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浩:鼎泰豐和博士論文

馬浩:鼎泰豐和博士論文

在下食風保守,歐美旅遊,基本不去嘗試任何地方的特色食品。無論到那兒,最保險的是義大利餐,檔次價位到一定水準的,食材和口味通常都很地道,質量穩定可靠,robust,consistent,and reliable。


但高檔點的店,全球連鎖的就少的可憐,比如美國的牛排店,Ruth Chris,Merton s,Capital Grill等。


首次接觸北京的鼎泰豐是在新光天地,後來有漁陽飯店和當代商城。可以說,當代商城店是整個鼎泰豐系統最為cosmopolitan和fashionable的分店,比台北101精雅。

去過台北的三家或者四家,記憶中鼎泰豐老店基本上是街坊店小吃的風格。


對於我們這些80年代北京的大學生來說,包子鋪並不陌生。最著名的當然是西單長安大戲院東邊的慶豐包子鋪,還有地安門的狗不理,西四包子鋪,黃庄包子鋪等。


如今慶豐已經在北京鋪天蓋地,並且逐漸連鎖全國各地,也已經落戶台灣。慶豐仍然是鄰里小吃。而走出永康街的鼎泰豐則已然以「高端時尚」著稱。


這不,在西雅圖就有兩家鼎泰豐分庭抗禮,各自火爆。食客每餐都要排隊半個小時左右。

馬浩:鼎泰豐和博士論文



西雅圖的鮮魚蒸餃,好像別地兒沒見過。第一次去感覺甚好。第二次吃,餡兒的texture和口感彷彿差了一些。不知道是否食材的標準化程度難以統一。

馬浩:鼎泰豐和博士論文


感覺最地道的是紅油抄手,無論鮮蝦還是菜肉,都很棒,比北京當代的好,也比國內(包括四川和重慶)大多數(任何)店家的好。沾滿紅油之後,仍然勁道飽滿,精神抖擻。其它店家的,一滾紅油就早已偃旗息鼓,蔫塌癟氣了。

馬浩:鼎泰豐和博士論文


馬浩:鼎泰豐和博士論文


說到這裡,想到一個話題。國際管理學研究中的一個經典話題,全球化(標準化,規範化)與本地化(獨特性,本土性)之間的矛盾與平衡。這裡涉及戰略定位,組織結構,公司治理,企業文化等多各方面的因素。


記得荷蘭學者Geert Hofstede曾經在1970年代左右首次研究IBM公司在全球70個國家子公司的文化差異。同一家公司,不同的國家子公司,即有利於比較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文化差異,也有利於比較公司文化與國家文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大概十幾年前,吳士宏事件時期就有媒體詰問:到底是"IBM中國"還是"中國IBM"。IBM中國公司的文化,到底是更中國,還是更IBM?


Hofstede(禍福是他的)對IBM公司的研究耗費巨大。一般人也研究不起。對於鼎泰豐的全球化,一個博士生(比如DBA)還是可以作一篇論文的。

寫一篇論文,看看各類因素的影響,比如所有制和治理結構(獨資或合資,直營與加盟),品牌定位,消費者構成,產品和加工與服務和管理流程的標準化程度,本地化的特色,等等。


全球幾十家分店呢,吃一遍那是必須的。否則怎麼能讓人信服你的研究結果呢?!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誰說吃貨不能博!


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大國發院 的精彩文章:

TAG:北大國發院 |
您可能感興趣

鼎泰豐:小籠包的經營之道
都是倫敦開店,憑什麼和合谷被罵,鼎泰豐卻讓人盼到天荒地老?
Taiwan大玩#鼎泰豐
怎樣的空姐失業,能讓鼎泰豐董事長關心?32E即可
高雄前線:Meiko、Deft重逢,SKT品嘗鼎泰豐
鼎泰豐年薪50萬起留人,還這樣寵員工,連頂尖大廚都怕做員工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