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縱橫天下的秘密:鋒披天下的青銅兵器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掃平了華夏大地上紛爭不已的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讚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候盡西來。」
1974年春,在陝西驪山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青銅劍、青銅鈹、銅戈、銅戟、弩機、箭鏃、銅殳等大量青銅兵器。戰國末年,青銅正在慢慢退出歷史,鐵,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而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四萬件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難道用武力統一了中國的秦軍,真的是一支裝備落後的軍隊嗎?
答案是否定的,戰國晚期鐵制兵器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為列國所廣泛使用、金屬工藝也未盡成熟;而此刻,中國青銅古兵器的冶煉鑄造技術(包括金屬工藝)正處於最後的、也是最輝煌的顛峰。眾所周知,高錫青銅兵刃雖堅硬,但劈砍易折斷;秦國的兵器工匠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金屬工藝問題,大大提高了銅兵的柔韌性。因此,強大的秦軍就是憑藉這「血色青銅」鑄就的金戈銅劍、強弩利矛,滅六國、統一華夏,創造了青銅古兵器最後的強音。
一、青銅劍時代的最後顛峰——秦劍:
秦式銅劍的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
二、裝長柄的短劍——青銅鈹:
鈹是一種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在秦俑坑中發現的多件青銅鈹,儘管在製造時間上前後相隔十幾年,造型和尺寸卻完全一致。 鈹體形似短劍,兩側六面,莖體扁平,後部有孔,用以穿釘固柲。莖與身一次鑄成,鈹格為附件。
青銅鈹
三、輝煌的金戈銅戟、吳鉤利矛:
青銅金鉤:出土於一號坑東端長廊部分。鉤體如彎曲的鐮刀,分身、柄兩部分,一次鑄成。鉤身齊頭,截面作棗核形,對開兩刃。柄系實心的橢圓體,通長71.2厘米,寬2.3~3.3厘米。金鉤是春秋時期流行於吳越地區的一種短兵器,稱之為「吳鉤」,是一種儀衛性的兵器。
青銅金鉤
青銅戟為戈、矛的聯合體。戈頭為長鬍四穿,弧援,刃內。戈通長26.7、援長16.7、胡長12.5、內長10厘米。出土時有柲和銅。柲為木質。
青銅戟
青銅矛通長15.4、葉長10.7、寬3.2厘米。長4.7、口徑2.3×2.9厘米。體內中空,只有鋒部長1.5厘米的一段為實心。
青銅矛
四、精準的古代「來福槍」部件——弩機和箭鏃:
與弓不同,秦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專家估計,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秦弩的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
秦弩復原圖
秦軍的三棱弩弓箭頭取消了翼面,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這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箭頭。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子彈的外形幾乎一樣。有效的減低了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
箭簇
五、儀仗之兵——青銅殳:
殳是一種錘擊武器,本為上古戰車上必備的五兵之一。到戰國末期,弓弩、戟、矛、戈等成為作戰的主要兵器,殳有些則用來作為一種儀衛的兵器,稱為晉殳。
青銅殳
關於我們-冷兵器研究所(公眾號ID-LBQYJS)





TAG:冷兵器研究所 |
※縱橫天下,龍馬風采:中國古代著名的駿馬雕像
※戰國初期縱橫天下的精銳重步兵軍團-魏武卒
※遊俠中的大俠:郭解在西漢的天空下縱橫捭闔
※遊俠中的大俠:郭解在西漢的天空下縱橫捭闔之二
※盤點縱橫天下海賊王中的十大劍豪
※金庸小說中最牛的一位武學天才,縱橫《天龍八部》、《神鵰俠侶》
※三國霸主曹操縱橫天下的秘密武器:竟然就靠它
※曹操縱橫天下的秘密武器:竟然就靠它
※《三國戲曹操傳》英雄自古是孤獨,縱橫天下轉頭空
※《秦時明月之君臨天下》龍且站在縱橫雙劍中間感覺好小哦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縱橫天下的鬼谷傳人
※縱橫天下的開國皇帝,最後卻被兒子所殺!
※縱橫天下的虎豹騎,始終由曹操的族人統領,世人稱為八虎騎
※《三十六計》珍寶首次曝光 名劍寶馬縱橫天下
※二戰日本海軍飛龍號航母:曾縱橫大洋,最終沉沒海底
※從半島局面到天朝的縱橫捭闔 憤青雜談
※他是縱橫西方地下世界的王者,回國暗中保護「碧海集團」的女總裁
※定義新青年,華為青春旗艦「軟硬兼施」,縱橫中端市場!
※古今名家筆下的馬,縱橫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