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嵌珍珠寶石金項鏈

隋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


飾品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


長43厘米,重91.25克

李靜訓墓出土物中,最為令人矚目的,莫過於這條精美無比的金項鏈了。項鏈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顆,珠光閃閃,璀璨奪目。項鏈上端正中為圓形,內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藍色垂珠。項鏈下端居中為一個大圓金飾,上鑲嵌一塊晶瑩的雞血石,在雞血石四周嵌有24顆珍珠,左右兩側各有一圓形金飾,上鑲嵌藍色珠飾,周緣亦各鑲嵌珍珠一周。雞血石下掛一心形金飾,上鑲嵌一塊長達3.1厘米,極為罕見的青金石。整條項鏈鮮紅的雞血石、寶藍的青金石交相輝映,再配以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雍容華貴,堪稱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精品。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這位九歲的女孩名叫李靜訓,既是北周、隋代顯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與皇后楊麗華的外孫女,也是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的曾外孫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葉、帝胄王孫。不僅喪葬規格極高,還隨葬了不少具有異域色彩的物品。熊存瑞先生從金項鏈的多面金鏈珠及其焊接工藝、藍珠飾上的凹雕工藝、青金石和飾環狀珍珠邊寶珠垂飾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其原產於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在李靜訓墓出土文物中,最為令人矚目的,莫過於這條精美無比、璀璨奪目的金項鏈了。項鏈兩邊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其上再各嵌10顆珍珠,珠光閃閃。項鏈上端正中為圓形,內嵌一顆深藍色垂珠,垂珠上陰刻一隻花角鹿。項鏈的下端更是精彩奪目,居中為一個大圓金飾,上面鑲嵌一塊晶瑩純凈的雞血石,在雞血石四周嵌有24顆珍珠。再外側各有一圓形金飾,上鑲嵌藍色珠飾,周緣亦各鑲嵌珍珠一周。下端掛一心形金飾,上面鑲嵌一塊長達3.1厘米且極為罕見的青金石。整條項鏈鮮紅的雞血石、寶藍的青金石交相輝映,再配以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雍容華貴,堪稱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精品。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這件金項鏈充滿濃郁的域外風格,應是從中亞或西亞傳入的。此外,李靜訓墓出土的金銀高足杯,屬於羅馬拜占廷的造型傳統,很可能是來自西方,金手鐲或許為中亞產品。無獨有偶,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寧夏固原南郊發掘了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李賢墓,李賢是李靜訓的曾祖父,墓中出土的鎏金銀壺、藍寶石金戒指、玻璃碗也都來自域外。李氏家族「尤工騎射」,「戰守之備,無不精銳」者甚多,並屢以軍功授勛,由北周至隋,一直經營西北。而他們所任職地區,正是守衛絲綢之路要道之地,有家族聯繫的李賢、李靜訓兩座墓都出土珍貴的外來物品,也許不是偶然出現的巧合。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國博—「域外奇珍傳中土」


李氏家族獲得的這些西方輸入之物,可能是直接獲取的,也可能來自皇帝的賞賜。固原是歷代通向西域的重鎮和門戶,目前這一地區發現大量的域外之物,如固原東郊雷祖廟北魏墓出土了薩珊銀幣,北周田弘墓出土了東羅馬金幣,直到隋唐時代的粟特人後裔史氏墓地仍發現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說明這裡曾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長久不衰的通道入口。以李氏家族在河西的地位,以及這一軍人世家在經營這一地區的戰爭中多次取勝的情況來看,他們很容易從西方國家或其他民族手中得到一些珍貴的外來物品。李氏家族得到皇室的賞賜也頗多,史書中特別提到朝廷對李氏家族成員的賞賜物品中就有「異域珍奇」。


【小愛行】今天就講到這裡,請大家關注愛微藏家,跟小愛一起穿越歷史,感受國寶,分享文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微藏 的精彩文章:

九大最珍貴動物琥珀你知道幾個?
中國國家博物館—「秦王掃六合」之際的秦戈
我去!琥珀真能裝下恐龍了!
馬未都的次元—觀復博物館裡的黑色

TAG:愛微藏 |

您可能感興趣

海外各國博物館珍藏的中國文物
再聚焦!海外各國博物館珍藏中國文物
韓國博物館的中國瓷器珍寶
英國博物館舉辦奇異蝴蝶展 在英國可不只有大英博物館
外國博主安利的這些奇葩國貨,老外直呼神奇,卻讓中國人懷疑人生
藏在美國博物館裡的中國古代藝術
中國這兩個地方人盜墓技藝最高,外國博物館有兩樣東西都來自中國
世界最大重原石藍鑽亮相美國博物館
《當代中國博物館》
西雅圖藝術博物館之古埃及文物——美國博物館葉遊記
英國博物館迎來最震撼展品 藍鯨骨架警醒世人保護環境
俄羅斯民族文物國博開展
法國博物館裡的中國節氣:小寒
柳公權小楷金剛經書法欣賞:敦煌出土稀世珍寶,法國博物館藏品
慈禧墓中的鎮墓之寶,為何流落美國博物館
博物館日福利 各大中國博物館鎮館之寶,讓你大開眼界
龍門石窟《皇后禮佛圖》如何來到美國博物館
世界各國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的流失國寶,失落國寶:你的家在中國
私人收藏家引領中國博物館藝術科普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