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溫馨提示:


上海語言學通訊公眾號曾經預告過一場學術講座:【學術講座】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研究新進展 當時還有關注者抱怨發布消息太遲,也有朋友要求分享聽講PPT……現在好了。我們讀書小札編輯部特別推薦出自Kevin Jiang博士和Ken Hyland教授的一篇同名論文。本篇札記就關鍵概念、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研究發現、啟示以及相關文獻做了一個詳盡的梳理。花費了小編很大的氣力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章信息:

Jiang, Feng & Hyland, Ken (2016)Nouns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s: a neglected feature of metadiscourse.Applied Linguistics.doi: 10.1093/applin/amw023


1


推薦語


元話語概指「關於話語的話語(discourse about discourse)」,作為語言標記,充分揭示語篇作者與受眾者以及語篇命題之間的人際關係和互動過程。因此,近年來元話語不斷成為一個備受關注且充滿活力的研究領域,代表人物莫過於KenHyland、AnnaMauranen等學者。與此同時,國內學者和語言教師也對元話語開展了大量研究,考察元話語在英語教學和學術寫作中的使用(如韓美竹,2009;婁寶翠,2014),對英漢語言的元話語進行翻譯及對比研究(如穆從軍,2010;黃勤,2015),並在理論上探討元話語與實證研究、語言功能的關係(如楊信彰,2007;辛志英、黃國文,2010)。正如付曉麗和徐赳赳(2012)所言,自元話語的概念出現以來,在理論和實證上對元話語的探索就沒有中斷過。然而,少有研究關注名詞的元話語功能,原因之一或許是名詞常被視為抽象、客體化的信息實體(Halliday 2003),更被認為是人際意義中立的「匿名溫床(hotbed of pseudonymy)」(Bolinger 1980)。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本文提出「元話語名詞(metadiscursivenouns)」概念,在討論名詞的元話語功能同時發展元話語的理論模式和語言資源。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元話語理論建立在Hyland(2005)的「廣義元話語視角」基礎上,認為元話語包含「交際


(interactive)」和「互動(interactional)」兩方面功能和資源。全文共包含七個部分,以「引言」和「述評元話語」開篇,進而提出「元話語名詞」、討論其交際和互動功能。作者在描述「方法、語料和分析」和「元話語名詞功能分類」後,報告其「研究發現」並在「結論」中總結研究意義和教學啟示。文章一經推出便受到國內外學者高度關注,在國際知名學術交流平台ResearchGate和Academia上的單日閱讀量達百餘次。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文章閱讀及獲取方式:


【全文】


http://applij.oxfordjournals.org/cgi/content/full/amw023?ijkey=waUJpFAwZ5VI7ZS&keytype=ref


【PDF】

http://applij.oxfordjournals.org/cgi/reprint/amw023?ijkey=waUJpFAwZ5VI7ZS&keytype=ref


鑒於元話語論著頗豐,小編在篇末為大家列出國內外較經典的參考文獻,這裡不在一一贅述,將在有限篇幅內帶您重點解讀此文關於「元話語名詞」的理論與功能要點。


2


引言

文章通過如下例句引入元話語名詞及其元話語功能。作者評論到以往元話語研究僅關注該例中作為言據性標記的accordingto,但是他們認為這裡的thisparadigm也起到元話語功能。因為,一方面,它上指前文信息,有助於讀者回顧已述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語篇;另一方面,它表達作者對前文內容的價值判斷,視所指內容為一種「範式」而非「現象」或「觀點」。這雙重功能恰恰與元話語所體現的交際和互動人際過程如出一轍,因此用「元話語名詞」標籤描述此類名詞再準確不過了。


【例】According tothisparadigm, early stage species spread predominantly via spore dispersal in young and disturbed habitats.


according to this,


同時作者表示這類名詞語義不確定,需要通過具體的上下文所指內容實現「語義全解」(lexicalisation)。換句話說,它們的語義是開放的,只有在具體化的語境信息中得以固定。如上例中paradigm在語篇建構過程中並非只是詞典語義「範式」,而是所指的上文信息。如果將其去掉,accordingtothis也是符合語法結構並滿足上下文銜接,也就是說,它們是詞典語義淡化(delexicalised),而更趨向語法化、元話語化的一類辭彙。因此它們具有「普通辭彙」(non-technicalvocabulary)和「程序化辭彙」(proceduralvocabulary)的共性,即「其語義更大程度上取決於語境所指而非詞義所載」(Nation, 2001, p. 212)。


3


概念釋義


鑒於此,作者對元話語名詞給予如下明確的可操作定義(為了保證概念的準確性和讀者的個性理解,小編在此不做漢譯):


We definemetadiscursive nounsas those which refer to the organisation of the discourse or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it. They are a sub-set of abstract nouns and distinguished from them by their unspecific semantic meaning. While the meaning of an abstract noun is constant across contexts (e.g.society,democracy), metadiscursive nouns have both this constant meaning and a variable, pragmatic meaning which depends on contextual lexicalization. They assist writers to point to material somewhere in the current context and shape how the reader responds to that material. It is this which allows these nouns to function metadiscursively, enabling writers to organise cohesive discourse, express viewpoints on content and interact with readers as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community.


我們可以看到該定義涵蓋的幾處關鍵信息:(1)此類名詞屬抽象名詞但是語義不具體,這有別於其他抽象名詞(如society);(2)其語用語義建立在語境的語義全解;(3)前兩點特性使得這類名詞指向語境信息,助使作者銜接語篇、表達立場並在勸諫引導中與讀者實現文本互動,從而發揮其元話語功能。


但是作者同時強調語法結構的重要性,認為元話語名詞和句法是相輔相成的。以作為研究焦點的「元話語名詞+補足語從句」為例,他們表示該句式架構後指銜接的同時,凸顯作者通過元話語對補足語信息的立場表達。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小編再給您舉個「栗子」:This denial might arise from a genuinebeliefthat the dead are powerless。這裡,belief指向後面的補足語信息the dead are powerless,同時表達作者將該內容界定為一種主觀想法而非既定事實。


4


元話語功能


通過上述討論後,作者將元話語名詞的修辭功能歸納如下:


(1)交際功能


元話語名詞或是前指上文信息並將此囊入當前語篇中,或是後指並預示下文信息。它用來銜接文本片段、順通語篇信息流、構建篇章的語義連貫,而它的發生表明語篇作者顧及到讀者的認知和理解需要。在撰文成篇時,作者往往考慮讀者群可能的背景知識、話語預期以及理解困難,從而「塑造適應讀者需求的語篇,在此基礎上使讀者更好地解讀並認同作者的勸諫立說」(Hyland, 2005, p. 49)。


(2)互動功能


與此同時,元話語名詞表達作者對所指信息的價值界定和立場判斷。關於立場建構,姜峰博士曾基於自建和BNC語料庫進行過專門論述(詳見:姜峰(2016)外殼名詞的立場建構與人際功能.《現代外語》(4). 470-482./姜峰(2015)本質、特徵、關係:外殼名詞三分法及人際功能研究.《語料庫語言學》(2). 62-74.)。但是,互動功能的另一方面是元話語名詞亦可通過外指特定的背景知識從而將讀者引入語篇的社會建構過程中。大家和小編一起觀察下面這個例子。這裡,我們在上下文捕捉不到view的具體所指;話句話說,它指向的並非文內,而是文外的共享知識。通曉該學科傳統觀點的讀者會自然而然重構該元話語名詞的知識引用,從而作者調動讀者帶著自己的信息貢獻與他一起建構語篇的意義。這樣,該名詞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元話語中讀者引入資源。


【例】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view, this is evidence of agency discretion since we can associate policy change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managers.


作者還評論到,元話語名詞塑造的文本互動反映出語篇建構過程中「親緣關係」和「立場姿態」的雙重人際關係(Hyland,2012)。其交際功能是以讀者為中心,作者靠近並滿足讀者認知和理解需求的貼近過程;互動是以作者為中心,作者針對命題信息和讀者表達立場和評價的樹立姿態過程。此外,元話語名詞的選擇不僅體現作者的立場表達,而且關乎著語篇上下文的語義連貫。不過,這一切並非隨意,而是反映一定話語共同體和學科領域的價值觀和認知評判。接下來,在實證考察元話語名詞之前,文章作者便對元話語名詞的內容表達進行了識讀和分類


5


表達分類


如下表所示,作者發現元話語名詞表達語篇作者如何標明事物(件)的本質、描述事物(件)的特徵、刻畫事物(件)之間的關係。當元話語名詞標明事物(件)本質時,或是指當前語篇的元文本,例如essay,report或paper;或是事件和過程,例如change,process或evidence;或是言語表達,例如argument,claim或conclusion;或是認知和觀點,例如decision,idea或doubt。當其評判事物(件)特徵時,或者表達對事物(件)的讚賞或批評,例如advantage,difficulty或value;或者描述事件發生或事物形成的方式或情境,例如time,way和extent;或者在認知、任務或動態情態方面對事態進行判斷,例如possibility,choice或ability。此外,有些情況下元話語名詞表達事物(件)之間的因果、異同等關係,例如reason,result或difference。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6


發現


通過基於多學科學術論文語料庫的實證研究,作者發現人文和社會科學語篇較理工類文章大量使用元話語名詞。作者解釋到,理工類文本因為含有大量的專業術語,佔據了其主要篇幅。這些術語往往專業性很強,語義具體,因此難以發揮元話語功能,所以這類「硬學科」文章含有的元話語名詞不如「軟學科」豐富。而且理工類文章的語法結構偏短語式,名詞的前後限定詞也非常密集,所以也使得語義往往非常明晰,不需要對核心名詞進行上下文全解。作者進一步深入討論元話語名詞如何在交際功能和互動功能方面反映元話語資源在語篇互動中的社會建構屬性。


1.交際功能:銜接與連貫


首先,「軟學科」受眾群體分散,讀者知識背景和理解困難也紛繁不一,因此語篇作者儘力提供篇章的銜接標記,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順通文本,解讀涵義。不同的是,理工類文章的讀者群固定,涉及的背景知識和專業信息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因此篇章銜接往往都是建立在理工科學家的隱性專業知識,而非搭建在文本語言的表面。其次,在語義連貫方面,文理科同樣也體現出不同的特點。這裡,Jiang&Hyland引入系統功能語法「辭彙-邏輯」的語義連貫關係(Halliday and Matthiessen,2014),將「投射」與「擴展」與元話語名詞的表達分類聯繫在一起,並給予跨學科的每萬次頻率統計。結果詳見下圖。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這裡,文理科的分歧主要體現在觀點投射(projection ofideas)和言語解釋(propositional elaboration)。「軟學科」往往通過認知闡釋和主觀推測建構知識,因此個人觀點的投射是表達和獲取知識慣常方式,同時也常常需要在此基礎上的言語解釋和補充。


2.互動功能:立場與介入


元話語名詞同時表達出作者基於特定價值系統的立場評價。如下圖顯示的每萬次頻率,我們注意到人文學科更多地使用認知類元話語名詞表達對知識世界的認識,而理工學科恰好相反,更傾向於將事件或過程視為知識信息來源。可見作者並非隨意運用元話語名詞表達立場,而是體現各自學科的價值觀和認識論,反映不同學科範式是如何界定概念信息和世界知識的。 根據Chafe & Nichols(1986),事件和認知分別與實證主義和理性思想緊密關聯, 反映文理學科不同的思維模式和獲知方式。人文和社會科學等「軟學科」常常依靠認知理解和理論建構,而醫學、機械工程學和生物學等「硬學科」則更大程度上從科學實驗和實證證據中獲取知識與信息。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7


結論


在我們理解語篇的人際互動過程中元話語議題的作用不容置疑。本文通過提出「元話語名詞」並深入其交際和互動功能,彌補了元話語在理論視閾和實現資源方面的不足。語言教學中,我們應該提高學生對於名詞元話語功能的認識和修辭意識。McCarthy(1991, p. 76)在強調辭彙學習的修辭意識時評論到「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和識別暗示語篇作者互動和修辭意圖的辭彙,那麼對寫作和閱讀等語言能力發展會造成困難」。因此,我們有必要今後深入探討元話語名詞在語篇分析和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


Feng (Kevin) Jiang


香港大學應用語言學在讀博士,師從國際著名應用語言學家KenHyland教授,研究方向為學術語篇、語料庫和學術寫作。在Applied Linguistics,Writte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Discourse Studie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等SSCI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獲得國際語料庫語言學會2016年最佳青年學者論文獎John Sinclair Bursary,香港應用語言學會2016年度最佳青年學者論文獎Fawzia Braine Memorial Award,2013年劍橋大學全球商務英語教師徵文大賽冠軍。


KenHyland


國際著名應用語言學家,學術寫作與語篇分析領域世界領軍學者。香港大學應用語言學首席教授(ChairProfessor),應用英語研究中心主任。曾擔任國際語言學頂尖期刊AppliedLinguistics主編,創辦並執編SSCI期刊Journal of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8部,編著11部,各類國際大會主旨發言200餘場,谷歌學術引用率近2萬6千次。


小編結語


正如文章作者談到的那樣,其實這類名詞很早以前便以各種名稱受到學者關注,如Halliday & Hasan(1976)的「泛指名詞」、Francis(1986)的「前指名詞」、Schmid(2000)的「外殼名詞」、Flowerdew(2003)的「指示名詞」等。但是,以往研究基本都是關注它們的語篇銜接作用,僅僅刻畫這類名詞資源在塑造語篇互動過程中的片面功能。而本文建立在KenHyland教授的元話語廣義框架基礎上並汲取他對元話語權威且透徹的見解,才使得將此類名詞的語篇互動和勸諫修辭作用闡釋得淋漓盡致。


據悉,Ken Hyland教授和Feng(Kevin) Jiang博士近期將對元話語進行綜述回顧。請大家關註上海語言學通訊公眾號,我們將第一時間與大家分享。另外,上海語言學通訊藉此文與大家分享一份將於2017年4月初召開的「跨越體裁的元話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http://www.metadiscourseacrossgenres.com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元話語相關參考文獻:


(1)KenHyland(2005) Metadiscourse.London: Continuu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於2008年引進國內)


(2)Ken Hyland (1998)Persuasion and context: 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30 (4), 437-455.


(3)Annelie ?del & AnnaMauranen (2010) Metadiscourse: Diverse and divided perspectives. 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9(2), 1-11.


(4)付曉麗、徐赳赳(2012)國際元話語研究新進展.《當代語言學》14(3):260-271.


(5)楊信彰(2007)元話語與語言功能.《外語與外語教學》(12):1-3.


(6)辛志英、黃國文(2010)元話語的評價賦值功能.《外語教學》31(6):1-5.


此外,對學術及專門用途英語感興趣的同行可關註上海語言學通訊此前發布的將於2017年6月初在香港大學應用英語中心舉辦的「學術及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與研究」國際會議,屆時Ken Hyland、JohnSwales、AnnaMauranen、Vijay Bhatia、JanetHolmes、BrianPaltridge、Ann Johns等眾多國際著名應用語言學家將做主旨和特邀發言。


原文來源Jiang, Feng & Hyland, Ken (2016)Nouns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s: a neglected feature of metadiscourse.Applied Linguistics.doi: 10.1093/applin/amw023


本文編輯同濟大學博士生王峰


歡迎關註上海語言學通訊公眾號!


上海語言學通訊


學習是一種美德


分享是一種快樂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歡迎關注!


上海語言學通訊

名詞與學術互動:元話語分析的新進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翻譯教學與研究 的精彩文章:

王文斌,崔靚《試論英語的西方音樂特徵與漢語的中國繪畫特徵》
十八世紀歐洲人對於梵語與歐洲語言有相同點的發現
【每日一詞】Meterology
詩人印象:卞之琳先生

TAG:翻譯教學與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十位油畫藝術大師的多元文化的學術推進
國際課程的發展:學術課程的活動化和非學術活動的課程化
醫治學術「啞巴」病 創造中國文論新話語
名家學術系列——語義學訓練營:疑問句
極限元演算法專家:深度學習在語音生成問題上的典型應用 | 學術分享會總結文
《新青年》與中國現代學術文化的起源與建構
論學術與學術標準
論學術創新與「接著講」
一名學術素人的舊聞與新知
「傳統戲曲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舉辦
國際科研合作學術論文產出國
學術 漢語中的梵音
學術爭端新進展:研究稱MagR不能實現磁遺傳
《通用學術英語》
智能科技與新軸心時代:未來的起源與目標「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五
新科技造福人類:企業家對人工智慧的思考「人工智慧與未來社會:趨勢、風險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之十四
基於學術譜系的中國粒子物理學術傳統淺析
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邢慶仁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公眾號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