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每年的7月28日,關於唐山大地震的紀念活動就會在各處如火如荼的展開,相較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和512汶川大地震等地然災害,唐山大地震似乎已經超越了其自然災害的本質,而成為了當代中國歷史敘事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

然而詭譎的是,就是在這樣一個抽象化的過程中,旁觀者們似乎都已經忘了,紀念的本質是什麼,是紀念地震還是紀念那些逝去的生命。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因為我想起了前幾年看到的一篇關於唐山大地震死難者紀念牆收費的報道。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唐山市區之內關於大地震的紀念物只有紀念碑和紀念館,大多都是和抗震救災有關,而普通市民悼念親人又不願去那些抽象的紀念場所,所以每到清明時節和28號那天晚上,全市大小角落都會升起燒紙的小火堆。

這一方面對城市安全造成了重大的隱患,一方面市民無處寄託的哀思又讓政府很是為難。所以,從2002年開始,唐山市在距離集中埋葬遇難者遺體的大墳旁邊修建了這個遇難者紀念牆,將遇難者的名字鐫刻在上面。


這本來是一件在世人眼裡功德無量的事,卻因為之後的公開收費事件(刻上逝者的名字正面要一千,背面要八百),直接將唐山推到了風口浪尖。負責建設紀念牆的是當地的民營企業河北華盈集團和香港世紀星企業,他們原計劃要修建9座「哭牆」,並將24.3萬死者的姓名全部刻上,以供憑弔。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在「發死人財」這樣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2006年唐山市政府以手續不完整為由責令企業停工,並要將這些牆拆掉。而負責建設的企業也毫不示弱,反訴政府不作為,雙方對簿公堂,一時僵持了下來。

值得玩味的是,此時唐山市領導層剛剛換屆,新的領導對於此事的回應是迅速的修建了政府主導的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從2007年開工到2009年完工,其速度之快,讓想在拖延時間中得到一些好處的民營企業毫無招架之力,關於紀念牆收費的風波也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收費牆」事件的發生,其本身可能牽扯到「領導人治理思路的不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和「城市整理」等具體複雜的因素(這些內幕不是科夫所關心的),但事實上,事件背後所反應出來的觀念的變遷才更值得思考。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八十年代,從錢剛的報告文學作品《唐山大地震》開始,關於唐山大地震的個人記憶開始走到台前

「一個紀念碑公開收費」,這是一件讓輿論難以接受的事,但是一個公墓公開的售賣,卻是一個大家都能普遍接受的事實,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紀念碑不管在國家權力還是公眾輿論眼裡,都是個和私人無關的事情。


國家的紀念碑,紀念的是集體,為的是塑造一種自上而下的集體記憶,而民眾個人的哀思則是一種私人記憶。換句話說,「我們的記憶」並不是很多「我的記憶」的集合,它們是兩樣不同的東西。


唐山市開始為什麼要同意由民營公司來建這種紀念碑,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覺得這是唐山市民私人的事情,和建個公墓沒什麼區別。而民營公司錯就錯在弄錯了形式,將公墓建成了紀念碑,而這也正好滿足了唐山市民對於自身及逝去的親人在大地震宏大敘事中身份缺失的不滿。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不是我不記得,而是我忘不掉。」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一句台詞


由市民們自發組織的紀念活動使得個人記憶逐漸匯聚成了新的集體記憶,這對那種自上而下組織的「集體記憶」形成了巨大的挑戰,所以迅速的被以「擾亂交通秩序」的名義叫停。


那麼,問題來了:


集體記憶與個人記憶真的難以相容嗎?


首先我們回到地震發生的時候,也許你不相信,現在影響力這麼大的唐山大地震,在發生後的很長時間裡幾乎沒有出現在報紙和輿論上。歷史學家雷頤統計了大地震後報紙上發表的各種社論文章,對災情都只有短短几個字的表述。


8月1日,《十二級颱風刮不倒,七級地震震不絝——小靳庄人民在抗災鬥爭中勝利前進!》


8月5日,《深入批鄧促生產支援災區多貢獻,河北、遼寧廣大幹部和群眾以實際行動支援唐山、丰南地區的抗震救災鬥爭》


8月12日,《抗震救災的現場也是批鄧的戰場:紅九連和唐山郊區人民一起以批鄧為動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


8月15日,《同修正主義路線對著干:解放軍某部『紅一連』和災區人民一起深入批鄧》


8月27日,《抗震救災現場的一次批鄧會》,提出「抗震救災任務重,工作多,還要不要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


8月28日,《深入批鄧是戰勝震災的強大動力》


9月7日,《抓批鄧促生產》


也就是說,這件事在集體記憶或者說在公共輿論里基本上屬於邊緣故事,或者說極端一點,這基本上就是個平常事。


到了八十年代,唐山市決定修建關於唐山大地震的紀念碑和紀念館,每年28號也都會舉辦紀念活動。但是在民間,這一活動卻得到了極少的響應。原因很簡單,這是官方的紀念,紀念的是抗爭救災的英勇事迹,宣傳的是「排除一切向前看」的勇氣。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唐山市抗震紀念碑和紀念館,強調的都是「抗」


其實從災後重建的困難程度上看,這樣的一種紀念模式完全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那就顯得冷冰冰缺少關懷了。一種類似於戰時共產主義制度這樣的非常措施,應不應該根據現實的狀況進行調整呢,至少列寧認為是應該的。


唐山市政府修築免費的公共紀念牆表明,與其一味的抵制和不接受個人記憶,不如將個人記憶慢慢的引導到集體記憶中去。這個看似不經意的過程,實際上反應了當下社會觀念一種積極的變化,即:集體記憶不應該和個人記憶毫無關係,集體記憶應該包括個人記憶,個人記憶也應該依託集體記憶。



震驚:唐山大地震紀念牆收費背後



再來看看新修建的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雖然「地震」和「抗震」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中反應的社會觀念的變遷卻是巨大的,它沒有刻意的去排斥一種災難、一種悲哀的情緒,沒有讓受害者覺得這是一個高高在上,與自己逝去的親人毫無關係的一個地方。


所以,唐山大地震為什麼會成為當代中國災害記憶中特殊文化符號是有原因的,對於它的不斷認識,其實是中國社會觀念和共識不斷向前看的一個過程。


這個觀念就是:集體雖大,不能忽略每一個個體。


願他們安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鑒 的精彩文章:

林彪出逃為什麼被定性為叛國?林彪叛逃驚天謎案
井岡山毛澤東靠什麼收服「綠林軍」袁文才王佐
被掏空的三八線:朝鮮地道戰直搗首爾

TAG:史鑒 |

您可能感興趣

唐山大地震紀念牆補刻610人:沒有誰該被遺忘
南京大屠殺紀念牆前舉行超度祈福法會 中日韓高僧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