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章詩依:人均壽命世界第一的香港人怎麼看奧運

章詩依:人均壽命世界第一的香港人怎麼看奧運

章詩依:人均壽命世界第一的香港人怎麼看奧運



文 |章詩依

我在香港的住地不遠,就是跑馬地賽馬場。除了賽馬季的周三晚上,這裡都是附近港人鍛煉身體的地方。幾年的觀察下來,發現港人健身之風頗盛。


以此地為例,來這裡跑步者一年到頭川流不息,四五幅足球場上,也常常是人聲鼎沸,晚上九十點鐘也照踢不誤。


最有趣的情景,是五六歲甚至三四歲的娃娃們,在幾個年輕的洋人教練下跑跑顛顛地學踢足球。跑步之餘,我時常會駐足觀看小娃娃們萌萌的踢球身影,每次,心底里都會生出痛切的感慨:如果自己也有這樣與足球為伴的童年,該是一樁多美的事。

章詩依:人均壽命世界第一的香港人怎麼看奧運


資料圖:跑馬地賽馬場


港人最近幾年平均壽命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平素注重健身應是因素之一。而這背後,是港府對公共健身設施的大手投入。彈丸之地、寸土寸金的香港,不但各類健身設施相當發達,且價格廉宜。


以游泳館為例,全港有43座公共游泳池,游一次僅費17港幣,相當於14元人民幣,更令人艷羨的是,泳池管理嚴格,一年四季池水清澈,沒有異味。而港府唯恐公眾忽視健身,在全民健身日,還要免費開放公共健身設施。


不久前妻子與女兒去附近的摩理臣山游泳池游泳,拿出八達通要刷時,工作人員說,不用了,直接進吧。回來才知道,是碰上了全民健身日。雖然沒省幾個錢,還是滿心歡喜。

與在公共健身設施方面的投入相比,港府在競技體育方面的投入則顯得縮手縮腳。有媒體趁里約奧會後之機,批評港府「鼠目寸光,錙銖必較,從沒認真對待體育」,連一個單車訓練場也拖了十多年才建成,而啟德體育城至今仍是「爛地一塊」。還有媒體試圖發起「奧運會上香港人為何難拿獎牌」這樣的議題,結果採訪一圈下來,認為拿不拿獎牌無所謂、公眾體質健康才重要的觀點佔了主流,預設的擠兌香港拿牌能力的主題落了空。


是啊,好死不如賴活著,儘管香港不乏社會問題,底層民眾也有自己苦逼的人生,但手握人均壽命世界第一這枚光燦燦的金牌,無論是港府,還是大眾,對於賽場上的獎牌,總歸有了淡定從容的底氣。奧運期間,我時常就獎牌問題對認識的港人朋友做隨機了解,發現普遍的態度是:得之,當然好,沒得,也不痛心疾首。


這種對待獎牌的態度,還可以從香港極為發達的報紙專欄上窺見一斑。例如知名專欄作者左丁山就在自己的專欄中,對比中國與印度兩個國家對奧運的不同態度說,13億人口的印度,自1960年以來,僅得過9枚金牌,而好像從未聽聞印度傳媒高呼:「印度人要站起來,印度人不是亞洲病夫,印度人不是好欺負的……拿不到獎牌,天不會塌下來,印度人便有這樣的平和心境。」


香港報紙的專欄始於20世紀初,被認為最好地繼承了清末民初開創的中國報紙副刊傳統。時至今日,那些有影響力的報紙,甚至在形式上也還完整地保留著副刊的專欄傳統:每天至少拿出一整版,切成十幾塊,每塊有自己特定的內容指向,由固定的專欄作者負責。例如《明報》專欄版上,就有以「教育心語」「中年無休」「法政隨筆」「女人心」等冠名的十幾個專欄。


從我這個內地人的角度看香港的報紙專欄,首先驚訝於它的「豆腐塊」體量——每個專欄,規模大些的也就五六百字,小一些的,則只有三四百字。日復一日地,專欄作者們就在這方寸之地感懷人生、衡文論藝、評議公共事務。此外,一些報紙專欄享有令人不可思議的自由。

已故香港著名作家、詩人也斯在評論香港報紙專欄時曾說,這些專欄中存在著「褊狹的意見和輕浮的感情」,但如果善用這一媒介,專欄作為一方公共空間,則可以「成為一種抗衡的文字,在我們日趨輕浮激情和暴戾的社會中,成為一種明辨是非、穩定的、生活的力量」。


里約奧運會開幕以來,16天里,香港報紙專欄版上的奧運話題,盡顯包容與褊狹、關懷與焦慮。


開幕前,港人對奧運會上中國隊的態度,就成為不少媒體的話題,一個普遍的看法是,港人對本屆中國隊的關注,肯定非復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盛況。遙想北京奧運,盛大豪華的開幕式、中國隊驕人的戰績,加之開幕前幾個月的汶川地震所激發的手足情,有力提升了港人的國家認同。香港大學就港人國家認同的長期跟蹤調查,也用數據證實,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是港人國家認同的高峰,而經過近年波詭雲譎的遷變,港人的國家認同卻一路走低。


據此,許多專欄作者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認定,里約奧運會,港人對國家隊的熱情一定今非昔比。比賽期間,知名新聞人張圭陽從美國加州旅遊回港,在專欄上這樣寫道:「巴西奧運如火如荼地進行,香港社會對中國選手奪金沒有熱烈的掌聲,也沒有太多的討論,一片與我何乾的冷漠和平靜,與三四屆前奧運中國選手奪金的歡呼,對比非常強烈。」

這種看法,在《明報》的「法政隨筆」專欄上一篇出於法學家之手的短文中也有印證:「今屆大部分人對國家隊和外國隊伍,在感情上並無太大分別。國際體育競賽已是最容易引起國家身份認同感的活動,香港人這種冷漠的現象是值得深思的。」

章詩依:人均壽命世界第一的香港人怎麼看奧運



資料圖:香港奧運冠軍李麗珊


港人是否真的患了奧運冷漠症,還有待系統的民調數據來支持。倒是專欄作者們為奧運而發燒,卻是顯見的事實。從里約奧運開幕到閉幕在即,奧運話題無日不是香港專欄作者們筆下議論風生的材料,有的報紙的專欄版,一天里奧運題材的文章竟達4篇之多。


跟蹤閱讀這些文章,感覺其中確實存在也斯所說的「褊狹的意見」,比如知名作者陶傑在分析網民罵霍頓的原因時,說是網民們內心嫉恨在海外生活的中國人,因而故意出去耍潑,目的是給外國人留下惡劣的印象,以不利於海外中國人的生存。這種看法,就未免過於有想像力,有些荒腔走板。


而另一位女性專欄作者對傅園慧在游泳4X100米接力賽後坦承自己來例假一事,在文中極盡嘲諷,認為傅園慧「作為演員……演過頭了」,「洪荒女可以像她的隊友一樣使用其他拙劣的借口,感冒、發燒、心臟病、吃了中國製造的火腿腸……再拙劣的借口,也不像『大姨媽』拜訪那麼噁心,那麼侮辱大眾智慧。再想想那一池『紅慌』之水,很反胃。」


姑且不說這種刻薄的文字本身就建立在猜測的基礎上,文章中對於女性生理現象的自我歧視,就已經令人驚艷,相比財新傳媒記者筆下歐洲女性觀眾對這則新聞的反應,高下立判。


不過,多數專欄作者,確實努力在做著明辨是非的努力。概括而言,里約奧運期間,香港報紙專欄上的奧運話題,焦點普遍集中於中國隊,而文章背後傳遞的具共性的價值觀則是:力戒民族主義的自大、不屑舉國體制打造出的獎牌輝煌、對違背奧運精神的作假深惡痛絕。


以運動員而論,成為話題最多的是孫楊與傅園慧。在一些專欄作者筆下,孫楊成為今日中國社會多種負面現象的符號,比如一篇題為《孫楊就是中國》的文章說:「孫楊其實就是中國,他就是中國網民……暴發,土豪,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天下無敵。但卻底氣不足,輸不起。」而傅園慧則罕見地得到了絕大多數專欄作者們的讚美,被譽為是假話套話遍地的中國社會裡一股難得的清流。

章詩依:人均壽命世界第一的香港人怎麼看奧運



資料圖:孫楊


如果要就奧運題材,從香港報紙專欄的叢林中選出佼佼者授予獎牌的話,我會把自己的票投給財經報紙《信報》體育版的專欄作者「咖哩略」,他的「深度球真」專欄,專業,三觀正,令人敬佩。


在中國女排取得冠軍的前一天,他在自己的專欄中推出「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一文,開篇強調郎平那句超越俗流的話:「別因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單靠精神是不能贏球,還要技術。」隨後從技術角度梳理中國女排的來時路,結尾,則既為收入微薄的女排姑娘們打抱不平,也對郎平及中國女排發出動情的禮讚:「32年前,『鐵榔頭』以球員身份贏得奧運冠軍;32年後,55歲郎平以教練身份,再次殺入奧運決賽。除了李慧詩之外,中國女排再次令筆者沾濕了鍵盤。」他的淚水,比絕大多數人早流了兩天。


(註:本文刊發時略有刪改)


【作者簡介】


章詩依|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媒體人。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劉遠舉:這個時代如何避免無錢醫治大病的悲劇
沈雷:談女排精神的人,你們根本不懂郎平
侯虹斌:那些習慣於網上發泄、謾罵的大多數才是社會的主流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為何香港、日本人壽命第一?
香港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趕超日本,主要是因為……
香港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趕超日本,竟然是因為…
為什麼梁家輝是公認的香港演員的第一人
香港人壽命為什麼全球第一!因為他們有這7大秘訣!必看
香港人壽命為什麼全球第一!因為他們有這7大秘訣!
香港人壽命為什麼全球第一!因為他們有這7大秘訣
章詩依:有這樣的名醫詩人在,不要再說香港「文化沙漠」
香港第一美女嫁給殘疾富人,背後的原因讓人唏噓
為什麼那麼多的天然美人,都誕生在香港上世紀末?
香港傳奇人物:周星馳紅遍全世界,但55歲他現在仍單身,為何?
香港影壇拒絕金像獎的「第一人」,林正英「徒弟」,師徒二人辭世日期離奇
亞洲連冠達成!《你的名字。》泰國、香港票房第一
香港九龍那些「找愛」的女人
圍觀了這一屆的「香港小姐」選舉:從佳麗三千到魑魅魍魎
位於繁華香港的一角的窮人們,香港人不願承認的寒磣家庭!
香港漫画十大经典人物,《龙虎门》占了3个
她是「香港的說夢人」,她用一本書講述了香港這座城
古今三千事:歷史上中國統治香港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