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把太監叫公公?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把太監叫公公?

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不過那時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悉用庵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太監」一詞,遼代才出現,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發生聯繫;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同義語。


公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為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為官者有些時候不得不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者藉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其為太監,那是在侮辱他,所以尊稱為公公,以示尊敬。至於「公公」的稱謂到底何時開始,由何而來,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曾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為「寺人」之得名,是因閹割後的男人,已如寺院中斬斷情緣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把太監叫公公?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把太監叫公公?(資料圖 圖源網路)


其實,寺人的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當時中國境內尚無佛教,更無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兩者類比得名的情形。究其根由,古代「寺」、「侍」兩字相通,《詩經·秦風》鄭氏箋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雲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奄人也。」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古代官方文書中對宮廷閹臣的正規稱謂,歷代正史為閹人作傳,多稱「宦官傳」或「宦者傳」。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遊,其實仍舊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後的事。


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


人們還由漢代宮廷閹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鐺」為冠首飾物,而將宦官稱為貂鐺。據《漢官儀》云:「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鐺左貂;光武以後,專用宦者,右貂金鐺。」漢宮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當附蟬,貂尾為飾。侍中作為朝廷的普通官員多插左貂,由宦官擔任的中常侍則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從中也可看出,宮中宦者的服飾與普通官員是略有區別的。


除了上述兩大類外,還有以其生理特徵與常任職役組合而稱的情形。這類稱呼也很多,如有宦寺、閹寺、閹宦、宮監、貂寺、內鐺等等。再是有帶明顯感情色彩的稱謂,如鄙稱有宦豎、閹豎、內豎以及閹狗等,尊稱有公公、老爺等。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餘之人」。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公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由此可見,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禪意 的精彩文章:

喝了孟婆湯,什麼都忘掉了,孟婆湯究竟是怎麼做的?
近代百歲高僧是這樣評價《西遊記》的!
你知道七月十五為什麼叫「盂蘭盆節」嗎?
七月是鬼月 若給祖先燒紙錢 能利益到他嗎?
何為四大菩薩?佛教四大名山與菩薩道場有什麼聯繫?

TAG:佛心禪意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的「三公九卿」到底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公主,除了文成公主和太平公主,你還認識哪些?
歷史上被稱為「美髯公」的是誰?
歷史上有哪些美髯公?
歷史上外國的太監和中國的有什麼不一樣?
歷史上秦孝公和商鞅到底什麼關係?或如同夫妻!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那些為和親而遠嫁異邦的公主們
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賣身為奴的公主
中國歷史上說鳥語的寂寞男人公冶長
歷史上最淫蕩的公主
歷史上那些為了國家安穩而和親的公主
歷史上的太平公主怎麼死的 太平公主有孩子嗎
台灣歷史最久的航空公司要解散了?什麼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外籍太監:韓國太監曾權傾朝野
他們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斷案「三公」
古代歷史上的雷公是從何而來:雷公是雷震子嗎?
上個世紀的中國珍貴歷史照片,沒想到西藏公主那麼美
歷史上敢公開頂撞皇帝的大臣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