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蘭心大戲院150周年:上海文化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蘭心大戲院150周年:上海文化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在今天上海的茂民南路長樂路交道口,可以看到一棟具有典雅歐式風格的建築,叫蘭心大戲院。最早的蘭心大戲院是木結構的,1866年創建於諾門路圓明園路,1871年毀於火災,1874年重建。1930年遷建現址,其間幾度更名,1991年恢復蘭心大戲院原名。蘭心大戲院最初以上演話劇為主,進入20世紀後逐漸發展成為歌劇、交響樂、戲劇、芭蕾及中國民族音樂的演出場所,是上海具有典型意義的東西方文化融匯的一個空間。

蘭心大戲院150周年:上海文化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蘭心大戲院


六年前,日本幾位學者發起成立了蘭心大戲院研究會,去年四位學者合作的論文集中譯本《上海租界與蘭心大戲院》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利用了中、日、英、法、俄、德等多國語言的第一手資料,從歷史、文學、音樂、話劇、舞劇等各個藝術領域分析再現蘭心大戲院的歷史面貌。


去年8月26日,日本蘭心大戲院研究會的幾位代表與上海社科院近代上海史專家周武研究員商議,決定在上海舉辦一次學術會議。經過一年的籌備,「文化空間與文化融匯——上海都市文化歷史演進暨蘭心大戲院1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論」於2016年8月26日如期召開。這次會議由上海社科院近代上海史創新型學科團隊、日本蘭心大戲院研究會、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主辦。

蘭心大戲院150周年:上海文化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出席會議的日本學者合影留念。中為周武研究員。


會議開幕式由周武研究員主持,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於信匯教授、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文學部大橋毅彥教授致辭。


開幕式結束後是「多元視域中的上海都市文化」主題演講環節。華東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楊國強教授、大橋毅彥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歷史系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教授、周武研究員分別發言,或宏觀討論上海由口岸發展而來的文化空間,或「穿越交叉於蘭心時空的力與線」,或探討民國早期黨派之爭下的京滬新聞關係,或分析商務印書館張元濟主持的《四部叢刊》編纂與影印「工程」的文化與生意邏輯。


這次會議共有52位學者與會,其中海外學者16位,國內學者36位,歷史學者居多,但也有不少專攻文學、音樂、建築、空間文化等領域的學者,設計了「劇場空間、娛樂文化與東西藝術交匯」、「文化市場與文化空間的構建」、「城市空間、移民網路與商業文化」、「國際化都市語境中的中外文報刊與海派文化」等議題。

蘭心大戲院150周年:上海文化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會議現場


蘭心大戲院創建150周年是召開這次會議的一個重要契機,因此與之相關的娛樂文化自然而然成為與會學者深入討論的研究對象。華東師大姜進教授做了題為「資料與理論:20世紀上海娛樂文化諸問題」的報告,旅日學者邵迎建教授介紹了1946—1949年在上海演出的話劇,瀨戶宏教授考察了上海業餘實驗劇團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加部勇一郎則對「三毛」這一漫畫形象的歷史變遷及其社會功能做了詳細的分析,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東西文化交融匯聚之所,往昔域外文化機構在上海的活動也是學者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兩位日本學者(大阪音樂大學的井口淳子、關西外國語大學的柚木かおり)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上海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舞台活動;日本中央大學的榎本泰子則試圖從劇場的變遷看中日兩國的近代化。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員沈潔指出,「一個完整的文化市場的構建牽涉到方方面面,不僅是經濟環境,還在於市場與文化如何達成溝通和互動。」因此,從民國時期兒童雜誌到孫中山的各種著作,從《辭海》1936年版的編纂到普通社會的各種文化消費,都進入了學者的研究視野。同樣,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復圖書館、近代上海的電影院等文化機構也受到學者的關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移民,就沒有現代上海。移民網路與商業文化對城市空間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黎志剛教授以絲綢之路和海洋視野下的廣東香山商人為個案,探析移民經驗對商業網路和城市空間的關係。上海社科院歷史所馬軍研究員對上海的娛樂文化頗有研究,他說自己很想寫一本《上海熱舞》,從各種角度討論舞蹈在近代上海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他提交的論文題為《20世紀20年代下半期上海舞潮中的廣東因素》,從一個常人幾乎不曾料想的細節對「廣東人在上海」這個大題目做了富有啟發意義的討論。浙江大學歷史系徐立望副教授利用台灣「國史館」的檔案、浙江青田檔案館所藏的華僑檔案等材料,考察上海移民中介對民國時期浙南海外移民的影響。上海社科院羅婧副研究員曾在復旦大學史地所受過專業訓練,以上海開埠初期的《行名會》為基礎資料,通過數據統計、繪圖等工作,勾勒早期上海洋行更迭與人文景觀的形成,因其視覺呈現的直觀性,頗受與會學者的矚目。


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郭奇正專攻上海史研究已經二十年了,他從上海市民的居住條件出發,藉助相關檔案,尤其是建築戶型圖和日常生活影像,對「上海里弄」這種不同於傳統中國市鎮的城市空間及其對市民身體經驗的影響做了深入剖析。郭教授的觀察細緻入微,他從日常生活的身體經驗入手,「透過『接管到戶』以『自來』的形式將水與瓦斯引入居住者的個別私領域即是革命性的嶄新身體經驗:許多私密的身體照顧得以由公共空間(使用公共茅房、公共澡堂等)移回個別的私領域中進行;帶『衛生間』的里弄住宅因而成為商品化的住宅市場上高階的商品……」郭教授的論文《晚近上海擁擠的住居物質條件中的住居文化呈現及其演變》,因其新穎的視角和獨到的分析受到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


中外文報刊是海派文化一個耀眼的閃光點,也是海派文化的一個構成要素。在這次研討會上,《亞東時報》、法文《上海日報》、《永安月刊》、《大美晚報》等以前很少受關注的報刊都進入相關學者的視野。


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歷時兩天,於8月27日傍晚結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桑布拉:詩歌是智利的強項
1930年代吳湖帆的畫為什麼被「末腳請進門,頭腳踢出門」
滬藏一家親,海派文化獻演日喀則
「美洲的牛頓」富蘭克林在巴黎結交了哪些朋友
藝術史家高名潞:認識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過他者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海派小資文化:1980年的上海
靜心古琴零基礎三天入門班(2017年元旦,上海)
靜心古琴零基礎三天入門班(2017年1月1-3日,上海)
4000年前的上海就是海納百川之地
夜上海:1930年,上海南京路的夜景
175年前的今天,上海的城隍爺,民族英雄陳化成戰死殉國
臨時落腳上海的外國水兵,1937年-1941年之間拍攝
美國人拍攝的1993年上海:沒想到90年代的上海是這樣子
1945年的中國:熱鬧的上海外灘,寧靜的昆明街道
1945年,上海外灘的繁榮景象
2018年它將成中國第一高樓,比上海中心大廈高4米
歷史上的今天:1909年4月27日霍元甲轟動上海灘
1900年的中國上海是這樣的
彩色照片:1945年,上海
80年代大上海的13張罕見照
1968年,漢城風景比上海還好!
陳寶國,馮遠征主演,《老中醫》開機:1925年到1945年上海的歷史風雲變幻
對2017年下半年上海樓市趨勢的5點看法
2017上海秋冬時裝周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