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指望伍德斯托克再辦一次!
現在正當年的搖滾青年們
總會感慨自己「生不逢時」
沒趕上黃金年代
沒趕上經典的現場演出
沒趕上傳奇樂手和樂隊
音樂巔峰的時刻
這時就要感謝當年的搖滾紀錄片
用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了
那些不可複製的時間
行將陌路前的最後相見
隨他去吧
Let It Be (1970)
1970年
整個世界都沒有意識到
披頭士即將在事業巔峰期解散
但是那時成員的貌合神離
已經愈發明顯
麥卡特尼準備著個人專輯
哈里森和其他樂隊演出
斯塔爾低調地拍著電影 鮮少露面
而列儂則和小野洋子
忙著自己的樂隊
高呼著愛與和平
為了再次混錄1969年的單曲
四個人再次聚在一起
當時頗受歡迎的導演米迦·琳賽-霍格
紀錄下了披頭士灌制《let it be》的過程
單從電影角度講
這可不算佳片
片中充斥著無意義的虛焦 晃動
奇怪的色彩
錄音棚和屋頂演唱會這兩部分
銜接也很突兀
但誰讓鏡頭裡是披頭士呢
這就足以讓樂迷無法自拔
本片最大的魅力
恐怕在於對樂隊關係的展現
微妙 真實
我們能從他的鏡頭中明顯感覺到
樂隊無法彌合的裂痕
麥卡特尼有心成為新的樂隊靈魂人物
但他的熱情和苦心別人並不領情
尤其是列儂 經常是漠然地坐在一旁
和洋子摟摟抱抱
直接無視麥克特尼的指揮
最讓人玩味的情節是
當麥卡特尼唱著新歌
「Get Back」
列儂則幽默地唱起
「Don』t Let Me Down」
電影拍完
披頭士正式宣布解散
這才是真正的「幻城」
平克?弗洛伊德:
龐貝古城現場錄音紀錄片
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 (1972)
龐貝古城
承載著歐陸經典文化
也經歷過駭人災難
在這裡玩兒迷幻搖滾
搞實驗音樂
這種天才且酷的事
也只有平克能做得出來
1974年
他們在龐貝古城進行了一次現場錄音
沒有現場觀眾
但錄像傳出後全球為之震撼
宏偉的古城建築
細部展現的文化遺珠
平克們只是坐在這裡
就已經像在探索人類可能性的邊界
他們隨後奉獻了一次
完成度極高的演出
最為人稱道的
當屬分兩部分完成的Echoes
懷特人聲一出就驚艷了
持續23分的旋律流轉
層次豐富
既有宏大的效果
也有飽含情緒的樂段
結尾則用一段純美的器樂作結
這次現場錄音的觀感
「太飛了」這種形容都很蒼白
你只能感嘆
可以 這很平克
可以 這很偉大
四十萬嬉皮的盛大瘋狂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9
Woodstock (1970)
伍德斯托克
搖滾青年一提起就高潮的名字
一個在文化詞典里坐穩的名字
它幾乎成了上世紀60年代
享樂主義和放縱態度的代名詞
它是所有家長的擔憂
它是所有青年的嚮往
它實實在在地影響了
幾代人的精神氣質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這場震撼了世界的盛事
策劃人只是四個毛頭小子
紀錄片中問起他們預算如何
他們也只是嘿嘿笑著
說「噢,那很可怕」
但他們的理念
「三天的和平和音樂」
卻觸動了45萬人
他們不假思索地來了
除了音樂
這裡還充滿奇異的服裝 毒品
行為和愛情
都「自由得無拘無束」
正如豆瓣用戶東門楊的影評里說道
「40年前
當最後一個全身濕透的音樂迷
離開邁克斯?亞斯古爾遍地泥濘的牧場時
彷彿世界上的一切音樂
都戛然而止」
這樣的烏托邦恐怕不會再有
上世紀末又舉辦過兩次
純粹商業化的伍德斯托克
已經完全喪失精神內核
我們只能通過當年的影像
試圖去接近那次搖滾盛宴
一遍遍地懷想
沒有人永遠年輕
曾經鮮活的搖滾現場
也只能封存於膠片
但是永遠有人年輕
那就趁現在
多去現場聽幾次搖滾
和喧鬧的人群一起跳舞 叫喊
畢竟每一個當下
都會是未來難忘的紀念
點擊播放 GIF/93K
文丨虧虧
圖片來自網路
如需轉載請在後台留言獲得授權
《文周》開放徵稿
-回復「4」了解詳情-
點擊播放 GIF/835K





TAG:文藝生活周刊 |
※遙望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罕見的伍德斯托克搖滾音樂節影像
※一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舊照 感受嬉皮士巔峰時的瘋狂
※48年前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看看那些逍遙的美國青年們
※48年前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看看那些逍遙自在的美國青年們
※喬丁·伍德斯去夜店被拍,年僅19歲的她就是這麼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