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猴嶼一村長透露,寄養「洋留孩」高峰時期,村裡有近百來個「小美國人」。圖為猴嶼一村民推著嬰兒在散步。

海外華僑的歷史和現實緊緊相連,生生不息的傳承,對現在居住在福州、或者曾經居住在福州的「洋留守兒童」來說,出生後不久,他們就被父母「打包」回中國。這些跨越大洲的小孩,身穿品牌服裝,玩著高檔玩具,與父母遠隔重洋,往往一別數年,而他們的未來,大多是在某天,被父母再次接回那個遠在大洋彼岸的家——美國。


寄養5年後返美


6月底的一個下午,福建長樂市猴嶼村幼兒園下課鈴聲剛響起,7歲的Helen和4歲的Eric便飛奔到爺爺鄭剛(化名)的身邊,爺爺喊著孩子英文名字,牽著他們的手走出幼兒園。


華裔小孩Helen和Eric來自美國,父母在紐約開餐館。出生8個月後,Helen就被父母送回家鄉猴嶼寄養,4歲後多才離開中國。在4歲之前,Helen只見過父親或者母親幾次面,因為父母在美國開餐館,生意需要有人照料,所以兩人不能同時回中國。

第二次回到中國的Helen不像一般美國小孩那樣活潑,反而顯得有些內向和羞澀。看到陌生人,眼神中閃爍出戒備,直到跟人熟悉起來,才會打開話匣子。


跟Helen用中文交流,她只能聽懂大部分信息,中間還時不時冒出一些英文單詞。相反,弟弟Eric一直生活在美國,只能說英文,但比姐姐Helen活潑很多。


追問被寄養回中國的Helen與父母的關係,爺爺鄭剛回憶:「Helen對爸爸媽媽沒什麼疏離,關係還可以,因為現在通訊方便,可以用電腦進行視頻和語音聊天。」但爺爺鄭剛也提到,畢竟只是通過視頻來交流感情,孩子在心理上還是會覺得比較孤單和失落。鄭剛說,在Helen牙牙學語的時候,叫的第一聲「爸爸」,還是他們給孫女看了兒子的照片後。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像Helen一樣,中國福州地區曾有數以萬計的從初生至5歲的「洋留守」兒童,他們多在5歲左右——也就是美國公立學校免費幼稚園開始的時候,被父母接回美國。「洋留守兒童」在5歲左右返回美國,這在猴嶼以及附近的村鎮已經是一種風潮。


3年前,Helen回到了美國,爺爺鄭剛說,剛回美國,她也有過一段不適應期,尤其是在語言環境上。「剛開始一直跟美國小孩說中文,後來會講英文了,把母語(中文)也給忘了。」鄭剛的兒子做中餐生意,一家人希望孩子能多學一些中文,趁著暑假,就把Helen和Eric送回中國,從5月到6月,他們在猴嶼村幼兒園中當「插班生」,學習中文。


30年寄養史


跟Helen一樣,在福州一帶,「洋留孩」寄養在跟父母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家中,是十分尋常的事。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代初,一批新華人華僑在美國生育的「小美國人」,帶著美國護照、赴華簽證、寄養兒童申請書和委託撫養書,被送回中國撫養。

「小美國人」回國寄養,開始只是零星的個別現象,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這一群體的數量開始明顯增加。


說起僑鄉福州,上世紀40年代以前,因為地域相近,福州的長樂、亭江、連江、琅岐等地向外遷移的主要目的地是東南亞,不少福州的村民在新加坡和香港船行當船員。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二戰之後,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當海員的人通過「跳船」的方式移民美國,在紐約地區福建人逐漸增多。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對公民因私出國放寬了限制,福州人開始利用其在美國的親緣關係移民美國。由此,在1986年前後,掀起了一股移民美國的熱潮。


「規模數量的移民是洋留守兒童產生的前提。」閩江學院歷史學系陳日升博士介紹,福州洋留守兒童很多,除了猴嶼之外,跟猴嶼隔江相望的亭江等地也相當典型。在亭江,「洋留守兒童」最早有記錄可查是在1993年。


如今,美國「洋留守兒童」現象出現已經有將近30年左右的歷史了,早在2004年,陳日升曾到亭江實地調研,亭江鎮的「洋留守兒童」人數已經超過1100人。


2012年,福建福州市僑聯統計,寄養在福州的「美國小公民」約有近萬人,其中長樂市有5000多人,連江縣琯頭鎮約2500人,馬尾區亭江鎮約2000人。


「小美國人的寄養現象有經濟、傳統觀念等多重原因。」陳日升稱,在2004年,福州新移民來美國打工,工資為每小時3至4美元,每周工作80至90小時,除了美國的法定假日外,新移民夫妻雙方几乎都在工作,一旦有了孩子,他們拿不出多餘的錢請保姆照顧孩子,就把孩子送回中國的家鄉,請父母或者家族親戚代為撫養。


「在美國打工的夫妻長期不能回家(中國)照顧孩子,留在美國家中的父母也感到愧疚。美國新移民將孩子寄回老家撫養也減少父母的孤獨感。」陳日升認為,為了情感補償,美國華人也願意把孩子寄回家中讓父母撫養。


此外,法律也便於寄養行為的順利實行,只要「小美國人」父母從紐約中國領事館辦理了寄養委託書,就可以把孩子送回中國寄養,中國親戚憑藉「小美國人」的相關證件和寄養委託書,簽署好《承擔寄養保證書》,就走完了「洋留守兒童」的寄養流程。


隔代教育之弊


猴嶼村幼兒園的朱教師教小班,班上學生都在3歲左右,有5個學生是來自美國的「洋留守兒童」,學校偶爾還會插班幾個「洋留孩」。這些小孩普遍比較活躍,除了嘴裡會時不時地迸出一些英文單詞,其他方面則跟當地的小孩沒有太大的區別。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朱教師說,「因為「洋留守兒童」大多有父母家族的照顧,尤其是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十分溺愛這些出生沒多久就離開父母的孩子,幾乎都捨不得嚴厲管束,跟其他同齡的小孩相比,「洋留守兒童」後天得到的一些嬰孩該有的教育機會相對少一些。在幼兒園,「洋留守兒童」較為缺少分享精神和團隊精神。此外,在生活習慣上和本地孩子也有一些差異,比如,吃飯的時候,單獨吃飯和拿筷子的時間都會比當地的孩子晚一些。


「父母教育孩子會獎懲分明,給出一條界線。」朱教師說,因為是隔代教養,爺爺奶奶對教育的尺度難以把握,通常比較溺愛孩子,連孩子參加一些課外活動都不允許。比如參加「六·一」兒童節等活動。


「我們的親子活動,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來。」朱教師解釋,爺爺奶奶不太能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心理,通常也不常來參加家長活動。就算舉辦「全家人一起包餃子」等親子活動,部分爺爺奶奶也難以理解這些活動的意義,大包大攬,把孩子放在一邊,幾乎幹了所有活兒。為此,朱教師和同事不得不多次跟爺爺奶奶溝通。


抱iPad睡覺


猴嶼村幼兒園靠近馬路,這座封閉式的幼兒園,是留守兒童日常聚集的地方。


前幾年,媒體探訪「洋留守兒童」所在的幼兒園,玩高檔玩具,身著品牌衣服是判斷「洋留守兒童」的重要標籤。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洋留守兒童」跟當地的兒童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這些孩子一個個粉嫩可愛,如果從日常穿著和用具來區分,已經很難認出誰是「小美國人」,誰是當地兒童了。


問起猴嶼幼兒園的幾位「洋留守兒童」,是不是很想念遠在美國的父母,這些2歲至5歲左右的孩子,有的說不想,有的搖搖頭,有的不說話,然後就跑開去玩了。對他們來說,「看得見的父母」很遙遠,跟父母相處的畫面在孩子們腦海中,甚至是虛構的,父母成了視頻上的一個模糊的影像,他們的在與不在,於這些孩子們來說,在情感上不會激起太多的漣漪。


幼兒園的校長盧偉(化名)稱,現在能區分洋留守兒童唯一的特徵是,「小美國人」使用iPad等電子產品的程度較高。「我們現在體檢出來,不單單是我們幼兒園,附近其他地方也是,因為長時間使用iPad等電子產品,小孩子的視力都不太好,我們跟家長溝通過,要孩子少用這些電子產品。」校長盧偉表示,學校的教師也會一再的告誡「洋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少用這些設備,因為這會損害孩子的視力。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Helen和Eric的爺爺鄭剛解釋,「洋留守兒童」都是依靠這些現代的工具跟遠在大洋彼岸的父母溝通。「Helen和Eric跟父母用iPad聊天,說完了話,有時候還抱著iPad睡覺了。」


鄭剛說,看著孩子抱著iPad的樣子,也覺得心酸,所以,從情感上來講,根本不忍心太過嚴厲地要求他們。


越來越少


在福建,「洋留守兒童」有兩種,一種是像Helen這樣出生在海外,擁有外國國籍的孩子。他們占現在的「洋留守兒童」的大多數,這些低齡「留守孩」在5歲左右就會回到國外。另一種是出生在中國的兒童,父母在其年幼時出國了,他們一般在中國生活時間比較長,在父母取得外國的國籍後才能去國外,這一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比較多。


「Helen就是在幼兒園接受了學前教育才來了美國,算是一個典型的『洋留守兒童』。現在,『洋留守兒童』還佔了幼兒園孩子的四成以上。」幼兒園校長盧偉稱,幼兒園有20多個「洋留守兒童」,這些兒童全部擁有美國國籍。


校長盧偉稱,現在移民美國的華人的生活逐漸穩定富裕,福建籍華人在美人數不斷擴大,孩子撫養成本下降,送回來寄養的孩子越來越少,加上附近村莊老人不斷去世,美國僑民跟家鄉聯繫不再那麼緊密,洋留守兒童會越來越少。


「附近學校的生源不好,希望有更多的外來人口入學。猴嶼村1000口人,但有幾萬人在海外。」盧偉擔心,猴嶼鄉外出到海外的人口越來越多,學生越來越少,「洋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少,在2010年,幼兒園曾經有50多個洋留守兒童,現在只有20多個了。


就在猴嶼村旁邊的張村,一所學校已被廢棄了,而在2012年底,這裡還有學生上學。昔日歡聲笑語的學校也已經被福州某公司買下來作農場,學校教室空空蕩蕩,操場上荒草漫天,一派寂寥的景象。


來源:僑報網

寄養中國的洋留守兒童:穿名牌玩高檔玩具 卻與父母隔洋相望等團聚 點擊播放 GIF/151K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移民 的精彩文章:

活不起!美國這個城市的房價已過百萬
浪漫七夕 初戀情人分離50年 美國牽手再譜戀曲
奪命!美帝10歲男孩玩高空滑水道慘死 迪士尼/六旗這些遊樂場死神都來過

TAG:美國移民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外鏡頭裡的中國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
外媒鏡頭下的中國鄉村留守兒童
《逆生》聚焦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情羈絆
歐洲農村的空巢婦女和留守兒童,在缺乏丈夫溫情和父愛中艱難度日
長年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留守兒童的孤僻行為
歐洲最貧困的國家:男女遠走他鄉,孩子變成留守兒童
人大代表鐵飛燕:留守兒童最好的禮物是父母返鄉就業
用柔軟的力量喚起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愛
山區留守兒童,靠喝牛奶當「母乳」
歐洲最貧困的國家:這裡的男女遠走他鄉,孩子變成留守兒童
一名鄉村教師鏡頭裡的留守兒童
東歐的留守兒童
合川三匯鎮:情暖孤獨孩子,關愛留守兒童
翟秋陽:孤獨的留守兒童
別人都有父母的陪伴成長,而留守兒童卻只有孤獨陪伴
長年父母不待在身邊,留守兒童對家人的思念
大學生親情陪護山區留守兒童的「家」
安徽郎溪留守老人林中尋找山珍,為小長假歸家兒女準備鄉味
沒人看管的農村留守兒童,繩子捆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