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曾國藩談志氣

曾國藩談志氣

曾國藩談志氣



清朝以選才、育才著稱的曾國藩認為:「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志」和「趣」意有不同,卻有相通。東漢的班超志在建功封侯,於是投筆從戎;東晉的祖逖志在光復中原,於是聞雞起舞。


在「志」與「趣」兩者之間,「志」佔主導地位。若一個人的志向發生了改變,情趣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魯迅先生早年進入南京水師學堂,欲投身行伍,從軍報國;後來,他發現國人體質羸弱,便決心學醫,於是東渡日本;當他發現國人最需醫治的是麻木的精神時,便毅然棄醫從文,為國疾呼、為民吶喊,被譽為「民族魂」。


原文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士人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氣,就不會甘心為下流;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所獲就自滿;有恆心,就肯定沒有辦不到的事。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原文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於一發。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君子有遠大獨立的志向,而不會讓世人輕易地看出。有藐視帝王、退卻三軍的勇氣,卻從不輕易顯示。君子如果想要有所建樹,就必須從默默地不讓別人知道自己開始做起。古人在遭遇困難憂慮的時候,正是他的品德修養進步之時,其功表現在胸懷坦蕩,其效驗表現在身體健康。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其關鍵都在於遭受大的磨難挫折的時候,把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樂觀的心胸,有坦蕩的襟懷,即使身體受了外部傷害,也不至於傷到身體內部。


原文


凡仁心之發,必一鼓作氣,盡吾力之所能為,稍有轉念,則疑心生,私心亦生。余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臨死之際,寸心無可悔憾,斯為大幸。捨命報國,側身修行。古稱「金丹換骨」,余謂立志即丹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凡仁心發動,必須一鼓作氣,盡一切力量去做,稍有一些想法,便有疑心,而私心也隨之而來。我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臨死之時,沒有什麼可以後悔遺憾的事,就是萬幸了。要捨命報效國家,要戒慎恐懼,重視修養。古時說「服了金丹,就可換骨成仙」,我認為立下志向,就是金丹。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得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君子立志,應當有把人類和萬物作為自己同胞的胸襟度量,應當有修養品德、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只有這樣,才無愧於父母的生養之情,不愧為天地間的完人。他所憂慮的,就是自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以及自己不專修德行、不精通學業。於是,便會憂慮小民的頑固不化,憂慮外敵侵擾國家,憂慮壞人當道而優秀人才被排斥埋沒,憂慮自己未能給平民百姓以恩澤,這就是俗話說的悲天憫人,這是君子之憂。至於那一己的成敗,一家的溫飽,世俗之人理解的榮辱得失、貴賤毀譽等等,君子是顧不上為此憂慮的。


原文


凡沉痾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志帥氣,一曰以靜制動。人之疲憊不振,由於氣弱。而志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如貪早睡,則強起以興之;無聊賴,則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帥氣之說也。久病虛怯,則時有一畏死之見,憧擾於胸中,即夢魂亦不甚安恬,須將生前之名,身後之事,與一切妄念,掃除凈盡,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而寂定之餘,真陽自生,此以靜制動之法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凡是疾病纏身,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加以控制的,大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頑強的意志指揮氣,一種是以靜制動。一個人疲憊不堪、精神不振,都是由於氣弱。然而,意志堅強的人,氣也會隨意志而稍有改變。比如貪早睡,就可以憑毅力堅決早起;如百無聊賴之時,如果端坐而聚氣,氣必會振作,這就是以志帥氣。久病則氣虛膽怯,時時有怕死的想法困擾於心,就是睡夢之中,也難以安適,必須將生時的名譽,死後的一切事情,以及各種雜念,都全部除掉,這樣,心中自然生出一種恬淡的感覺來,從而在寂靜之後,真陽自生,這就是以靜制動的方法。


原文


誦養氣章,似有所會,願終身私淑孟子,雖造次顛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須臾不離,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萬一。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誦讀《孟子》中的養氣章,似乎已經有所領會,我願終身以孟子為師,即使不斷顛沛流離,受盡苦處,似乎總有孟夫子在我跟前,在時刻引導著我,也許到死的時候,可以有所仰信。


原文


喜譽惡毀之人,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實足以欺世盜名。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子。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喜歡被人稱讚,厭惡被人詆毀的人,就是具有庸俗小人患得患失的思想的人。如果這一關勘不破,那麼一切學問、才智,就都只是用來欺世盜名的。當今天下大亂,人人都懷有得過且過的心理,事不關己,則不予過問。我們應當立個標準,自己遵循,並且聯合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遵守,千萬不要讓心中不好的想法,破壞了心中的堤壩。


人才,以陶冶而成,志趣亦然。如何在生活中培養、陶冶高雅的志趣?


首先,志當存高遠。志,實質上是一個人的理想與信念,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若胸無大志,就會汲汲於富貴、戚戚於貧賤,得意則忘乎所以、失意則憂心忡忡,其理想與追求極易在挫折中偏斜、夭折。


其次,要慎欲。「玩樂欲」、「享樂欲」、「佔有慾」,人皆有之,這些都是私慾,是一種原始的、初級的情趣。私慾與公心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一個人要做高尚的人,實現自己的志向,就必須嚴格節制私慾,克己省身,潔身自愛,脫離低級趣味。


再次,要慎交。「人伴賢良品自高。」好的朋友可潛移默化地提升我們的志趣。相反,壞的朋友則可以腐蝕我們的志趣。


最後,要守節。「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一個人只有惜名重節,才能矢志不移、守身如玉;只有惜名重節,才不會夤緣求進,阿諛攀附,終日凄凄惶惶,活得像條可憐蟲。


註:大西洋同學原文「凡人心之發」,我按曾國藩語錄改為「凡仁心之發」。——黃韶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學 的精彩文章:

修心務當力求主靜——曾國藩

TAG:曾國藩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曾國藩箴言
他曾說曾國藩有帝王之氣,為何曾國藩並不接招?
曾國藩的智慧:淡泊以明志
曾國藩與李鴻章
曾國藩三夢劉墉
曾國藩也曾「憤青」過
曾國藩:寫給祁同偉的信
曾國藩名言,曾國藩家訓
執意修建豪宅,曾國荃沒少挨兄長曾國藩的罵
曾國荃為什麼不如曾國藩、李鴻章厲害?
太平天國的李秀成勸曾國藩當皇帝,曾國藩寫了一行字
勵志帝曾國藩:從憤青到一哥
精看胡雪岩,笨看曾國藩
曾國藩:從「愚夫」走向君子
曾國藩的大慾望
曾國藩為何對穆彰阿感恩戴德
做官須看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岩
曾國藩-治國軍事才能
李秀成勸曾國藩當皇帝,曾國藩寫了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