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整理:姚涵之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談起文藝復興時代中的人,我們可能會想到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 1304-1374)、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 1313-1375)和但丁(Dante, 1265-1321)。

談起宗教改革,則會想到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2-1546)和加爾文(Calvin, 1509-1564)。


為何我們首先想到的都是男人呢?她們扮演了什麼角色?為什麼我們對歷史上的女性聲音知之甚少?


本期外刊掃描,我們將回到近代社會初步形成的文藝復興時代,看看那時候女性的生活圖景,以及她們的身份、地位、生活空間的變化和當代的性別秩序有著怎樣的聯繫。


1

女性經歷過文藝復興嗎?


整理自「Did Women Have a Renaissance?」, Women, History, and Theory: The Essays of Joan Kell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本文最早出版於1977年。


作者:Joan Kelly-Gadol


談起歷史上那些重大的,將人從自然、社會和思想的限制中極大解放的事件,如果仔細來看會發現,這裡的「人」更多指的是男人。而這些事件對女性的作用往往是不同乃至相反的。女性的歷史經驗和男性不同,在文藝復興時代,新興的階層創造了新型的社會和政治生活,對於男性來說,他們有了更多的社會空間和話語權,然而這個新型的社會卻減少了女性的選擇,而當代的性別結構和秩序也在文藝復興時代開始逐漸成型。

發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重組了社會秩序,打開了人們針對社會和文化議題表達的可能性,在近代化的脈絡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對於生活在文藝復興時代的女性來說,她們並沒有因此受益,至少在文藝復興時代,女性沒有被解放,或者擴大生活和表達的空間,而反而是被壓縮了。當然,城邦政治、早期資本主義以及新的社會秩序對於當時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女性有著不同的影響,但是女性作為整體,無論她們是城邦中的市民、布爾喬亞或者封建貴族都沒有真正的經歷文藝復興。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界定文藝復興對女性的影響呢?作者提出了四個標準,第一是男性和女性的性別特徵差異;第二是女性的經濟和政治角色,也就是說女性的就業與男性的差異,以及女性獲得財產、政治權利的方式和渠道;第三是女性的文化角色,即受教育的方式和機構;第四是社會對女性的認知,特別是指性別角色秩序,這些內容都可以從當時的藝術、文學和哲學中得以窺視。


作者指出,文學、藝術、哲學直觀地告訴我們當時的社會主流對女性的態度和觀感,也間接地展示了社會對女性在性別、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規範,所以作者首先通過宮廷愛情(courtly love)的書寫在中古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兩個歷史階段中的差異,來檢視女性的生存情況。


中古時代的宮廷愛情與歐洲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會緊密相關。中古時代的愛情,類似於騎士和領主之間的關係,騎士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效忠的封建領主,而在建立效忠與被效忠的關係後,領主也要為騎士的忠誠和勇敢給予等價的回報,是一種權利和義務關係。在中古的愛情中,男人扮演了騎士的角色,為了心愛的女人做出種種事件,表達愛意和忠誠,而女人則扮演著領主的角色。當然這樣的愛情也只有貴族女性才可能享有,自由地選擇是否進入一段愛情關係成為了貴族關係的特點。作者認為這樣的中古愛情模式實際上暗示了女性解放,一方面一個騎士跪在女士面前,雙手環住她的手,宣誓自己的忠心,傳達出來的訊息並非男性主宰和支配女性,而是將效忠(homage)、互動關係(mutuality)以及自由精神帶入了愛情關係中;另一方面本著互惠原則,女性在愛情中也承擔了相應的義務。


然而婚姻關係和愛情關係在當時完全不同,上述騎士般的宮廷愛情與當時的父權家庭有著極大衝突的,父權社會價值對女性貞潔的要求以及在婚內對女性的種種嚴苛要求和戀愛格格不入。但是對於貴族來說,婚姻的選擇並沒有多少空間,為了保持家族的貴族血統,婚姻更像是一種社會義務,因而詩人們無視父權社會對貞潔的要求,歌頌自由互惠的中古愛情。

另一方面,在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世界中,在教會和修道院中過著苦行清修、禁慾生活的教士是最為高貴的,而世俗世界的尋常百姓的家庭生活則被極大地貶低,基督教會認為婚姻是「下等的生理需求」,更將情慾妖魔化,推崇沒有性愛的愛情關係。但是教會禁止馬上比武、離婚和再婚的規則也被封建貴族一再無視。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描繪克雷蒂安·德·特魯瓦的版畫

在十二世紀法國詩人克雷蒂安·德·特魯瓦(Chrétien de Troyes)所寫的愛情故事中,蘭斯洛特(Lancelot)因為自己許下的諾言而合一位美麗動人的夫人共處一床,但是他卻一眼都不看她,也不對她有任何追求或獻殷勤的行為。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蘭斯洛特的心另有所屬,他在很早之前就把自己的心託付給了亞瑟王的妻子桂妮薇爾(Guinevere)。這個愛情故事中,蘭斯洛特對桂妮薇爾的熱情是不貞潔的婚外情,更重要的是,蘭斯洛特「沒有愛所以沒有性」的態度威脅了基督教的教義。在中古基督教價值中,性和愛是分離的,性和婚姻結合僅僅為了繁衍和生殖存在,而愛就高尚得多,愛是對美好事物的熱情,讓個體的人更加完美,就像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所說那樣,愛的對象應該是上帝。而蘭斯洛特則違反了中古教會的教義,將愛與性結合,並且將自己的愛情視為一次虔誠的旅行,在克雷蒂安的故事裡,「蘭斯洛特最終來到王后的床前,他跪在自己心愛的女人面前,比擁抱任何聖人遺像更用力地擁抱她;而王后則張開雙臂接納他,將他緊緊地按在自己的胸口,把他帶到床上,為他展示了各種極致的感官刺激……現在蘭斯洛特擁有了一切,他離開她的時候感受到了極大的痛苦,他像是一個殉道者一般……」


基督教究竟在中古的愛情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並不好說,但是作者認為可以肯定的是,基督教對內心和情感的專註極大影響了中古時代的愛情,而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復甦的古典文化價值則更傾向於抑制情緒的表達。另一方面,基督教則促成了對情感的「文雅化」(cultivation),追求宮廷愛情的貴族們希望自己的愛情像宗教中對上帝的愛那樣崇高,他們追求愛情的喜悅,所以他們需要英雄式的行為,需要勇於面對苦行的勇氣,愛情和愛情中的苦痛似乎讓他們脫離了日常的瑣碎和常俗,讓他們和普通人拉開了距離,獲得了優越感。


中古時代的貴族女性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她們的宮廷愛情是怎樣的呢?比文藝復興時代復甦的父系繼承,中古的封建制允許女性繼承和管理財產和土地,女性繼承了封地就可以行使領主權,有了財產和封地,女性也獲得了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機會。亞奎丹的埃莉諾(Eleanor of Aquitaine)原本嫁給了法王路易七世,後來埃莉諾與當時的諾曼底公爵,後來的英王亨利二世開始了新的婚姻,將他的金雀花王朝和自己在普羅旺斯的領地建立了新的聯盟。女性也可以在丈夫外出征戰的時候,代行丈夫的權力。中古的很多女性都扮演著地主或大量財產、地產的管理者的角色,尤其在十字軍東征的時期,男人需要妻子幫助他料理封地,甚至在他死後繼承封地,這些貴族男子希望他的爵位可以不斷傳遞,更希望自己的子孫可以作為合法繼承人,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這二者的重要性已經顛倒過來。作為貴族女性來說,在婚外追求愛情,反而使婚姻更加穩定,也保障了爵位和財產的繼承(雖然可能是私生子不合法繼承)。女性的政治角色和地位、貴族對封地不可分割的執念都造成了繼承人合法性被忽視的情況。可以看到,在不威脅父權秩序、也讓男性受益的情況下,封建制度和基督教會都是有可能維護和支持宮廷愛情的,女性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愛人與夥伴,婚外情也得到了容許,所以貴族女性積極地參與到這個脈絡中,為自己謀利。她們參與宮廷愛情文學的創作、支持行吟詩人,這些貴族女性可以頻繁地參與到文化創作中來,也是因為她們的身份賦予了她們獨立性與政治權,在這裡我們談的都是非常上層的女性才可能做到的事情。


看過中古時代後,我們把目光轉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女性身上。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事情就開始發生了變化,在城邦政治興起後,貴族有財產有土地,但是失去了領主權,在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幾乎不存在所謂貴族。相比封建制度或者君主制度下的女性,文藝復興時代的政治社會中女性的權利少得可憐。同樣是義大利地區,在中古時代曾有兩位來自那不勒斯的女王,都叫吉爾維納(Giovanna)。第一位吉爾維納,從1343年開始統治那不勒斯和普羅旺斯,在1356年又成為了西西里的女王。第二位吉爾維納則在自己兄弟死後繼承王位,成為了那不勒斯女王。君主制下,王室的女性可以繼承王位,一方面因為她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封建制度女性擁有繼承權傳統的影響。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卡特琳娜·斯福爾扎畫像


但是相比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北部,這些女性的統治就沒有那麼順理成章了。卡特琳娜·斯福爾扎(Caterina Sforza)生於1462年,她的家族在1450年才獲得爵位。她的父親暴虐地統治了十年後被謀殺,爵位傳給了她同父異母的哥哥盧多維科(Lodovico),而哥哥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她十五歲的時候把她許配給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的外甥。1484年,教宗去世;四年後她的丈夫也被人刺殺,卡特琳娜決心反抗文藝復興時代阻撓女性繼承權力的勢力。少女時候的她受到祖母的影響,以驍勇善戰的祖先為榮,習得使用武器的膽識和經略治國的手腕。在她丈夫尚未去世的時候,有一次丈夫重病,她臨產前一天騎馬到福爾利平息政變,而二十六歲的她在丈夫去世後死守福爾利的要塞,等待哥哥盧多維科從米蘭援軍,最終卡特琳娜勝利了,她打敗了劫持了她六個孩子的敵人,之後她將自己立為攝政王。但是文藝復興時代對女性統治者的包容性已經不如中古時代了,她一生用盡權術來維護統治,實現自己的願望。


然而卡特琳娜的一生畢竟還是較為特殊和傳奇,伊斯泰(Este)、貢薩格(Gonzaga)和蒙特費爾特羅(Montefeltro)家族的女性更好地折射了文藝復興時代貴族女性的狀態:她們的權力更為間接和臨時。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畫像


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Baldassare Castiglione)的《廷臣論》(The Book of the Courtier)以美妙的文筆虛構了發生在1507年間烏爾比諾公爵與其廷臣之間的談話,談話的主題是如何成為一名「完美的廷臣」和「完美的宮廷貴婦」。女性和廷臣的角色類似,她有著和廷臣一樣的頭腦,也受到相同的教育。「有文化」是對貴族女性與所有男人的稱讚,「有文化」不僅可以取悅他人,也可以充實自己,但是對於女性來說,取悅他人逐漸成為了首要任務,女性需要被喜愛,她們的學識開始具有了某種層面上的審美意義。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伊麗莎白·貢薩格畫像


而在卡斯蒂利奧內的論述中,伊麗莎白·貢薩格(Elisabeth Gonzaga)成為了女性貴族的典範,因為她溫馴易教化,成年之後也銘記少女時候被教導的內容,她一生經歷了婚姻不幸和政局變化,她都堅強隱忍,不曾有過反抗。她一生圍繞著父親、兄長和丈夫,一直配合著他們,從不反抗常俗。


為何進入了文藝復興時代,貴族女性的境遇產生了如此變化?隨著人文學和古代希臘羅馬經典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重新高揚,羅馬法、羅馬文學和帝國神話被重新引介到當時的社會中,而地中海文化中的父權特質也同時進入了每一個受到人文學教育的人心中。不幸之處在於,越是身處高位的女性,越有機會接受良好的人文學教育,也就越多地接受了父權社會的價值和文化。另外,中古時期的女性教育往往由家族中的女性長者承擔,然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由父兄承擔,他們開始形塑女性的內心和外表,使得性別偏見和父權秩序初現成形。


卡斯蒂利奧內在《廷臣論》中用兩性關係來描摹、映射了新的政治秩序,廷臣需要取悅君主,女人需要取悅男人。他否定了女性愛的權力,將女性變成一個被動的他者,只能去依賴和服侍對方,正展示了城邦政治中靠人文學教育習得一身巧言善辯的本事,依賴君主、取悅統治者的廷臣的處境,卡斯蒂利奧內也希望藉由《廷臣論》加以糾正。另一方面,《廷臣論》以一種矯飾的方式給當時失去了政治和經濟特權的貴族階層一個自我安慰,因此在16、17世紀從義大利傳播到整個歐洲,享譽當時的文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廷臣們只有在公共領域需要忍受這樣一個不平等的關係,而女性們失去了中古時期自主選擇的權利,在私人領域也要保存一段令人不滿的關係。


雖然本文只是簡單描摹了文藝復興時期正在重組的社會秩序,但是我們仍然從其中看到了當代性別秩序的影子。貴族們,尤其是女性,從公共事務中被隔離,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還是文化的,儘管她們並非從此從公共生活中消失,但是她們失去公共權力仍然給她們帶來了極大的束縛。文藝復興時期對愛、禮儀的觀念,更接近古典時代,是一種較為男性主導和父系秩序的觀念,他們以「這不像女人的樣子」為理由,讓女人失去了權力和性自主。義大利文藝復興所有的成就,城邦政治、人文學、藝術實際上都試圖把女人變成一個更有審美意義的存在:高雅的、貞潔的、以及加倍地依賴在丈夫身邊的。


2


文藝復興時期女性接受的教育


整理自「Educating for Silence: Renaissance Women and the Language Arts」,Hypatia.Vol.4, No.1, The history of Women in Philosophy(Spring,1989), pp.9-27.


作者:Joan Gibson


談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一定會涉及人文學(Humanism)與人文學者的定義問題。人文學最早興起於14世紀義大利城邦政治的背景下,根據近代早期文藝復興文化史研究者雅克·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的詮釋,人文學之所以被有意提倡並復興,是希望以此作為城邦政治邁向理性發展的依據,建立政治、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關係。為了讓城市自治順利運行,當時需要一批能識字、書寫和能言善辯的從政人員,因此大學的課程也從中古時代的神學為主的結構,慢慢調整到入世的、實用性高的學問。19世紀東普魯士(East Prussia)的歷史學者福克特(Georg Voigt)將人文學者定義為一個在近代早期(early modern)興起的職業社群,他們學習人文學並以此為業,要麼成為人文學的教師,要麼運用學到的知識為君侯、貴族、教廷工作,承擔一些文書工作。


綜合來看,文藝復興人文學是在新的政治背景下出現的,以提倡學習古典語文汲取營養創造新文化來適應新時代的產物,人文學者反對中古經院哲學,反對中古大學教學內容食古不化,主張積極入世的生活方式。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套新的課程改革標準和體系。


在Joan Kelly-Gadol的Did Women Have a Renaissance?一文刊出後,一時間對於文藝復興的研究熱點轉向了各種領域的男女差異,而人文學教育上的男女差異也是其中之一。文藝復興時期對教育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對女性認知的晴雨表。這些討論都顯示出來非常明顯的性別差異,兩性在其中都有著不同且固定的性別定式:女性要貞潔、沉默、順從;男性要積極、勇敢。很多討論者都認為女性是天生劣等的,只有少部分的菁英女性可以達到男人的水平,性別偏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中隨處可見。很多教育家為女性的閱讀推薦了很多古代希臘羅馬經典中多情且浪漫的詩作和散文,最終慢慢傳達出一個「女孩子不必將文法、邏輯、修辭都掌握」的影響。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我們常說的「七藝」發源於古希臘,發展於羅馬。七藝可以分成兩類,一是和數字有關的四門學科,即算數、幾何、天文、音樂;二是和語言有關的三門學科,即文法、邏輯、修辭。20個世紀以來,學習語言文字都是教育的基礎,語言學習的入門一般是孩童真正受教育的開始,而慢慢由文字開始認識世界使教育成為可能。在古希臘羅馬時代,修辭是最為核心的學科,因為具有說服力的雄辯是當時法律和政治生活中最為需要的才能。而到了中古時代,修道院承擔著教育的任務,文法成為了重點科目,為之後學習聖經,進行祝禱儀式打下基礎。從12世紀開始,邏輯因為大學的出現開始變得愈發重要。當文藝復興時代重新將修辭作為教育的核心,說明人們重新開始重視口才、雄辯對於個人事業和社會改革的影響了。所以當我們再認真研究人文學者的教育計劃時,會發現他們試圖將男性培養成積極入世,用個人的美德和技藝為社會變革做貢獻的人才,然而女性的教育仍然停留文法上,沒有什麼改變。


對於當時的學生來說,接受人文學教育都是從基礎文法開始學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臘文。之後文法學習轉向文體論和文學批評,在這個階段學生可以開始讀到各種各樣的作品,了解那些優秀的詩人、雄辯家和歷史學家如何書寫和鋪陳。但是女學生在這個時候往往被建議要更加註重研究聖經手稿和教義。這裡是男性、女性接受的教育的分水嶺,學習修辭何以對未來的發展有如此長遠的影響?一方面修辭是寫作和口頭表達的進階學習,往往和詩學相結合,另一方面修辭學可以用來辯論和說服對方,與邏輯學配合學習的話,可以用來辯論或是在混亂中引導思維的方向。因而,較少受到修辭學訓練的女學生們開始和她們的男同學拉開距離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文藝復興時代忽視文法學習的變革,人文學者復興了古典拉丁文、希臘文,掌握希伯萊語,開始編纂古籍,研究鄉土母語(vernacular)。然而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於,人文學者都更為強調文法學習對女性的重要意義,相應地對邏輯和修辭學習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Leonardo Bruni


萊昂納多·布魯尼(Leonardo Bruni)曾經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女人永遠都不會遇到要與人辯論的問題,所以為什麼要讓女人去煩惱修辭學那些層出不窮的問題呢?古希臘雄辯家徳莫斯提尼(Demosthenes)說演講要分主次,這對於演說者非常重要,所以修辭學這個東西完全不需要女人參與和追求啊!如果一個女人站在演講台上,高聲闊論,為了演講而揮舞手臂,那她真的有些瘋狂,需要剋制一下自己了。就像戰爭、競賽和公共衝突一樣,這些事情都是屬於男人的,所以女人沒必要學習那麼多,因為公共事務是完全屬於男人的。」公共事務屬於男人,所以女性不必學那麼多,女性學得太少,所以無法參與公共事務,一個對女性生活空間和地位極為不利的循環開始形成。


在文藝復興時代,除了在教育課程上有男女差異,日常生活所運用的語言也因性別被分成了兩個世界,男性以拉丁語為主,女性以鄉土母語為主。每個人都出生在不同的母語環境,這是母親和孩童的語言,而每個受教育的男性都被鼓勵甚至是被迫拋棄這種鄉土母語,轉而接受拉丁語。相比鄉土母語易懂、口語化和寬鬆的特質來說,拉丁語代表的是菁英的、書面的、主流的語言。而這兩種語言也產生了某種張力,雖然拉丁語象徵著較為高貴的語言,但是鄉土母語更加方便討論日常的話題,那些比較簡單、瑣碎、實時的話題。很多人文學者試圖將古代經典翻譯成鄉土母語來改進鄉土母語,因為它被認為既不優雅、也不精確,需要被提升。然而女性的確承擔了孩童早期的家教,所以很多人文學者主張母親應當從小就開始教孩子簡單的拉丁文辭彙,或者父親應該在早教當中承擔一些責任,直到孩子五到七歲的時候離開母親的陪伴,被迫開始學習拉丁語,拋棄鄉土母語。


我們看到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男女之間在後天的教育和發展上逐漸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公共空間試圖將女性隔絕在外,文藝復興時代的教育沒有剝奪女性的受教育權,但是卻無法為受教育的女性提供合理的社會角色。當女性衝破種種障礙,得以在社會上發聲之時,她們仍然受到種種質疑。首先,她可能會被否決她作為女性作者的身份( 「這不是她寫的」、「她有著和男人一樣的頭腦和智慧」);然後,當她被接受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女性之後,開始貶低她的品行(「她不貞潔」、「她為不道德的那方辯護」);最後,間接地讚美她作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女性的美德(「她很端莊謙遜,不能將自己的知識傳播到社會上」)。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將女性規訓到一個無所不在的規範里,變得貞潔、沉默、順從。將女性隔絕在修辭和邏輯教育之外,專註文法的教育,讓女性逐漸變得順從,因為她不需要說話,只需要聽。她的作品,需要有著良好的禮儀和美德,優雅而靈巧地表達,需要獲得男性作者的讚賞。

提起文藝復興,你能想到的怎麼都是男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東方歷史沙龍倫敦,一個城市的英國史
科舉:一項被誤解的制度
賭博的前世今生,賭桌上的社會百態
為何談「核」色變?核電的歷史與未來
從東漢到晚清,各朝各代如何品評人才?

TAG:東方歷史評論 |

您可能感興趣

提到曇華林,你還是只能想到文藝青年?
你見過,這麼文藝的想你嗎?
文藝又有哲理的話,你讀過幾句?是否勾起了你的回憶?
徐靜蕾演繹起了花房姑娘 我只想問她怎麼做到文藝又清新的?
這部可能是今年最好的文藝片,你不能錯過它的原著
我居然穿越迴文藝復興了!你猜我遇到了誰?
有關文藝復興的疑問,你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老師,我的作文怎麼才能寫得有文藝范兒?
文藝又能裝,結實又耐操,憑什麼時尚圈都喜歡她?
這裡滿足了你所有關於文藝的想像…不,這裡就是文藝本身
她的文字,能讓你回憶起那「文藝青年」還不是貶義詞的年代
來這5個好吃又能拍照的店,你才知道什麼叫做「文藝至死」
如果說有最文藝的美好,想必就是這種森系的大衣了
要不是看了劉雯,我都不知道小皮裙可以穿的這麼文藝又乖巧
想要時髦又文藝,怎能缺一件這樣的包包?
那些文藝圈的「酒瘋子」,你都知道嗎?
同樣是飄窗,這麼文藝誰能不愛!
春季颳起文藝風,你想要的情懷都在這裡
喝完的可樂瓶放在家裡,都能這麼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