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怎麼辦?推拿治療有妙招!
嬰幼兒腹瀉是一種以患兒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如水樣為主要特徵的胃腸道綜合征。本病四季皆可發生,尤以夏、秋兩季為多,可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或單純消化不良等因素引起,嚴重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許多家長在孩子難以喂葯又懼怕打針的兩難下,苦惱萬分。針對廣大家長的困擾,廣州中醫藥大學推拿教研室邵瑛教授指出:其實多數嬰幼兒,特別是1歲以內的嬰兒出現的腹瀉多是單純性的消化不良,可運用小兒推拿治療,不僅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且對父母而言,操作簡單、方便,不失為最佳選擇。
邵瑛教授認為嬰幼兒腹瀉多因感受外邪、內傷乳食、脾胃虛弱、驚駭恐懼所致,針對以上病因的嬰幼兒腹瀉,可運用兒推治瀉八字秘訣——「摩腹揉臍龜尾七節」。掌握好這八字秘訣,手到病除,再非難事。此八字秘訣操作簡單,療效明確,包含以下4種基本手法:
①摩腹:即用一手掌在患兒腹部輕柔地打圈,約2-3分鐘;
②揉臍:用食、中、無名三指的指端羅紋面在臍部按揉,力度稍重,約1-2分鐘;
③揉龜尾:龜尾位於背部尾骨端,用中指在龜尾穴處按揉,力度同揉臍,約2-3分鐘;
④推上七節骨:七節骨即背部脊柱尾端的七節,從龜尾向上數七節即是。用食中二指從龜尾穴沿七節骨向上推擦,動作輕快,每分鐘100次左右,約推擦100-300次(3歲左右300次,1歲取三分之一,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次數,以下同)。
以上四種方法作為小兒腹瀉的基礎方,可反覆交替進行,每次治療總時間約10分鐘。可根據患兒的病情,每日操作1-3次。
此外,邵瑛教授認為針對不同病因,若能諮詢專業醫師行辨證加減實為最佳,辨證施治要求較高的中醫專業素養。以下依常見程度簡而述之,供家長參考:
(一)風寒型:小兒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
外加手法:
①推三關:三關位於前臂橈側,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從腕向肘推動,3-5分鐘。
②掐揉外勞宮:外勞宮位於手背,第2、3掌骨凹陷中,揉3分鐘,掐10次。
③補脾經:脾經位於拇指螺紋面,以拇指端從指尖推向指根100-300次。
④按揉足三里: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旁開1寸處,以拇指按揉之,多揉三按一,約3分鐘。
(二)傷食型:常表現為腹痛脹滿,大便量多酸臭,瀉後痛減,多由餵養不當、飲食不節或不潔所致。
①揉中脘:中脘位於臍上4寸,用拇指揉3分鐘。
②揉天樞:肚臍旁開2寸,左右各一,雙拇指揉1-3分鐘。
③揉板門:板門位於手掌大魚際處,用拇指端來回揉板門100-300次
④清大腸:大腸位於食指橈側緣,用拇指端從指根推向指尖300-500次。
(三)脾虛型:臨床表現為久瀉不愈、或經常反覆的發作、或每於食後即瀉。
①補脾經。
②按揉足三里。
③補大腸:大腸位於食指橈側緣,用拇指端從指尖推向指跟,100-300次。
④捏脊:兩手置於脊柱兩側,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捏起脊旁皮膚,從尾椎始向上推進至大椎穴,兩手交替邊推邊捻,行5-8回,最後兩回操作時,可行捏三提一。
(四)驚恐型:小兒常受驚後即瀉,大便色青,山根青,是小兒受驚後致脾胃功能紊亂的表現。
外加手法以平肝鎮驚為則:
①平推肝經:肝經位於食指螺紋面,以拇指指端在指尖與指跟之間來回直推100-300次。
②掐山根:兩目內眥連線中點,以拇指甲掐之,3-5次。
③猿猴摘果:以兩耳尖及兩耳垂為操作部位,兩手食、中二指夾持兩耳尖向上提拉20-30次,再夾持耳垂向下牽拉20-30次,如猿猴摘果狀。
④補脾經。
最後,邵瑛教授特別提醒,當腹瀉發生時,作為脫水的預防或輕度脫水的治療,可在家喂服口服補液鹽溶液(簡稱ORS,藥店有售,請按說明書調配),如沒有ORS,可自制含鹽米湯、菜湯或糖鹽水;一旦超過15%,即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年齡越小的嬰兒,對水份的脫失越敏感,當出現前囟、眼窩凹陷、超過3小時沒有小便或小便量極少且色黃、皮膚黏膜乾燥無彈性等脫水癥狀,應及時送至醫院就診
點擊播放 GIF/76K






TAG:貴陽網 |
※孕婦腹瀉怎麼辦?
※愁,嬰幼兒腹瀉怎麼辦?利用天然食物來治療!
※孩子腹瀉怎麼辦?
※嬰兒腹瀉怎麼治 4招解決嬰兒腹瀉
※嬰兒消化不良腹瀉該怎麼辦呢?
※夏季嬰幼兒腹瀉怎麼辦?
※寶寶兒推:不打針不吃藥治腹瀉?小兒推拿輕鬆解決!
※如何治療嬰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吐奶又睡不好,媽媽該怎麼辦呢?
※拉肚子怎麼辦?艾炷隔鹽灸治腹瀉
※中醫推拿治療兒童腹瀉方法
※小兒腹瀉老是不好怎麼辦呢?今天為大家講講如何用中醫推拿手法來治療小兒腹瀉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中醫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腹瀉方法簡便效果顯著
※推拿捏積治療小兒腹瀉
※喝牛奶腹瀉怎麼辦?
※嬰幼兒腹瀉是怎麼回事,護理腹瀉寶寶這裡有絕招
※拉肚子怎麼辦?這種腹瀉要立即去看醫生
※祁營洲家庭小妙招—小兒腹瀉怎麼辦?
※寶寶腹瀉怎麼辦?爸媽莫慌,疫苗有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