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穴+吃藥+針灸試試中醫治頭痛
頭痛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證,多種急、慢性疾病,如眼、口、鼻等頭面部病變和許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出現頭痛,其病因複雜,涉及面很廣。常見於西醫學的偏頭痛、緊張性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及腦膜炎、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頭顱外傷、腦震蕩後遺症等疾病。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手、足三陽經和足厥陰肝經均上頭面,督脈直接與頭部相聯繫,因此,各種外感及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脈絡不通等,均可導致頭痛。
醫生簡介王樹東,醫學博士。現於遼寧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康復醫學教研室工作,從事針灸推拿、運動損傷的臨床、教學、科研等工作。社會兼職: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分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疼痛分會理事、遼寧省針灸學會委員、遼寧省養生康復學會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針刺機理及運動損傷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擅長應用針葯結合的方法治療中風、失眠、抑鬱症、月經不調、痛經、頭痛、耳鳴等內科疾病;針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肩周炎、膝關節滑囊炎等疾病,在針灸聯合針刀治療網球肘、腱鞘炎等病症方面取得了較好療效。
頭痛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
按照頭痛的部位辨證歸經,前額痛為陽明頭痛,側頭痛為少陽頭痛,後枕痛為太陽頭痛,巔頂痛為厥陰頭痛。
1.外感頭痛
主症:頭痛連及項背,發病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兼見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頭痛;頭痛而脹,發熱,口渴欲飲,小便黃,苔黃,脈浮緊,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為風濕頭痛。
2.內傷頭痛
主症:頭痛發病較緩,多伴頭暈,痛勢綿綿,時止時休,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作,加重。
兼見頭脹痛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陽上亢頭痛;頭痛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遺精,舌紅苔少,脈細無力,為腎虛頭痛;頭部空痛兼頭暈,神疲無力,面色不華,勞則加重,舌淡,脈細弱,為血虛頭痛;頭痛昏蒙,脘腹痞滿,嘔吐痰涎,苔白膩,脈滑,為痰濁頭痛;頭痛遷延日久,或頭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痛如椎刺,舌暗,脈細澀,為瘀血頭痛。
針對不同類型頭痛
藥方也不同
1.外感頭痛
主穴:列缺、百會、太陽、風池。
配穴:陽明頭痛者,加印堂、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
者,加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加天柱、後溪、
申脈;厥陰頭痛者,加四神聰、太沖、內關;風寒頭痛者,
加風門;風熱頭痛者,加曲池、大椎;風濕頭痛者,加陰
陵泉。
方葯:風寒型可用川芎茶調散加減;風熱型可用
芎芷石膏湯加減;風濕型可用羌活滲濕湯加減。
2.內傷頭痛
①實證
主穴:百會、頭維、風池。
配穴: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肝陽上亢者,加太沖、太
溪、俠溪;痰濁頭痛者,加太陽、豐隆、陰陵泉;瘀血
頭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內關。
方葯:肝陽上亢型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痰濁阻絡型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瘀血阻絡型可用通竅活血湯加減。
②虛證
主穴:百會、風池、足三里。
配穴:按頭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虛頭痛者,加三陰交、肝
俞、脾俞;腎虛頭痛者,加太溪、腎俞、懸鐘。
方葯:血虛型可用八珍湯加減;腎虛型可用大補
元煎。
這些穴位都在哪裡
教您幾招簡單定位
百會:頭部正中,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取穴。
太陽:眼外角外側,距眼外角約1橫指。
風池:耳後乳突尖端稍內上方凹陷處,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頭維:以手指觸及額角髮際前上部,咀嚼或咬牙時動處是穴。
印堂:在額部,兩眉頭之中間,向下正對鼻尖。
大椎:頸部最高骨、第7頸椎棘突下。
攢竹:從眼內角向上推,眉端有凹陷處。
合谷: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或者拇食二指合攏,肌肉隆起最高處是穴。
內庭:在足背二、三趾交叉正中略後一點兒(約半橫指)的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
率谷:將耳廓向前折,耳尖直上二橫指處,按壓有酸脹感。
外關:腕背橫紋中點直上約兩橫指處,與內關相對,用力按壓有酸脹感。
足臨泣:小趾向上翹時可看到一條肌腱,為第五趾長伸肌腱,在肌腱的外側取穴。
天柱:取坐位,觸摸頸後部,有兩條大筋(斜方肌),在該大筋的外側緣、後髮際緣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
後溪:仰掌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有一皮膚皺襞突起,其尖端處即是。
申脈:在踝部,從小腿外側高骨(外踝尖)垂直向下可觸及一凹陷處取穴。
陰陵泉: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脛骨內側)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方彎曲之凹陷即是本穴。
風門:大椎穴往下推兩個椎骨,其下緣旁開約兩橫指(食、中指)處是穴。
四神聰:在頭頂正中,先去百會穴,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相距1寸取穴。
內關: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中點直上約兩橫指處,與外關相對,用力按壓有酸脹感。
太沖:由第一、二趾間交叉處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交叉處上二橫指)處即是本穴。由第一、二趾間交叉處向足背上推,至其兩骨聯合緣凹陷中(約交叉處上兩橫指)處即是本穴。
太溪:由足內側高骨(內踝尖)往後推至凹陷處(大約當內踝尖與跟腱間的中點)即是本穴。
俠溪:足背部,第四、五腳趾交叉處稍後方取穴。
豐隆:坐位屈膝,膝橫紋與外踝高骨(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距脛骨外側緣兩橫指(中指)處是穴。
血海:屈膝,以左手掌心按於右膝髕骨上緣,第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膈俞:取坐位,兩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七胸椎,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外側約兩橫指處取穴。
三陰交:在內踝高骨(內踝尖)直上約四橫指處,脛骨內側面後緣,按壓有酸脹感。
肝俞: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下推兩個椎骨,即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旁開約兩橫指(食、中指)處是穴。
脾俞:由平雙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七胸椎)往下推四個椎骨,即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旁開約兩橫指(食、中指)處是穴。
腎俞:坐位,身體兩側高骨(髂嵴)連線與脊柱相交所在的椎體為第四腰椎,向上推兩個椎體,即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旁開約兩橫指(食、中指)處是穴。
懸鐘:在內踝高骨(內踝尖)直上約四橫指處,脛骨內側面後緣,按壓有酸脹感。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首席記者董鋒磊


TAG:遼瀋晚報 |
※不要錯過,中醫治胃痛 試試針灸食療
※中醫針灸治療頭暈的經驗特效穴——風池穴
※關節炎疼痛難忍?中醫師:不妨試試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治療前額頭痛的經驗特效穴——印堂穴
※中醫針灸治療胃脘部疼痛的特效穴——中脘穴
※中醫中藥針灸有效治療眩暈
※寶寶「不愛吃飯」試試針灸
※中醫針灸治療腳腕扭傷的經驗特效穴——環跳穴
※中醫中藥針灸治療白癜風
※中醫針灸治療肋間神經痛的特效穴——陽陵泉穴
※中醫針灸治療頸椎病
※針灸治療胃下垂醫案!
※教您針灸火罐治療偏頭痛?
※邱茂良:針灸「對穴」治療頭痛
※中醫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或有良效
※中醫針灸配食療消除眼袋
※針灸醫案:如何用針灸治療神經性頭痛?
※治療眼袋還看中醫特色針灸
※中達臨證實錄:針灸治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