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當亞歷山大大帝遭遇秦始皇?

當亞歷山大大帝遭遇秦始皇?

下面演繹一段紙上談兵的傳奇,似乎僅是「關公戰秦瓊」的想像而已。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開始東證,至公元前325年,建立橫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而此時,秦國還是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此時,亞歷山大早已作古。既然是紙上談兵,那麼就看看橫掃亞歐銳不可當的馬其頓軍團遇見統一六國無堅不摧的秦軍,到底誰是贏家?


馬其頓的軍制、裝備和戰術



當亞歷山大大帝遭遇秦始皇?



馬其頓軍團威力最為強大的是重裝步兵方陣,即馬其頓方陣。步兵方陣源於希臘。亞歷山大時代,一個標準的巨大方陣約16384人,由4個組織嚴密的小方陣組成,每個小方陣4096人,由一名將領統率。小方陣每一橫排256人,縱列為16人。4個小方陣橫排成一個長方形打陣,每橫排就成1024人,縱列仍為16人。亞歷山大在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里動用過2個巨大方陣。


從這個戰術組成來看,馬其頓方陣很嚴密。重裝步兵方陣的前6排士兵平持長矛,後10排斜持長矛。有時後排士兵會把長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頭。方陣整齊前進時,步調一致,長矛挺立,蔚為壯觀。這種方陣在進攻方向可按前後左右更換,整個陣勢也可因敵因地而變隊形。儘管如此,這種方陣最適合的作戰地形還是平原。而且最適合的戰鬥情形是:敵軍和馬其頓軍團面對面衝鋒,拚死決戰。


馬其頓軍團的巨大方陣主要作中軍來用。它的右翼為重裝騎兵。重裝騎兵也都手持馬其頓長矛,可惜在馬背上很難施展。交戰之前,他們往往把長矛抗在肩上,矛頭稍向下。衝鋒時,長矛可以稍稍放低在肩部以下,但還需矛頭向下以保持平衡。在猛力刺中一個敵人以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里不再拔出,再用刀劍繼續戰鬥。這是一種相當奇怪的戰法,殘酷的近戰中未必能佔有優勢。馬其頓軍的重裝騎兵是由年輕貴族組成的精銳部隊,這批貴族子弟自幼刀馬嫻熟,又富有希臘式的騎士精神,並有向亞歷山大效忠的赴死鬥志,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但由於當時的馬匹既無馬鐙、馬掌,又無馬鞍,只有馬披或座墊,所以其戰鬥能力也不可高估。

左翼由輕裝步兵與同盟者騎兵組成。但左翼輕裝步兵的隊形很長,呈斜形,有如一條巨大的鎖鏈,可以貫穿連接整個重裝步兵方陣和右翼重裝騎兵,在作戰中保持全軍互相策應、隊形不亂而不至於被敵軍分割包圍。輕裝步兵大都配備較短的矛,較寬的盾和較輕的鎧甲,多數為皮甲。輕裝步兵的機動性較強。由於巨大方陣在作戰中保持密集緊湊而且移動快捷的隊形並不容易,所以很多作戰任務都由右翼或者輕裝步兵率先發起。


組成馬其頓方陣的重裝步兵基本由馬其頓中上層自由民組成。輕裝步兵無論在裝備和訓練上或者在紀律養成上一般都比不上重裝步兵,他們大多來自社會下層。許多輕裝步兵,特別是配備有特種兵器並有熟練技術的弓箭和投石兵均為僱傭軍。他們跟不太強大的輕裝騎兵共同負責保衛前進中的主陣側翼。戰鬥開始時,他們在方陣前面組成一支散兵屏護部隊。


根據來歷山大4次東征最主要的戰役看,其主要戰術是利用重騎兵率先突擊,打擊敵人左翼,然後中軍巨大方陣跟進摧毀敵方中軍主力。戰鬥力較弱的左翼則咬住對方右翼,有時左翼抵擋不住,便隨著右翼和中軍的勝利反過來對敵人進行反擊,最終擊潰敵軍,獲得全面勝利。


馬其頓軍獲勝的主要戰術原因在於重裝步兵方陣和重裝騎兵。如果作戰中,對方與馬其頓軍作正面衝鋒,那麼很難有敵軍能阻擋其方陣無堅不摧的威力。但是,重裝步兵方陣也有弱點,只有在保持嚴整隊形時才能發揮強大威力,為此對作戰地形有一定的要求,且方陣前後左右必須有機動性很強的輕裝步兵和輕裝騎兵保護,以使其隊形不亂。其次,馬其頓方陣的正面有如銅牆鐵壁,但兩側是薄弱環節,如果對方從兩翼切入,迫使其每個16人組成的縱向隊列發生斷裂,那麼整個方陣就會遭到很大破壞。後世的西諾塞法拉戰役期間,羅馬軍團就是從兩翼切入而破壞了馬其頓方陣,從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即是在威力無比的方陣正面,也曾在伊蘇斯戰役中被波斯的希臘僱傭軍撕開了一個大缺口。


秦軍的軍制、裝備和戰術


當亞歷山大大帝遭遇秦始皇?



秦軍的戰術組織和馬其頓軍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陣法截然不同。秦軍士兵勇猛善戰,稱為銳卒。根據《商君書?境內》,秦軍最小戰術單位為伍,由5個士兵組成。10個伍組成一個屯2個屯組成一個將,5個屯組成一個主,2個主組成一個大將,由1000士兵組成。(此處的大將是秦軍建制單位,不是將軍之意)軍隊在作戰時、伍、屯、主、將、大將等戰術組織保持緊密聯繫,互相配合。以一個伍為例,防守時5名軍卒相互配合,進攻時如有人數優勢則圍攻敵人。混戰時伍內部兵卒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繫,隊伍不會被輕易擊破。


春秋時期,有些軍隊軍事戰術比較呆板,只講究正面衝擊的威力。這一點與馬其頓軍有些類似,但到了戰國時期,這一呆板的戰術思想被拋棄。戰國時期的步兵陣形,根據《孫臏兵法》,步兵陣,即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陣等達8種之多。且軍陣講究千變萬化、「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相比之下,馬其頓的步兵方陣,雖有正面突擊之威力,但顯得呆板,並不適合任何作戰地形。而靈活性和變化性則是中國軍陣的最大特色。


除了步兵陣以外,戰國時期和秦王朝都有強大的車陣。據《左傳 昭公十三年》載,晉國約有戰車5000乘,楚國僅4縣就「賦皆千乘」,戰車不亞於晉國;秦一公子奔晉,帶車千乘,估計秦、齊二國積壓有戰車二三千乘。若依每乘兵員75人計,則晉楚大國兵力不下30萬,齊秦等國也不下20萬,從秦兵馬俑來看,一乘車卒約為8人。假設秦時一次重要戰役出動三千乘戰車,則車兵約為2.5萬左右(不包括戰車周圍的步兵),這是一支相當駭人的高機動性軍隊。戰車的防護措施也比較完善,軸端裝有矛頭,馬身覆有厚甲。


當亞歷山大大帝遭遇秦始皇?



當然,秦軍最具殺傷力的還是弓弩,以弓為例,齊國的《考工記》詳細描述了製造弓與箭的選材、工藝流程等。明確指出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盤、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只有六材都準備好了才能合製成弓。其中的干是指弓干,取材最好為柘木,其次為樟、桑、橘、木瓜、荊,最下等為竹。古代工匠製成一張良弓,從第一年開始選材,干透,到牛筋、弓角的製作,到最後的被弦,共需要約四年的時間,其中製作之艱辛,可見一斑。最終的質量也可以想見了。當時的諸侯和武將對弓非常重視,絲毫不亞於對寶劍的重視,據載,楚靈王酒醉之後將楚所藏之寶弓「大屈」送與魯候,酒醒之後十分後悔,甚至不顧將背負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將「大屈」強行索回。


《武器和戰爭的演變》里說,「從古代直至公元十六世紀這段時間裡,弓始終時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手提武器。在既有重裝弓箭兵又有輕裝弓箭兵的亞述軍隊中,弓也是主要武器。對古希臘、馬其頓、古猶太人和古羅馬軍隊來說,弓雖然也很重要,但只是輔助性的兵器。」當時希臘、馬其頓和波斯的弓箭主要傳自印度。而印度弓,竹子是常用的製作材料,有時也用藤條等材料。由此可以推想東西方在弓弩技術上的差距。

對於當時以步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弓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為中國歷代兵家所重。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得四十萬趙軍無法突圍,最終趙國主將趙括被射死,秦軍以弓弩取得了這場決定天下大勢之戰的勝利。後來西漢時的李陵,5000漢軍依靠車杖為工事,以強弩為遠射武器,竟然抵擋匈奴8萬之眾,射殺匈奴上萬騎兵。每名秦軍配備的箭鏃數量已無法考證,但從秦兵馬俑二號坑的出土情況來看,弓弩手背部置有上下兩個對稱的負矢陶環,每個陶環裝置銅鏃多達100支。當時魏國武士屬於重裝步兵,尚有「負矢五十」的說法,秦國弓弩兵配備的箭鏃數量應遠遠多於魏國武士的弓箭配備。在秦軍強大的弓弩兵面前,趙軍始終無法接近,事實上當時雙方發生白刃近戰相對較少。


秦軍的騎兵主要和車兵一起配置成車騎混成部隊。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弩。戰時可以在各種距離射殺敵人,補充步兵弓弩手的機動性不足。


秦軍的基本戰法是「弓弩兵在陣前射出大量且強大的箭雨,以阻止敵軍前進之勢。(在秦軍的軍事術語中,這叫射住陣腳)在敵方的步兵、騎兵和車兵受到猛烈打擊之後,騎兵、車兵和步兵發起衝鋒。與馬其頓軍不同,秦軍更多採用兩翼包抄的圍殲戰,如白起的長平之戰。而馬其頓軍則偏重於擊潰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探秘世界上最大的盔甲軍械庫
俄羅斯 T-5000高精度狙擊步槍
收藏家眼中的珍品,失敗的二戰德國FG42傘兵步槍
炮兵革命的大幕正在拉開,M777超輕型榴彈炮
唯一在實力懸殊不大的情況下擊敗陳慶之的人:堯雄

TAG:戰爭事典 |

您可能感興趣

當乾隆皇帝遭遇放大鏡
乾隆皇帝遭遇放大鏡
假如亞歷山大遭遇秦始皇,他們誰的軍隊更強大?
恆大八冠王將遭遇最大挑戰 大連萬達回歸誓言要重塑王朝輝煌!
當非洲大草原白道大哥遭遇挑戰
闖入南海的美航母遭遇大風大浪
亞洲十美大賽,楊穎奪榜成最大黑馬,楊冪遭遇滑鐵盧掉出前五
詹姆斯東部老大位置遭遇威脅 兩大巨頭欲聯手詹皇死敵挑戰勇士!
帕奎奧懸了!亞洲拳王遭遇澳洲泰森,對手身價或超鄒市明
慈禧的尷尬——咋本宮每逢整十大壽,大清國都要遭遇大災大難
北京遭遇沙塵大風車輪戰!帝都居民很受傷
從未遭遇敗績的戰神,亞歷山大
華為小米歐洲大獲全勝!蘋果三星遭遇「滑鐵盧」!
海賊王中曾挑戰過四皇的幾位七武海,莫利亞的遭遇最慘!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自述戎馬一生遭遇的四大敗仗
中國男籃今晚遭遇澳大利亞 史上第三次無緣亞洲杯四強?
《海賊王》第809集路飛遭遇大媽復仇大軍,山治首次見到四皇緊張
連雲港遭遇大霧天氣
大風起兮沙塵飛揚,蘭州遭遇大風沙塵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