰賠銀6000兩,已故各員按數減半。因涉案人數眾多,一時難以全部停職查辦,不得不以「革職留任」的方式,讓戴罪之人來查「罪」。

既定方針確定以後,大規模的罰賠、追繳便開展起來。道光帝親自規定了處罰的等級與期限,對於涉案官員交納罰賠銀兩的程序與管理亦有明確規定:應交罰賠銀兩每次先在戶部呈報,由部移交管庫大臣率庫官平兌,驗收後給與實收知照,戶部備案,再入庫另款存貯,每月隨月折具奏一次,等積有成數時,奏歸正項。兌收日期,以每月逢十兌收,如遇小建(農曆小月)於二十九日兌收。對官員的罰銀一般以在任時間長短而定,雖然諭旨中規定每在任一月罰銀1200兩,但在實際的追繳中則多通融為1000兩。


通過對現存相關檔案的統計可知,除去重複統計後,在1800年至1843年間共有321位官員(包括現任、卸任、已故)涉及此案。查證相關檔案可知,罰賠、追繳運動由道光二十三年四月持續至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共收銀約150.5萬兩,均奏明歸入正項,但遠少於預定的罰賠銀數。


此外,清政府還採取了其他方式彌補此次戶部銀庫的虧空,如追繳庫丁、書吏所侵蝕的庫銀,減平發放各項開支銀兩,沒收各省關「庫吏規費」等陋規收入彌補庫虧,增加徵收入庫歲銀的附加費等四項舉措。然而,這些臨時舉措或收效甚微、或無法持續,最後的彌虧作用大打折扣。經測算,四項措施最多能夠籌得彌虧銀213.5萬兩。


由於相關檔案的缺失,該虧空追繳運動的整體面貌已無法完全弄清,但通過以上的推算可知,此次追繳對庫虧銀的彌補最多為363.8萬兩。而這對於925萬兩的虧空總額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社會影響:支出救災瓦解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對國家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相關論著一般將戰爭視為造成當時財政困難的最主要因素。然而,這種觀點卻使我們的視線過分集中於外來影響上,而忽視了當時國內體制積弊的影響。


此案處於鴉片戰爭後的敏感時期,進而與戰爭的影響結合在一起,共同加劇了道咸時期的社會經濟危機。然而,由於戶部銀庫虧空的積累、發生與鴉片戰爭並無關係,所以二者所產生的影響有必要區別分析。


首先,此案影響了當時社會公共工程支出。該案被揭後,清廷立即減少了各類財政支出。道光帝緊急下發的節銀諭旨要求「所有大小工程及支領款項,遇有可裁可減者即行裁減,可節省者即行節省,總期實力撙節,積少成多」。


其次,該案對當時清政府的防災、救災工作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庫虧案爆發前,黃河連續決口,先後波及50多個州縣,清政府在戰時仍從各庫撥出了2000多萬兩巨款救災。但在庫虧案被揭之後,政府的賑災支出則出現了大幅削減,這不僅是現實上的戰爭影響,更是統治者在心理上對隱性虧空的恐懼。


第三,此案加速了清代傳統財政體制的瓦解。鴉片戰爭後,各地方省庫拖欠部款的情形明顯加重,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沿海省份過度擔負對英賠款,以致不能年清年款。該案發生以後,地方省庫拖欠戶部解銀的現象大為增加,至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拖欠解銀」已成為常態,從而使清代沿用200多年的「奏銷制度」趨於崩潰。在這個層面上講,此案與鴉片戰爭一起加速了清代傳統財政體制的瓦解,形成了空前的「道咸變局」。


作者簡介


韓祥,1986年生,河北安平人,史學博士,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講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報 的精彩文章:

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共教育職能
這裡的音樂有著「太陽般的光彩」

TAG:中國文化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清錢之道光通寶三:道光寶直、寶蘇二局淺談
清錢之道光通寶四:道光通寶浙、寶桂二局,製作稍遜
道光年間爆出驚天國庫被盜案:戶部虧空達925萬兩
曾國藩九年連升十級之謎:當眾脫光贏道光信任
清錢之道光通寶一:道光二十一局,變革衝擊下的錢幣
各界愛馬仕 篇二十五:是它——白成一道光 閃瞎黑矬胖
節儉的道光皇帝吃一個雞蛋三十兩銀子,曾問英女王三個問題!
丫鬟代小姐嫁人:清道光重臣的離奇姻緣之二
二十道光——《追憶香港電影20年
提錢就翻臉 揭秘摳門兒皇帝道光的「治國經」
清錢之道光通寶二:聊聊道光通寶,還是以泉源二局開始
清朝唯一一個歷經五朝的皇貴妃,生於道光年間,活到清朝滅亡
崇尚節儉的道光皇帝,吃一個雞蛋就要三十兩銀子
澳大利亞尖峰石陣上空的銀河與黃道光
道光皇帝出了道面試題,曾國藩立馬找一人求助,從此十年連升十級
清朝唯一被葬過三次的皇后,竟令道光帝改建帝陵
道光帝晚年寵妃,比道光小四十歲,死後遭受冷遇
道光年間,究竟是誰將國庫的銀兩盜空?
試論道光年間的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