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鄉試主考官亮轎


作者:馮翊


乾隆九年(1744年),大清入關100周年、第39個科舉(含恩科)年。這一年,兵部左侍郎舒赫德認為,科舉沒必要存在了。


這一意見,是舒赫德八月主考完順天鄉試後提出的。考試中,他搜出了42名夾帶小抄的考生。


舒赫德認為,科舉制「已非為官擇人之良法矣」,選不到好官,不如廢掉。

乾隆帝高度重視,把奏章發給考試主管部門禮部討論,後者強烈反對。禮部認為,科舉能「牢籠志士,驅策英才」,若廢掉,上哪找牛人辦事?意見獲當時滿洲重臣、大學士鄂爾泰強力支持。皇帝最終採納了反對意見,批示「毋庸議」。


「歷代皆無廢科目之虞」,大清兵部左侍郎舒赫德提請廢除科舉,真是因為那屆科舉不行嗎?


三令五申,作弊依舊


如果你看看舒赫德的監考報告,大概會對他的提議,抱以「同情之理解」。


清代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中式者為舉人,就有做官資格。考試定於每年的八月初八開考,分三場進行,第一場考八股文,第二場考「論」、「判」、「誥」、「表」等五種文體寫作。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幾天下來,考生至少要寫8篇文章。

舒赫德就被派往順天鄉試主考,八月九日、十三日的前兩場結束後,他報告乾隆帝,四十二名考生「夾帶」小抄入場。


據報告,夾帶方式花樣百出,褲腰帶上、帽子里、袖縫裡、笤帚柄內、戒尺內、水罐內、飯罐內、嘴巴內、襪子底,乃至褲襠內,都是經文、表文、判條之類小抄的藏身之處。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鄉試、會試考場內部結構。圖源網路。


副考官內侍衛大臣哈達哈,亦感到非常驚訝,特別指出放在褲襠里的考生,「其喪心無恥,實出意想之外」,乾隆帝事後亦得知,那些把小抄放入口中的,在搜查時「咽入腹中」,毀滅證據。


更讓乾隆帝震驚的是,士子把上諭當耳邊風。


八月九日第一場監考之後,舒赫德立即上奏作弊情形。順天近在京畿,皇帝收報當天就下諭旨痛斥:「若輩自輕自賤若此……竟同鼠竊狗偷之輩,冥頑不靈,不可化誨」,「若不立法嚴查,則諸弊何由而除,真才何由而見?」如果再犯,其父與其師都要追責。


惡狠狠的訓斥,並沒有嚇到想要作弊的人。八月十三日第二場考試,舒赫德等人的抓弊戰績再下一城,二十一名士子再夾帶小抄入場,巧得是,這一數字與四天前第一場的一模一樣,作弊方式也一模一樣。

而若再往前追溯,你會發現,一個月前,乾隆帝就專門就治理鄉試作弊進行布局。


七月十二日,都察院左都御史勵宗萬報告皇帝,科場專職搜查的兵役以及監考官,欺軟怕硬。對大臣子弟以及旗人應試者,「一律虛應故事」,搜查或是監控,做做樣子而已。沒有任何背景的士子,往往需經歷嚴格的搜檢,可謂各種「凌辱刁難」,他請求派大臣先從「官卷」(用於單獨錄取大臣子弟的試卷)、「旗卷」(用於單獨錄取旗人的試卷)開始,嚴格搜查。皇帝同意派大臣舒赫德與哈達哈前去監考。


七月二十三日,貴州道御史孫灝建議,順天鄉試的考生人數太多,點名時間太長,往往到凌晨四五更還沒完,有人趁夜偷偷夾帶,可加派專職監考一起搜察。皇帝也同意了。


七月二十四日,皇帝專門發了一道公開上諭,要求科場點名時,考生不得帶片紙隻字入場,務使「弊絕風清」。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清代鄉試考卷



如你所知,所有「謀劃」,對順天的兩場鄉試並不管用,旗人、大臣子弟照樣鋌而走險,舒赫德查到,42名作弊者中,有13名旗人,包括4名大臣子弟。所以,他提議廢科舉的理由之一便是:


科舉之弊日積而日深,欲仕者,以僥倖苟得為心,而廉恥節義之風微,凡可以弋獲而捷取者,無弗為也,法令密於防奸而奸每伏於所防之外,蓋至於今日而弊斯極矣。


意思是說,那些想當官的,大多抱著僥倖心理來應試,沒有廉恥之心,投機取巧的人,更不會去顧及。雖有嚴格的防奸法令,然防不勝防。弊端迄今達於極點。


皇帝接到奏本後,沒有立即回應,把奏摺發給主管科舉考試的禮部討論,並點名要大學士鄂爾泰看。


一廢了之?反方贏了


廢科舉,舒赫德有五個理由:


1、選官辦法不行。舉人或進士未必能勝任知縣,但即便資質平庸,朝廷也不得不下達任命。


2、作弊風氣太盛。士子已喪廉恥,法令防不勝防。


3、八股文變味了。寫八股文的本意是鼓勵士子學習四書、理學,通經致用,但現在抄襲者多,「徒空言而不適於實用」,況且「其心以為苟可以取科第而止矣」,很多人拿到功名後就扔掉聖賢書。


4、突擊學習成風。士子一般都會從五經中選修一經,考試一般從十幾個或上百個題目中擬題。這些題目,「古人畢生治之而不足,今則數月為之而有餘,」考生往往突擊一下就來考試,怎麼能指望其「通貫儒先之說」?


5、題目設置不當。考試的「表」、「判」文體寫作模擬一下就會,策論也是「隨題敷衍,而無所發明」。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舒赫德像。圖源網路



舒赫德從考試文體、學習效果、作弊三個方面攻擊科舉制不可能選出好官,「僥倖求售者,弊端百出,士心苟且,日以滋甚」,制度與人心都出了問題,他這回搜查,「固足以稍清積習」,能緩解一下弊端,若要治本,還是需要「將考試條款改移而更張之,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


禮部很快給出討論結果,八月十三日,舒赫德上奏兩天之後,鄉試第三場還沒結束,大學士及禮部官員的共識是,反對廢科舉。奏本洋洋洒洒千餘字,簡單概括如下:


1、沒有完美的制度。歷代選官制度各有利弊。八股文之弊,確如舒赫德所說。然而「聖人不能使立法之無弊,在乎因時而補救之」,制度不完美,就需要隨時完善。


2、八股文並非「空言」、無用。凡出之於口,寫在紙上的,都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都是「空言」。有些弊端大家都懂,但沒有比它更好用的考試文體了,明朝以及本朝的一些名臣,都有不少是寫八股文出身的,說明「時文」並不是完全沒用。


3、表、判、論、策等文體若認真研習,有大用,「內可檢其本原之學,外可驗其經濟之才,」辦法是好的,但執行不到位,朝廷需嚴格判別優劣,因暫時的弊端放棄整個辦法並不明智。


4、當下沒有比科舉制更好的制度來代替了。如果復古,採用漢代的察舉制、魏晉的九品中正官人法,弊端比科舉制更多。


奏摺結尾寫道,「人之賢愚能否,有非文字所能決定者,故立法取士,不過如是」,間接駁斥舒赫德關於文章寫得好不代表能力強的觀點。故「無事更張定製也」。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大學士鄂爾泰。



這篇文章幾乎逐條駁斥了舒赫德的意見,邏輯嚴明,理由充分。事實亦正是如此,要在當時找到比科舉更好的辦法選官,無異登天。且在朝廷由科甲出身官員把持要職的情況下,要廢科舉,更不可能。


當禮部官員討論舒赫德的奏摺時,後者仍在離京師幾百里的順天鄉試主持第三場考試,皇帝立即同意了禮部的意見,沒有給舒赫德第二次上疏異議的機會,儘管後來安徽、四川官員發現作弊者的報告陸續湧向御前,無形中為舒赫德的意見提供了更多佐證,但皇帝終究未回心轉意。


大清廢科舉未遂。


吁廢科舉者的小九九


舒赫德為何會想到廢除科舉?


按常理,從科舉中獲益的官員,不會推動廢除,除非他並非科甲出身,對科舉毫無感情。


舒赫德是正白旗人,禮部侍郎徐元夢(滿洲姓舒穆祿)之孫,官二代,享有旗人入仕特權。


清制,滿人可通過祖上恩蔭、擔任侍衛、翻譯、筆帖式、累積軍功、參加科舉等途徑當官,科舉只是眾多入仕方式之一。


舒赫德就是從筆帖式做起,由一個專職抄寫、滿漢文翻譯的文書官員,晉陞兵部左侍郎(二品官),並沒有經過嚴格的科舉選拔。


像舒赫德這種非科甲正途的滿人高官,並不少,清代內閣任職的100名滿人中,入仕途徑有18種之多,只有19名進士,6名舉人,相比之下,擔任同等職位的漢人,120人中有118名進士,2名舉人。



乾隆朝科舉曾陷入廢除危機,它憑什麼活了下來


進士題名碑銘文。



滿人任官之易,讓部分漢人心裡失衡,且多有表露。乾隆六年,山西查出貪腐案,案中多滿人官員,工科給事中楊二酉因質疑其文化水準、治理水平不夠格擔任地方高官,逼得乾隆帝答應任職前加一次考試,過關者才給官位。乾隆八年,年輕的漢人翰林員編修杭世駿亦上疏批評皇帝歧視漢人,「天下巡撫尚滿漢參半」,而「總督則漢人無一焉,何內滿而外漢也?」毫不顧及「滿洲才賢號多,較之漢人,僅什之三四」,漢人賢者多於滿人的現實。


可以說,科甲正途出身的漢人高官,在非正途、雜流出身的滿人面前,有種文化水平比你高的優越感,寒窗苦讀十年的進士,不會瞧得起一個沒文化的侍衛,以舒赫德為代表的滿人「雜流」極有可能感受到了這股壓力。


因此,舒赫德雖然洋洋洒洒列出科舉諸多弊端,但更大的動機是希望通過「廢科舉」打擊科甲氣焰,手段之一是減少錄取名額。廢科舉奏摺上報的當天,他另上一折,要求減少科舉大省浙江的錄取名額,理由是,「學能文者,未必有逾萬之多,」而且前來參加考試的學生,「端雅者固有,而粗鄙陋劣之徒,更復不少」「夫容貌辭氣,為學問之符」,透過長相與談吐,判斷這屆浙江考生不行。由於皇帝素有對江南奢靡太盛、士子過於浮薄的差評,便接受了舒赫德的意見,導致浙江人中舉的難度變大。


廢科舉提議的反對者是滿人高官、內閣大學士(正一品)鄂爾泰。他是為數不多的滿洲舉人,這名科甲出身的鑲藍旗人,在二十歲那年就中舉入仕,其天資不光普遍高於滿人,亦高於多數漢人,且政績卓著,主持了雍正帝在西南地區推行的改土歸流,雍正帝死後,他與另一名臣張廷玉號稱乾隆朝初期的滿漢雙璧,與漢臣交往甚密,支持科舉,亦是情理之中。


道光年間名臣梁章鉅將廢科舉未遂歸功於鄂爾泰的堅持。事實上,即無鄂爾泰,科舉亦難以廢成。清代以前,科舉經歷多次存廢之爭,唐代發生過兩次,北宋、元代、明代各一次,提議者多摘取弊端抨擊,均要求恢復漢代的察舉制,亦間歇性地成功停過一兩回,然而又很快恢復。乾隆朝的這次爭議,亦可看作一次歷史重演。


至於科舉製為何很難廢掉,原因也很簡單。恰如禮部指出的那樣,「誠知變之而未有良法美意善其後」,如果廢掉,沒有比科舉制更好的制度取代它,的確,在社會未見如晚清那樣大的變局情況下,科舉在實現公平客觀、牢籠英才、提陞官員素質、精英治國方面發揮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史觀 的精彩文章:

被乾隆帝批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慈禧太后與曾國藩第一次見面談了啥?
三年內迭遭喪父與喪子之痛,求乾隆帝心理陰影面積

TAG:清史觀 |

您可能感興趣

陰陽師再次陷入抄襲風波,這鍋到底誰來背?
《龍珠超》悟飯陷入危機,雙目失明,該如何扭轉危機!
歐文出走恐致騎士陷入危機,最大問題在於此人,詹皇何去何從?
毛澤東的最後一個除夕夜,為何剛綻放笑容,卻又陷入沉默
運動了卻還瘦不下來?也許你已經陷入了這些健身誤區!
奧巴馬躺槍,谷歌居然陷入假新聞危機了
日本陷入山寨黑歷史後,他們做了什麼?
你為什麼會陷入「時間黑洞」,難道都是手機惹的禍
剛出道就陷入「抄襲門」?現在還乾脆打死不承認了!
何炅最在乎的人,終於懷孕了,但她卻陷入兩難抉擇
林心如霍建華陷入「輿論危機」,他們真的蹭了流量還沒捐款嗎?
面對劉邦,一項謹慎的蕭何都一度陷入險境,最後憑藉什麼妙招脫身的?
他預言皇帝活不過夏天,准!去了趟廁所,陷入糞坑淹死
抹胸裙原來竟有如此的講究 了解這些可避免陷入尷尬境地
慶幸它滅絕了,不然海洋將陷入一片沉寂
她曾是來華最火韓星,卻說缺錢就去中國賺,被封殺後陷入抑鬱
有機農業陷入四大困境,未來它的發展機會在哪?
愛馬陷入沼澤,女子不顧性命危險,脫掉衣服就跳了下去!
老公出軌了,陷入崩潰邊緣的你該怎麼挽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