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鮮為人知的抗日老子軍:總司令98歲高齡

鮮為人知的抗日老子軍:總司令98歲高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開始後,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以不同方式投入了抗日救國鬥爭。鮮為人知的是,有兩位愛國老人張一麟與李根源曾發起創立「老子軍」,在當時傳頌一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日的信心。其時,郭沫若曾撰文報道其事,文中讚譽張一麟與李根源是「天下之大老」。


張一麟,字仲仁,江蘇吳縣人,1867年生。幼時有神童之稱,十二歲即為秀才,光緒十一年考中舉人。甲午中日海戰後,張一麟等在蘇州倡設蘇學會,後在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處任職,跟隨袁世凱多年,並深得袁世凱的信任。在袁世凱進京擔任軍機大臣並參與新政立憲事宜的時候,張一麟成為袁世凱最得力的助手,幾乎是形影不離。袁世凱再度出山後,便立即把張一麟調到身邊,後來任命他為機要局局長(後任教育總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要職),所有重大事件的策劃都少不了張一麟的身影,而機密文件也大都是由張一麟來起草和保存。



鮮為人知的抗日老子軍:總司令98歲高齡


袁世凱稱帝過程中,張一麟和嚴修(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的創辦人)對復辟帝制明確表示反對,他們一再勸阻袁世凱不要走上這條絕路,但袁世凱終究未曾醒悟。在後來取消帝制的當天晚上,袁世凱把張一麟找來談話,極其悔恨地說:「我當時沒有聽你和范孫(嚴修的字)的話,現在想來真是又悔又愧啊!范孫跟隨我多年,從來沒有跟我提起過什麼官階升遷;你在我的幕府中也有十幾年了,也是從來沒有提過什麼個人要求。可見那些淡泊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的人是多麼的可貴,這才是真正的國士啊!那些曾經推戴我的人,難道他們真的是為國為民嗎?他們今天推戴我為皇帝,明天就可能反對帝制,這種人真是比比皆是哪!總之,我辦事情的時候多,讀書的時候少,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袁世凱死後,張一麟南返回到蘇州蟄居,潛心於讀史著書,在社會上很有威望,因他字仲仁,時人尊稱為「仲老」。


李根源,字印泉,雲南騰衝人,1879年生,清末秀才,1904年赴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學習。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次年回國。曾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總辦,是時為雲南講武堂學子朱德的恩師。


鮮為人知的抗日老子軍:總司令98歲高齡



1911年武昌起義後,李根源同蔡鍔等人在昆明舉兵響應,成立雲南軍政府,任軍政部總長兼參議院院長、陸軍第二師師長兼國民軍總司令。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後,任國民黨雲南支部長、眾議院議長。1917年任陝西省省長。1918年參加護法鬥爭,任孫中山軍政府駐粵滇軍總司令、廣州衛戍司令。後任北洋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與代總理。1923年,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李根源退出政壇,閑居蘇州,與章太炎等人成立國學會,刻印《曲石叢書》。因他字印泉,時人尊稱為「印老」。


晚年的張一麟與李根源二人同住蘇州城中,志趣相投,又都曾在北京北洋政府中任過高官,故交往甚密,均為海內人士敬重,有「吳下二老」之譽。


抗日戰爭爆發時,張一麟已是年逾古稀,李根源也年近花甲,但這兩位志在千里的伏櫪之老驥於國難當頭之際,壯懷激烈,以筆為槍,共同創辦《斗報周刊》,義憤填膺地號召全國人民堅決鬥爭抗戰到底,不獲全勝決不罷兵。張一麟以「江東阿斗」為筆名,撰寫發刊詞,呼籲當局倡行「三不主義」,即不不抵抗,不簽訂喪權辱國之條約與不壓制輿論,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民國元老蔡元培等人對該刊極為重視,認為其是催國人奮進以抗戰之號角。

1937年8月中旬,日軍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將戰火燃燒到蘇州附近的上海一帶。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抗戰。張一麟與李根源一方面在蘇州組織「抗日治安會」,將大宗募集來的棉衣、食物、藥物輸送到上海,支援浴血抗戰的將士;另一方面,為發動老年人也象青壯年那樣積極投入抗日救國鬥爭,進一步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他們二人與各界愛國人士協商,決定籌建一支以老年愛國者為成員的抗日「老子軍」,到戰場上去真刀真槍地與日本侵略者干。


緊鑼密鼓地準備了一段後,「老子軍」的籌建工作大體就緒。張一麟等人乃在報刊上公開發布關於「老子軍」的成立宣言與規則草案等。《宣言》主要宣布「老子軍」的成立原因與目的意義,《規則》草案則包括宗旨、組織、目的、軍制、職務、資格、獎勵、懲罰等11項,寫得較為詳細具體:


在《宗旨》一項中說,在當前全國抗戰中,青少年有童子軍等組織,則老年應有老子軍。少者、壯者前程遠大,來日方長,若多犧牲,未免可惜。老者忝在父兄,視死如歸,是其天職,故取吳中歷史上的著名愛國政治家范仲淹雅稱「小范老子」之意,創設「老子軍」。



鮮為人知的抗日老子軍:總司令98歲高齡


在《組織》一項中說,「老子軍」是全國性的組織,全國各省市的老年男同志,皆可自由參加。


在《目的》一項中說,「老子軍」以敢死為目的,凡青年不必犧牲者,則「老子軍」當代之。


在《軍制》一項中說,「老子軍」成員,滿六十歲以上者為合格,未滿六十而在五十五歲至五十九歲者為預備軍,五十歲至五十四歲為續備軍。


在《職務》一項中,規定「老子軍」主要擔任如下職務:燃點雷管之發動機關、與敵人拚命而不得生還者;破壞敵人之重工業、軍械,須與之俱斃而不得生還者;凡一切不用膂力而決死者;制裁土豪劣紳漢奸之賣國害民者等。

《規則》還規定下列各項不得為「老子軍」人員:甲、會燃鴉片而未曾戒絕者;乙、有痿痹瘖聲等殘疾者(但有特長者不限);丙、臨決死之時而退縮不前者。


「老子軍」的《宣言》與《規則》草案在報上公布後,張一麟與李根源等人就開始正式組建「老子軍」,他們商推已經98歲高齡的德高望重的愛國老人馬相伯(復旦大學創始人)為「老子軍」的軍統(即總司令),張一麟為副軍統,又推選曾義捐百萬元作抗日經費的雲南古稀老人李恆升為軍需長(即後勤部長),李根源則為參謀長。98歲的馬相伯挂帥,如此高齡的總司令著實世所罕見!


籌組「老子軍」的消息在各大報刊載後,立即在全國激起了熱烈的反響。廣大人民為之鼓舞:老年人喜形於色,紛紛來電來信要求報名參加,青壯年也受到激勵,連婦女兒童也熱烈響應。抗日愛國的呼聲響徹大江南北與長城內外。1937年9月中旬,此事傳到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於9月16日致電張一麟,一方面稱張一麟等人「創設老子軍,壯氣磅礴,足以振勵國人」,「登高之呼,懦夫立志,國家固已受賜不淺矣」;但另一方面又指出「軍事組織,貴在嚴整,軍事名稱,未可輕用」,明確阻止成立「老子軍」。這樣「老子軍」遭遇難產,未能建成,終成憾事。


蘇州淪陷後,張一麟扮僧易服匿居於城西穹窿山穹窿禪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處,安置傷兵,組織抗日。經人力勸後,才最後撤離,由上海取道香港,轉赴武漢。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後又隨參政會移住重慶。1943年10月,因病逝世於重慶,終年76歲。他逝世後,董必武撰寫輓聯給予高度評價:反對帝制,擁護共和,竟以去就爭,大節凜然不可犯;江漢朝宗,巴渝讀誄,倍增生死感,高山仰照曷勝悲。


張一麟生前好為詩,喜談兵,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凡事都以詩記之。著有《心太平室詩文鈔》、《現代兵事集》、《古紅梅閣別集》等。


李根源也是在全力安置難民後才撤離淪陷後的蘇州。從8月13日起到11月中旬日寇迫近蘇州為止,蘇州地方的抗日團體救護會、紅十字會、後援會先後收容難民15萬左右,救治傷兵5萬以上,安葬陣亡將士千餘人。到11月12日,蘇州城中尚有傷兵數千,難民萬餘。至14日,全部運送出城。尚有難民87餘人無家可歸,李根源將他們送小王山一帶寺廟暫住,並多發口糧,使其生路不致斷絕。待後事全部結束,李根源才攜帶隨從許金生於15日深夜,雜在難民中離出蘇州,一路上,他們多次遇到敵機轟炸。多情自古傷離別,李根源曾賦紀實之作《去蘇州四首》:


其一:大兵一退民逃盡,炸彈朝昏不斷投。救難扶傷今已矣,老夫揮淚別蘇州。


其二:蹣跚踏月出金門,走向獅山又闕村。隊隊敵機相伴送,人聞風鶴便驚魂。


其三:湖上風來松有聲,茫茫心事對孤檠。惱人猶有萑頭鳥,一夜怪鳴到五更。


其四:攘夷大義春秋著,吾輩儒生敢顧私。況有剽姚先我語,匈奴不滅何家為!


比張一麟幸運的是,李根源老人一直活到解放後。新中國成立後,李根源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5年病逝於北京,遺著有《曲石文錄》《曲石詩錄》《雪生年錄》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杜漠冷 的精彩文章:

歷史珍存:毛主席寫給蔣介石的一封信
抗美援朝十八萬志願軍烈士,他們都安葬在哪裡?
美軍向日本投原子彈前,其實灑了6300萬份警告信
歷史上十二個武功最厲害的霸主,第一果然是他!
成吉思汗鐵騎橫掃亞歐大陸,為什麼偏偏放過了印度?

TAG:杜漠冷 |

您可能感興趣

抗日戰爭時期的「老子軍」,年齡最小的60歲,總司令98歲
歷史上的今天:1932年4月29日日本侵華軍總司令被炸死
一支未上過戰場的抗日軍隊,隊員最小60歲,司令98歲
1944年,10萬日軍兵敗緬甸,司令官的命令是讓士兵吃草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總司令眼中滿人與漢人的區別
抗日最牛總司令:700人擊敗日軍7000人並殲滅3500多人
「誦將軍令」美國海軍陸戰隊生日宴會上必讀的《1921年總司令第47號軍令》
他13歲縣委書記,22歲縱隊司令,39歲授銜上將
僅一千人的抗日部隊,日軍苦戰14年,總司令戰死日軍曾為之落淚
77年前的今天,抗日陣亡的最高將領,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犧牲
他憑啥作戰86天直升副團長,27歲為副師長,48歲當司令?
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他從副司令員做到軍委副主席
抗戰密史:1941年日軍如何密謀刺殺彭德懷總司令
101歲開國少將胡繼成逝世 原成都軍區副司令員
1973年共有11大軍區,毛主席為何只對調了8大軍區司令員?
解放軍最年輕戰區司令 出生於1967年
1949年10月1號,蔣介石致電空軍司令,說了四個字
他是薛岳的同桌,國軍總司令敬他三分,29年軍銜只升三級
此人是毛主席軍事接班人,31歲做司令,曾炸毀24架日軍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