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崑曲為什麼曾引發「全民痴迷」

崑曲為什麼曾引發「全民痴迷」

我與崑曲結緣起於上世紀50年代,當時才十二歲,對崑曲一無所知,只是抱著想當演員的夢想,跨進了上海戲曲學校的大門。從懵懵懂懂到努力求索,在這條藝術道路上,我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令人感到特別欣慰的是,今天這門古老的藝術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它、愛護它。



崑曲為什麼曾引發「全民痴迷」


柳友娟 製圖


鄉間水上搭台,虎丘萬人吟詠較藝


崑曲發源於600多年前,由崑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傑出的崑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糰,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今天的崑曲。


明代萬曆年間,崑曲出現爆髮式發展,湧現了大量優秀的劇本,演出也非常繁榮。據記載,當時僅蘇州一地,崑曲的專業演員就有好幾千人。如今,全國有七家崑曲院團,從業人員加起來也就一千多人,足見當年崑曲演出之興旺。

那時候,演出的場合也各式各樣:家裡、別墅里、草台鄉間,甚至江南水鄉的樓船上也能演崑曲。一度還開了風氣之先,允許女眷外出觀劇。不過,為了避免禮數不和,會搭建只允許女性進入的「女台」。有的大型演出中,還出現了「萬餘人齊聲吶喊」的盛況,就如同現在的巨星演唱會一樣。


除了粉墨演出之外,不分年齡、職業、階層,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崑曲清唱更是風靡各地,構成了一種蔚為壯觀的文化現象。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虎丘曲會。每到中秋時節,成千上萬的曲友聚集虎丘,以曲會友,吟詠較藝,競技演唱。直到現在,當地還保留了這樣的文化傳統。可以說,十七、十八世紀是崑曲的世紀。它曾經有過的繁榮興盛,在中國戲曲史上是沒有其他劇種可以比肩的。


作為當代崑曲人,我們經常會追憶曾經的這種輝煌,激勵自己耐得住清貧、忍得住寂寞。因為,這份家業值得我們守護!


南曲一唱三嘆,北曲節奏相對明快


那麼,被稱為「百戲之師」的崑曲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在歷史上引發全民性痴迷和沉醉呢?我想,這和它數百年的歷史積澱是分不開的。文本的深厚人文內涵,表演程式的豐富曼妙,以及精緻、典雅、含蓄的審美情趣,都足以使其成為中國舞台藝術甚至世界舞台藝術領域的優秀典範。

先是聲腔之美。有人形容,崑曲的聲腔「一聲即勾耳朵,四句席捲全城」。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絕非一日之功。有這樣美妙動聽的唱腔,還應感謝「崑曲之祖」魏良輔以及和他同時代的一批崑曲音樂家。


魏良輔一生專註崑曲的聲腔研究、發展,甚至為了研習唱腔可以「十年不下樓」。有關他的史料記載非常有限,只知道他生於十五世紀末,相傳很長壽,活了將近80歲。魏良輔有一個寶貝女兒,也擅唱崑曲,到了談婚論嫁時很多人上門求親,但他一個也沒有看上,偏偏選中了因為犯事被發配到當地的年輕人張野塘,因為張野塘也是一位唱曲高手。從此以後,一家三口共同研究崑曲唱腔,傳為佳話。


不同於京劇、豫劇的板腔體,崑曲的唱腔是曲牌體。凡是唱腔都必須要有曲牌,所以寫崑曲的劇作家要懂曲牌,而且最好自己也能演唱。這樣,他寫的唱詞、用的曲牌才會更符合劇情和人物。


崑曲唱腔又分為南曲和北曲。南曲只有五聲音階,特點是字少腔多,節奏緩慢抒情,一唱三嘆;北曲是七聲音階,特點是字多腔少,節奏相對流暢、明快,音域比較寬泛。例如,《牡丹亭·遊園》的第一段「步步嬌」就是非常典型的南曲,纏綿、委婉、抒情。正因為這樣的腔調才能做很多身段,並有足夠空間將身段、眼神、腳步、開扇子、關扇子,這一系列程式有機融合起來。北曲的典型例子是《竇娥冤》,關漢卿的代表作。全劇的高潮是《斬娥》這一折,竇娥唱的曲牌叫「端正好」,唱詞是「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竇娥將赴法場斬首,雙手被綁,沒有身段好做,所以對唱腔的要求更高,要有爆發力,以突顯她悲憤激越的情感。


劇中才子佳人,皆為錦心繡口詩人

再來談談崑曲的文學之美。《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等,這些文本都非常傑出。它們不僅是中國戲曲史上的翹楚,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有人甚至說崑曲是詩劇,劇中的才子佳人,都是錦心繡口的詩人。他們的言語含蓄、內秀,往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還是舉杜麗娘的例子,《遊園》中演唱「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這幾句話內涵非常豐富,交代了春天時節,萬物蘇醒,生機勃勃。杜麗娘準備去遊園,對鏡梳妝,發現自己原來這麼好看,好像鏡子里的人都在偷偷地看自己。由此引發了她很多照鏡子的身段,這些手勢身段都是配合文字、聲腔的,所以說表演的基礎首先是語言。


與之相較,《玉簪記》里陳妙常的出場就非常的不一樣。她抱著古琴,拿著佛塵,悠悠地上來,演唱道:「粉牆花影自重重,簾卷殘荷水殿風,抱琴彈向月明中。香裊金猊動,人在蓬萊第幾宮」。寥寥數語馬上點出,女主角是在一個寺廟裡,環境清幽,樹影重重疊疊,荷花已經謝了,但池塘還是那麼乾淨。這裡暗喻了陳妙常的心態、心境,一天事情做完了,彈彈琴消遣抒懷。幾句唱就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身份。觀眾一聽,就會展開聯想她是什麼樣的一個人,非常生動。


生旦至情至性,命運舞台上五味雜陳

崑曲的美,更重要的是它傳達的思想感情之深,蘊含的審美趣味之妙。愛情是崑曲永恆的主題,舞台上的生旦最擅長的就是談情說愛。但這些愛情故事之間,有很多的巧妙不同。


《玉簪記》里的愛情,屬於典型的小清新式的戀愛,一個落第書生和一個道姑在寺廟偶遇,一見傾心。他們之間是純純的愛情,雖然從萌發到定情也有波折,但都是微風輕浪,並非波濤洶湧。


剖析一下陳妙常的性格,也非常微妙。愛情中,她始終是被動的。因為既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又有宗教的禁錮,所以身上的枷鎖特別多,必須要把自己偽裝起來。我跟學生開玩笑說,陳妙常就是「假正經」,外冷內熱。所以,表演時就要像剝筍殼一樣,層層剝開、層層遞進,漸變處理。


《牡丹亭》就是另一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杜麗娘雖然被幽閨深鎖,但非常大膽,勇於追求夢中情人,甚至可以為愛穿越生死。湯顯祖不愧為戲劇大師,幾百年前就能讓筆下女性人物具有這樣的勇氣和自我覺醒意識。這份人文關懷超越了時代,也令這個愛情故事直到今天依然動人。


再如《長生殿》,它所展現的又是完全不一樣的帝妃之間的複雜愛情。起初,帝妃之愛是如此美好,「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是,因為愛情發生在帝王之家,不可避免會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最終有情人只能陰陽相隔。


人物的情感、命運與大時代的動蕩背景緊緊交織在一起,讓這段愛情顯得波瀾壯闊。其中,既有《絮閣》時爭風吃醋的趣味,又有《埋玉》時斷、舍、離的絕望與無奈。這樣一種五味雜陳的愛情在戲曲舞台上實屬罕見,卻極富張力,所以《長生殿》始終是崑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經典。


精神專註嚴於律己,演員才能自如駕馭角色


崑曲有這麼多優秀的文本、這麼多精彩的角色,作為一名演員,真的覺得是一件幸事。但要做到每一次的演繹都動聽、動人、動情,又很不容易。我常常告誡自己在藝術的道路上要永不滿足,不斷摸索、不斷實踐。


湯顯祖曾寫過一段文字,對如何當好一名崑曲演員提出要求:「一汝神,端而虛。擇良師妙侶,博解其詞,而通領其意。動則觀天地人鬼世器之變,靜則思之。絕父母骨肉之累,忘寢與食。」意思是說,作為演員要專心致志研習崑曲,結交幾位高水平的良師益友一起研讀劇本,領會其中的深意。平時要主動觀察人情世態,並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不要被生活瑣事紛擾了心神。這個標準是非常之高的。只有這樣精神專註、嚴於律己,演員才可能在舞台上自如地駕馭各種角色。


今年有一件文化盛事,就是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上海崑劇團一直希望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完整呈現在當代舞台上,讓今天的觀眾可以全面了解這位戲劇巨匠。如今不僅實現了這個願望,而且《臨川四夢》在全國的巡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劇團在廣州演出時,1700個位子座無虛席,據說當地倒票的「黃牛」都沒有想到崑曲能這麼受歡迎。半個月前,我們還去了國家大劇院巡演,連續四天,出票非常好,特別是很多年輕人走進劇場來看崑曲。巡演還去了香港、濟南,雲南、貴州等地,反響都很熱烈。


可以說,我們託了湯顯祖的福,又遇上了難得的發展契機。這是一種莫大的鼓舞。特別對於年輕崑曲人來說,既豐富了他們的舞台實踐,也讓他們有了更大的動力在藝術的道路上堅持努力。


(作者:張靜嫻,崑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本文根據上海圖書館與上海文史研究館聯合主辦的「大家講壇」速記稿整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茅盾寫《子夜》,為何署名「逃墨館主」
「混血戰略」日本接力實現飛躍 要不要學樣?
蘇秦的悲劇:耍嘴皮子終究靠不住
加班,想停也停不下來的無奈?
陸谷孫:人不過是整個世界裡很微小的一個粒子

TAG:解放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朝鮮民眾也痴迷玩手機
我為什麼痴迷於文玩收藏?
為什麼狗痴迷於咬玩具
染這些發色,讓男人痴迷
吾家有兒初長成,痴痴迷迷為肉狂
痴迷後的發現
想讓女生全新全意對你痴迷?那就學會這2點
吾家有兒初長成,痴痴迷迷為肉狂!
你永遠不能理解漫迷為什麼對動漫那麼痴迷!
探索者的盛世——我們為什麼痴迷冒險
除了四大發明,老外還對中國這些古代發明痴迷不已!
為什麼沒有結果的戀情讓人痴迷
男人為什麼那麼痴迷女人胸?痴迷不等於色!
火影忍者:為什麼漩渦鳴人痴迷橘色外套?
這些神秘的星雲圖究竟有什麼力量,令我們痴迷其中!
實拍中國股民的生活:看看他們都痴迷到什麼程度了!
為什麼科學家這麼痴迷於研究殭屍?
霍金為何一直痴迷於尋找外星人?背後的秘密令人震驚
世界上上流人士痴迷的全球四大頂級美食,背後全是它們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