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摘要當時多爾袞率領的八旗勁旅已逼近漢陽,朝鮮國王仁祖(1623-1649年在位)匆匆逃往漢陽東部近郊的南漢山城避難,準備將後宮及元孫等大批宮廷人員與高官等轉移到江華島。


江華島位於韓國西北角,是首爾西部的咽喉要道,這裡曾發生過多次影響韓國歷史進程的事件。在古代史上,江華島作為高麗朝鮮兩朝中央政權的避難所,多次見證了王朝的危機時刻。在近代史上,1866年法國軍隊的入侵,即所謂「丙寅洋擾」以及韓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華島條約》的簽訂,都發生在這裡。所以想近距離感受韓國歷史,江華島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從金浦機場西行去江華島,約需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每次離開首爾去韓國的其他地方,筆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韓國的「京鄉差異」,即首爾與其他地方的發展差距。雖然這種差異在東亞其他地方也很常見,但韓國似乎表現得更加明顯。首爾及首都圈地區實在是聚集了韓國太多的財富與機遇,以致人們只要離開首爾,立刻就會體會到首都與非首都地區之間落差。這種差異並不完全是在現代韓國經濟騰飛之後才產生,從18世紀中晚期開始,當時的都城漢陽與其他地方的發展差距就開始深化,漢陽日益成為朝鮮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地,甚至出現了「生下的是人,送去漢陽;生下的是馬,送去濟州島」的俗語。可見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歷史的一種延續。

江華島離首爾不遠,也可算入廣義的首都京畿道圈,但這裡的大眾交通比起首爾就顯得不方便得多。這裡的公交車沒有韓英雙語報站名,而且每班車之間的間隔大概20到30分鐘。等不來公交車,筆者只得打車前往此行的主要目的地——高麗宮址。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高麗宮址外景,筆者攝。


江華島在1232-1270年曾作為高麗王朝躲避元軍的臨時首都,又被稱為「江都」。不過,當年的高麗宮殿的遺迹早已不存。到了朝鮮王朝晚期,又在高麗宮殿的原遺址上修建了奎章閣的分館——外奎章閣。現在所見的高麗宮址里,只有江華留守府東軒、外奎章閣和江華鍾閣等寥寥幾幢建築物而已。


原本朝鮮時代修築江華島的目的是,萬一發生緊急事態,這裡可以作為中央政權的避難所。不過江華留守府在1636年丙子之役爆發的時候,並沒有很好地發揮這一功能。


當時多爾袞率領的八旗勁旅已逼近漢陽,朝鮮國王仁祖(1623-1649年在位)匆匆逃往漢陽東部近郊的南漢山城避難,準備將後宮及元孫等大批宮廷人員與高官等轉移到江華島。當時領議政金瑬之子金慶徵被任命為江華檢察使,負責江華島防禦和人員轉移事務。副使是兵曹判書李聖求之弟李敏求,從事官則是左議政洪瑞鳳之子洪命一。這三位都是公子哥兒,根本不將防禦清軍及護送王室成員當回事,反而先忙於轉移自家的財產。《朝鮮王朝實錄》記載,「三人奉命而出,三家駄載,連絡於十里。而其家人行色,華侈太甚,京中避亂者,莫不憤罵。至江都,謂敵兵無飛渡之勢,日以沉醉為事。」更讓人無語的是,當清軍進攻的時候,金慶徵等人為了逃命,連自己親媽都不顧了。實錄有載:「一日,賊兵渡甲串津,慶徵棄老母,乘船遁去,敏求、命一亦繼之。慶徵之子震標,脅迫其祖母及其母,使之自殺。」朝鮮中央政府在敵軍壓境之時,居然還任人唯親,派金慶徵之流負責江華島守備要務,於是,丙子之役中朝鮮一敗塗地。這場戰爭之後,朝鮮的宗主國正式由大明國轉為大清國。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現代重建的外奎章閣外景,筆者攝。


奎章閣原本是朝鮮第22代國王正祖(1776-1800年在位)即位之後設置的正式國家機關,原址在首爾昌德宮的後苑內,江華島的外奎章閣則是其分館,又被稱為奎章外閣。奎章閣在創立之初,擔負著朝鮮王朝王室圖書檔案機構兼學術研究機構的職責。後來許可權逐步擴大,甚至擁有了研究和參與制定國家政策的權力。不過外奎章閣並沒有奎章閣這麼大的權力,主要是用於分藏王室文書,尤其是朝鮮時期儀軌的保存處。所謂「儀軌」,即「儀禮之軌範」。簡單說來就是在朝鮮王朝時期,當王室或是國家舉行重大活動時,將活動的準備過程、進行過程、儀式的次序、所需經費、參加人員、行賞事項以及事後的處理內容等詳細記錄下來的報告書形式的書冊。當時人們製作儀軌的首要目的是將過去的先例記錄下來,製作成一種範式,為以後相同或是類似的活動舉行提供參考。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孝純賢嬪禮葬都廳儀軌班次圖局部,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筆者也是想看看當年分藏儀軌的外奎章閣究竟是什麼樣子,所以才決定前往江華島。然而,當年外奎章閣的建築早已在「丙寅洋擾」中被法國人焚燒殆盡。當時法國軍隊焚燒了外奎章閣所藏的6000餘冊以上的圖書,擄走了包括儀軌在內的340餘冊圖書。到了21世紀後,根據韓國政府與法國政府的協議,有一部分儀軌已歸還韓國。


如今在江華島所見的外奎章閣,是根據考古與文獻資料重建了當年的一部分。看起來這不過是在山坡上小小的一間屋子,裡面陳列著一些展示用的儀軌複製品,還有一個小型電視機,滾動播放講述儀軌的紀錄片。顯然,這裡展示的儀軌只是給普通民眾解釋一下儀軌到底是什麼,想要在這裡一窺朝鮮時代的儀軌全貌,還不如登錄韓國文化財廳的官網。韓國文化財廳把現藏在首爾大學奎章閣研究院,韓國學中研院藏書閣,以及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等處的儀軌全部高清掃描上傳,建立了免費的資料庫,這給研究者提供了不少便利。


外奎章閣里展示的儀軌複製品,當然不能算是筆者此行的收穫,不過來到這裡倒是親身感受到了當年外奎章閣選址此地的用意。外奎章閣坐北朝南,靠山望水,又是當年王宮所在地,可說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然而,風水再好也難以抵禦現代化的武器裝備。1866年,法蘭西帝國武裝入侵朝鮮,把守江華島的重兵在法國人面前兵敗如山倒。


從高麗宮址所在的小山坡上下來,山麓處可見到朝鮮第25代國王哲宗(1849-1863年在位)的潛邸——龍興宮。在路牌附近,筆者看到幾塊宣傳牌,印有介紹江華島古迹的漢詩,詩為舊韓末江華島讀書人高在亨所寫。宣傳牌中間印刷的是大寫的繁體漢字,旁邊附韓文小字翻譯。雖然現在的韓國年輕人很少能直接讀懂用漢字寫成的漢詩,但會讀、會寫繁體漢字在韓國仍然是有知識素養的象徵。

筆者來到龍興宮的時候,古建築正在進行整體維護修建,所以可看的東西不多。不過就整修規模之大來言,筆者估計當年哲宗一定住不到這麼好的房子。哲宗在繼位之前,僅僅是被貶到江華島的王室旁系宗親,以砍柴為生。他居所的舊址離江華留守府距離很近,顯然當時的地方政府或多或少會對這位落難的王子是有所監視的。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正在維修中的龍興宮的一角,筆者攝。



既然是被貶江華島的王氏旁系宗親,哲宗又是如何登上大寶的呢?哲宗的祖父恩彥君是正祖的庶弟,後因長子犯謀逆罪的緣故,被一同流放到江華島。哲宗的父親是恩彥君的第五子,哲宗則是其父的第三子。正祖去世後,純祖(1800-1834年在位)即位,純祖之子即孝明世子還沒繼位就已去世,所以純祖死後是由其孫憲宗(1834-1849年在位)即位。然而憲宗也沒留下後嗣便早早去世。當時尚在人世的王室宗親中,血緣最近的就剩下了在江華島砍柴的哲宗。因此,當時把持朝政的純祖之妻純元王后便下令將其封為德完君,從江華島迎入宮中繼位,成了朝鮮王朝的第25代國王。


哲宗在民間長大,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民間疾苦,然而他在位期間,實際掌權的是以純元王后為首的安東金氏一門,即所謂「勢道政治」。「勢道政治」,通俗來說就是外戚專政。朝鮮晚期,往往是大妃操縱幼主進行垂簾聽政。純元王后一系的安東金氏,可以說是朝鮮歷史上最出名的外戚世家,幾乎把持了整個19世紀上半葉的政局。哲宗即位的時候,正是純元王后為代表的安東金氏,與憲宗之母的神貞王后豐壤趙氏一系權斗正酣的時候。純元王后迅速宣布哲宗即位,事實上也是在政治鬥爭中搶佔主動權。面對這樣的政治局面,哲宗也是無能為力。所以,哲宗在位期間,政治紊亂與腐敗達到了極致,民眾起義層出不窮。


值得一提的是,純元王后封哲宗為德完君,迎其入宮繼位的旨令是由諺文(即古韓文)寫成,然後再經大臣們翻譯成漢文。根據《承政院日記》記載,「大王大妃殿敎曰,此有文字書之者矣。仍自簾內出一紙,又敎曰,以此輪見後,以真書翻繹可也。……鍾應進前,翻繹諺敎讀奏曰,宗社付託時急,英廟朝血脈,今上與江華居○○而已,以此定以宗社付託。」文中提及的「真書」指的就是漢字。雖然朝鮮王朝第4代國王世宗早在1444年就已頒布了韓文,但是實際上一直要到20世紀,韓文才在社會上廣泛使用。在這之前,朝鮮的官方文書一般都由漢字寫成,士大夫階層也以書寫漢字為榮,甚至拒絕書寫韓文,還蔑稱韓文為「雌文」。這期間,韓文的主要使用群體是底層民眾與女性。作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宮廷女性,純元王后當然是會書寫漢字的,而她仍然用韓文下教旨的原因,大概可以理解為這是對以使用漢字為象徵的男權社會的一種讓步,表明自己不過是代行王權而已。


離開龍興宮後,筆者接下來前往的是江華博物館與支石墓遺址。不客氣地說,江華博物館地處荒郊野外。群山環抱的田野中,矗立著一座顯眼的博物館,博物館旁邊就是支石墓遺址,遠處散落著一些民房。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江華歷史博物館外景,筆者攝。



江華博物館正在展出的是「朝鮮時代兩班貴族家女性生活展」,筆者對此主題頗有興趣。其實,博物館裡所展出的朝鮮時代女性的生活物品並無多少特別之處,值得一說的是幾把精緻的女用銀妝刀。在韓國,每次見到與朝鮮時代女性相關的展出時,都會有銀妝刀展出,可見此物與女性關係之密切。不過在朝鮮時代,銀妝刀可不是給女性切水果用的,而是在危難時刻給女性自保或是自裁用的。朝鮮王朝深受程朱理學影響,極為看重女性的貞潔。女性用銀妝刀自衛或是自裁的場景,在朝鮮後期編纂的《東國新續三綱行實圖》中多次出現過。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江華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朝鮮時代女性所用的發簪與銀妝刀,筆者攝。



支石墓遺址公園是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用豎立的大石建造的墓地。由於對這一領域知識有限,筆者也只是看了個熱鬧。隨後便去了此行最後一站——和平瞭望台。瞭望台坐落於江華島最東北端山頂,與朝鮮的黃海北道隔水相望,僅僅只有2.3公里。站在瞭望台上,可以看到對面朝鮮的山川田野,通過附設的望遠鏡,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對岸民眾耕作的景象,而站在瞭望台上也可以聽到朝鮮大喇叭放送的歌曲和新聞播報,朝韓兩邊的距離如此之近。



江華島:屢經磨難的朝鮮王朝避難所


從和平瞭望台下所見的鐵絲網,遠處是朝鮮黃海北道的山脈。筆者攝。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奧威爾銅像將回老東家BBC「上班」:闡釋新聞的價值
很多文物研究者在鑒定時只有兩句話:真的、兩百萬
藝術永遠不會有危機,是我們對藝術的認識有危機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文物學家孫機:中國要有自己的「國服」不容易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越南國王為何逃亡清朝尋求避難?
清史探秘:太平天國起義前,洪秀全為何要逃往香港避難?
難得的避難所:南京大屠殺後,難民蜂擁湧入安全區
歐洲難民的臨時避難所
因為發展落後,朝鮮成為候鳥的避難所
實拍在雲南南傘鎮避難的果敢難民的生活場景
山西:這裡曾是慈禧太后逃亡避難的地方
太平天國起義前,洪秀全為何要逃往香港避難?
劉瑜:愛情成了庸人的避難所
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中國避難,背井離鄉的緬北難民
颶風「哈維」或二次登陸美國 災民在臨時避難所避難
美國偷建的世界末日避難所?內景終曝光,太震撼了!
西南印度洋島嶼成為獨特新型非洲亞系蜜蜂的避難所
亂世人民的避難所,這裡承載了華夏文明的希望
九州,溫泉和美食搭起來的人生避難所
美軍在越南的真實照片:士兵和妓女廝混調情,災民躲在河塘里避難
「深挖洞、廣積糧」:冷戰美國的民間避難所文化
【老照片】倫敦地鐵內的避難所
朝鮮的威脅增加了在日本避難所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