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波羅的海傳奇︱一世而終的立陶宛王國

波羅的海傳奇︱一世而終的立陶宛王國

說起波羅的海,一般國人可能都不太熟悉。如果對初中地理課本還有印象的人可能會想起這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但除此之外,波羅的海的確沒什麼名氣。在這不怎麼出名的波羅的海的東南坐落著三個小國,從南往北依次是: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要說波羅的海沒什麼名氣,那波羅的海三國估計就更沒什麼名氣了。喜歡籃球的人大概知道立陶宛的籃球隊不錯;熟悉IT的人可能知道愛沙尼亞的IT產業不錯;對歐洲文化感興趣的人大概知道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曾經當過一年的歐洲文化首都。稍微往遠了說,許多人大概還記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一眾加盟共和國中率先宣布獨立,成為推到蘇聯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蘇聯解體後的三國在一眾獨聯體國家中也顯得特立獨行。隨著俄羅斯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三國更是毫無阻礙地就加入了歐盟。反觀想要步三國後塵加入歐盟的烏克蘭現在卻還在內戰的泥沼中掙扎。


波羅的海,這個世界盡頭被遺忘的角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怎樣的際遇?在近代以來,是如何被納入蘇聯的版圖的?在蘇聯大廈將傾之時,波羅的海三國又為什麼這麼急於脫離蘇聯?作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為何能輕易地就加入了歐盟?要想充分了解夾在俄羅斯和歐洲之間的波羅海三國的現實處境,我們要回到故事開始的時候——公元十三世紀的歐洲。

波羅的海傳奇︱一世而終的立陶宛王國


一戰後重新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國界線與現在一致


被基督教遺忘的角落


十三世紀的歐洲早已是基督教的天下。西邊羅馬教廷依舊處在它的黃金時代,雖然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國家已經疲態初現,但是天主教世界還是團結統一的,西歐離數百年後血腥的宗教戰爭還很遙遠。東邊的拜占庭帝國雖然在十三世紀初經歷了君士坦丁堡淪陷的噩夢,但是之前數個世紀的傳教努力已經使得東正教在東歐的斯拉夫人中廣為傳播。這時候整個歐洲唯一被基督教傳教士們遺忘了的角落就是歐洲東北角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波羅的海周邊區域自然資源豐富,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的祖先在古羅馬時期就開始和羅馬人從事貿易,用波羅的海產的優質琥珀換取羅馬人的金屬製品。公元一世紀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陀(Tacitus)在他著名的《日耳曼尼亞志》(The Germania)中對於波羅的海地區的記載也是歷史上對於該地區最早的文字記載。從五世紀開始,許多斯拉夫人及斯堪的納維亞人開始來此經商。波羅的海地區成為連接東斯拉夫人及君士坦丁堡的商路上重要的中轉站。雖然說波羅的海地區商業歷史悠久,但是本土的波羅的海原住民大部分都是農民,還處於原始的部落社會階段,以獨立部落甚至家庭為單位零星地散布在整個波羅的海地區。北部的愛沙尼亞人沒有任何嚴格意義上的社會組織,完全是一盤散沙的自由農民。中部的拉脫維亞人雖然組成了許多小的封建領地,但是與西歐此時的封建制度不同,並沒有一個類似國王的權力中樞統領這些小的封建領地。南部的立陶宛人是波羅的海原住民中唯一建立了國家的,他們在十三世紀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社會組織程度的不同也直接影響了此後三國原住民在應對十字軍時不同的結局。但是至少在十二世紀末期,組織能力低下這個缺陷還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影響,反正並沒有什麼強大的敵人覬覦這一地區。三國的原住民都信仰類似北歐原住民的原始多神教,在他們看來,高山、流水、森林和大海中生活著精靈,而除了精靈外世界還由眾神管理。當時一個典型的波羅的海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度過,可能農閑的時候去海邊撿一點衝上岸的琥珀,賣給經過村莊的斯拉夫或德意志商人,換取一些金屬器具,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


英諾森三世的雄心


然而,這一切在1198年全部改變了。英諾森三世(Innocent III)在這一年的一月份才剛剛被選為教皇,此時年僅三十七歲的他可以說是年少得志,是羅馬天主教歷史上最年輕的教皇之一。他選擇了英諾森作為自己的教名,很可能就是為了追隨十二世紀早期樹立了教會權威而打壓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教皇英諾森二世。而英諾森三世面對的是一個有些棘手的環境,首當其衝的就是薩拉丁在1187年率領穆斯林世界奪回了聖城耶路撒冷。而重新奪回耶路撒冷也成了英諾森三世的工作重心。為了發動一次新的十字軍東征,教會需要更多的收入及土地來支持騎士團的開銷。同時正處在十字軍東征高潮中的西歐無法容忍在歐洲東北角竟然還有這麼一大塊異教徒的土地,而英諾森三世對於東方信仰東正教的羅斯諸國也心存疑慮,擔心波羅的海人會因為斯拉夫人的滲透而皈依東正教。因此英諾森三世在被選為教皇的第一年就授權發動了對北方的聖戰,打破了波羅的海原住民們的和平生活。


年輕的教皇英諾森三世


在教皇的召喚下,公元1201年,德意志貴族,不萊梅的阿爾貝特·馮·布克斯赫夫登(Albert von Buxhoevden of Bremen)在里加創建了聖劍兄弟騎士團,開始對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異教徒們發動攻擊:鬼子正式進村了。波羅的海人社會組織程度低下的缺點此時終於顯示出了其致命的後果。由於西歐天主教社會不論是在武器技術還是社會組織形式上都比波羅的海原住民高出許多,征服彼時一盤散沙的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基本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礙。到1227年騎士團已經成功佔領了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當地的原住民小領主及農民被迫接受天主教信仰及德意志上層的統治。現在,波羅的海地區的異教徒只剩下立陶宛人了。

波羅的海傳奇︱一世而終的立陶宛王國



騎士團從里加出發逐漸佔領深紅色的丹麥佔領區之外的整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把戰火引向立陶宛,並於1236年在立陶宛北部的索勒爆發大戰


立陶宛人的衛國戰爭


面對來勢洶洶的天主教騎士團,立陶宛人不得不組織起來。1219年,立陶宛貴族們確立了國內的政治組織架構,在全國的二十一個公爵中選出了五位領袖,這其中就包括日後成為立陶宛國王的明達哥斯(Mindaugas)。但是當時這兩人都並不年長,史學界推測他們都是繼承了家族的爵位。由此可以看出明達哥斯出生於立陶宛當時最顯赫的幾個貴族家庭之中。由於立陶宛本國缺乏歷史記錄,明達哥斯是如何從五名領導貴族中脫穎而出,並最終成為立陶宛人民的領導者的這一過程已不可考。而立陶宛鄰國的史書對於明達哥斯崛起的過程有不同記載。有的說他是通過家族聯姻一步步爬上權力頂峰的,也有的說他心狠手辣地殺害和放逐了他的許多政敵。但不論過程怎樣,到了1236年時,聖劍兄弟騎士團的官方記錄已經把明達哥斯稱為全體立陶宛人的領導者。也正是在1236年,羅馬教廷新任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向騎士團下達了對立陶宛的聖戰詔書。聖劍騎士團終於開始向波羅的海地區僅剩的異教國家進發。

騎士團選定的第一個攻擊目標是處在條頓騎士團控制的普魯士及聖劍騎士團控制的拉脫維亞之間的薩莫吉希亞公國(Samogitia),攻下這裡就可以把兩個騎士團控制的領土連接起來並徹底控制波羅的海東岸的海岸線。聖劍騎士團三千餘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由拉脫維亞向薩莫吉希亞進發,打了立陶宛人個措手不及。直到1236年9月21日,騎士團的軍隊才在一個叫索勒(Saule)的地方的河邊遇到了薩莫吉希亞的抵抗力量。此時立陶宛的大部隊尚未抵達索勒,正是騎士團發動襲擊的大好時機。但是索勒由於河流流經的緣故,遍布沼澤,而騎士團中作為主力的德意志騎士們不願意讓自己穿著重甲的馬匹冒險在夜晚趟過沼澤進攻,騎士團只能放棄進攻的良機,選擇在河邊紮營。


第二天清晨,薩莫吉希亞大公維金塔斯(Vykintas)率領的四千餘名立陶宛軍隊主力終於抵達索勒並立即向騎士團的軍隊發起進攻。由於立陶宛軍隊多是步兵輕騎兵,在沼澤地中對抗騎士團的重騎兵有明顯的優勢。最終立陶宛軍隊在索勒會戰中獲得了輝煌的戰果,騎士團的三千餘名士兵中兩千七百餘人戰死,其中包括五十多名騎士及當時聖劍騎士團的首領。經此一役之後,聖劍騎士團被徹底摧毀,其殘部被條頓騎士團吸收並成為條頓騎士團下屬的利沃尼亞騎士團,退回到先前佔領的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再也無力發動對立陶宛的戰爭。而索勒會戰發生的9月22日也在2000年被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定為波羅的海團結日。

波羅的海傳奇︱一世而終的立陶宛王國


騎士團從神聖羅馬帝國及佔領區招募大批軍隊到里加後南下進攻立陶宛。索勒會戰就發生在騎士團南下的道路上(紅色交叉處)


權力的遊戲


徹底擊敗聖劍騎士團之後,立陶宛人面臨的外患暫時減輕了不少,而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當外患減輕的時候,內鬥往往就要上演了。此時的立陶宛大公國內部有兩股互相敵對的勢力:一支以明達哥斯為首,另一支則是明達哥斯的侄子格德維達斯(Gedvydas)、陶特維拉斯(Tautvilas)和戰爭的功臣維金塔斯三人組成的反明達哥斯聯盟。大戰之後君主與功臣之間爭權奪利,真是熟悉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1249年明達哥斯故意派三人率軍攻打當時實力強大的基輔羅斯公國的斯摩棱斯克,結果三人自然失敗了,而明達哥斯就以此為借口剝奪了三人的封地。內戰隨即爆發,1250年三人聯合曾經是敵人的利沃尼亞騎士團和里加大主教進攻明達哥斯。陶特維拉斯為了拉攏里加大主教甚至親自到里加受洗成為基督徒。反明達哥斯的聯軍的確在1250年前半段取得了不錯的進展,贏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但是明達哥斯敏銳地注意到了利沃尼亞騎士團對於曾經擊敗過他們的維金塔斯的厭惡,並且以皈依天主教和加冕為立陶宛國王為條件取得了當時的教皇英諾森四世對他的支持,自然也就把利沃尼亞騎士團變成了自己的盟友。皈依了天主教的明達哥斯在騎士團的幫助下最終在1253年取得了內戰的勝利,並在同年的7月六6加冕為立陶宛國王,而每年的7月6日也在1991年立陶宛獨立之後成為立陶宛的國家紀念日。

波羅的海傳奇︱一世而終的立陶宛王國



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博物館前的明達哥斯雕像


後世的史學家相信明達哥斯受洗僅僅是為了在內戰中得到羅馬教廷的支持,他並不是真心皈依天主教的。事實上,在他皈依之後,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異教神殿依舊比天主教堂宏偉而立陶宛人也並沒有被強制改宗。而立陶宛人對基督教的敵意並沒有改變,明達哥斯統治後期的立陶宛反抗軍領袖特萊尼奧塔(Treniota)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他長期在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作戰反抗利沃尼亞騎士團,期望把所有波羅的海人從基督教的壓迫中解救出來,這與明達哥斯聯合利沃尼亞騎士團的政策相左,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梁子。之後明達哥斯的妻子不幸去世,而明達哥斯居然直接把他妻子的妹妹娶回了家。然而,他妻子的妹妹的丈夫是當時的普斯科夫大公道曼塔斯(Daumantas)。就這樣被搶了老婆,面子上怎麼掛得住?於是在1263年的秋天,特萊尼奧塔就和道曼塔斯一起暗殺了明達哥斯和他的兩個兒子。此後立陶宛王國公開拋棄了基督教的信仰,由於在西歐的封建體系中王國必須是教皇承認的天主教國家,立陶宛也因此喪失了王國的稱號,重新成為異教的大公國。不光如此,曾經風光一時的立陶宛王國此時陷入沒有繼承人的混亂之中,立陶宛的人民也在靜靜地等待著他們的下一位偉大的君主。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你又有借口了,工作時間太長會影響智商?
尼克·坎貝爾:中國科研的變革令人難以置信
正巧相逢的陌生人——翁達傑的小說該怎麼讀
桑布拉:詩歌是智利的強項
蘭心大戲院150周年:上海文化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的愛國者導彈在俄羅斯的恐懼中被送往波羅的海
馬可波羅的中國情緣
波羅的海三國:小雖小,卻是文藝又美妙
波羅的海的回憶:走馬柏林和赫爾辛基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惡鬥百年史,北約拿歷史問題攻擊俄羅斯
臨海小國,視俄羅斯為死敵,被譽為波羅的海之虎
波羅的海四國游:紅頂綠頂
中國海軍一路「殺向」波羅的海,歐洲驚訝:軍艦比我的還先進
波羅的海涌動「中國春潮」
馬可波羅花世界奇妙之旅
波羅的海的「巴黎」和「布拉格」
波羅的海跳動的心臟
波羅的海的女兒,就是赫爾辛基的象徵
馬可波羅遊記 蒙古世界與東方財富的誘惑
麥克山下經典之作——《馬可·波羅與鄭和的史詩之旅》
「馬可波羅」首秀引熱捧 「帝國鐵劉海」不見了
二戰風雲,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內幕
瓮中之鱉:淺談俄羅斯黑海、裏海、波羅的海艦隊的困局
中國海軍遠航波羅的海,向遠洋海軍邁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