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徐 梵 澄先生

一位「 被低估的學術大師 」


今年早些時候,世界讀書日(4月23日)當天,我的「徐老親朋」微信群里興奮地互傳一條新聞:央視綜合頻道剛播出的「2015年度中國好書頒獎典禮」上,徐梵澄先生的《孔學古微》(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榮獲人文社科類大獎。「頒獎辭」說:徐梵澄先生貫通中印西三大文明,在中西哲學、宗教、文藝、詩歌每一領域都深具卓識,是一位「被低估的學術大師」。本書是作者僑居印度時,向印度及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傳統精華的第一本著作,在中西比較和中印比較的視域里觀照孔子思想,全面而精妙地展示了孔子的生平經歷、著作思想和教育成就,是一部意蘊沉博又通達曉暢的國學佳作。


群中好友是因梵澄先生而結緣。自2000年3月先生以91歲高齡謝世後,每年春天我們都會前往八寶山革命公墓向一生系與哲學、無子女的先生憑弔致敬,其中有他的親屬、鄰居、研究者,也有他年輕時留學德國的摯友馮至、朱偰先生的女兒。小小樸素的墓碑上鐫刻著「哲人其萎,仰之彌高」八個字,已為時空證明非溢美。他是名副其實的「哲人」,又是一位情感豐富深沉的文學家、美術家、翻譯家,而他認為真正屬於自己創作的,是他十分寶愛的四卷七百餘篇《蓬屋詩存》(始於留學德國途中的1929年,止於1998年),是他在國內外生活經歷、思想情感變化最生動的寫照,魯迅早就評價他「詩甚佳」。


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亦「甚佳」。如他20多歲就以犀利的小品文立足文壇,有的竟被人誤以為魯迅之作。他還意外地被史家推為「中國新興版畫第一人」,原來在他留學德國時,魯迅曾委託他代購現代西方各國優秀小說和版畫,為此,他在專治哲學外,又選修藝術史,還特意學習版畫技術,他刻畫的魯迅像被魯迅選用,在魯迅藏物中有他的多幅作品。他又是魯迅舉薦的最早較完整譯介西方現代大哲尼采作品者,因譯風接近尼采,譯著至今還被再版。在魯迅的日記、收藏的詩書畫和信函中,留下了譜名徐詩荃——即梵澄——一個不諳人情世故的湖南學子的足跡、思想、才華;他晚年傾情回憶的兩篇佳作《星花舊影》,也翔實地展示了縈繞胸懷的恩師教誨。

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青年徐梵澄與其友在德國(前排左起:朱自清、朱偰;後排左起:馮至、陳康、徐梵澄、滕固、蔣復璁)


前往天竺,深修梵文,研讀並翻譯《奧義書》


歷經八年抗日戰爭和內戰困苦的中年梵澄,為了研究他所關注的佛學,積極爭取前往天竺,任泰戈爾國際大學教授。國民政府潰敗後,他自放域外,在南印度阿羅頻多修道院索居近30年,因為那裡有百種古印度吠檀多精神哲學典籍《奧義書》。為此他深修梵文,埋頭研讀並翻譯這部內容龐雜、文字古奧、對佛教和近現代歐洲哲學思想都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寶典。

為了出版已譯成的最為重要的50種,他又執著地在1978年回到祖國,這部有86.6萬字的世界文化珍寶終於在1984年與中國讀者見面,深為讀書界看重。誠如我國為數不多的梵文學者金克木先生在《讀徐譯〈五十奧義書〉》一文中說:


「用漢語古文體從印度古雅語梵文譯出《奧義書》,又不用佛經舊體,每篇還加《引言》和注,真是不容易。沒有幾十年的功力,沒有對中國、德國、印度的古典語言和哲學切實的鑽研體會,那是辦不到的。」


這本厚重的譯著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譯著優秀獎,被評為我國學術研究中的瑰寶。繼後,他又出版了在印度與「聖雄」甘地齊名的「聖哲」室利·阿羅頻多的超心思哲學譯著多種,如《神聖人生論》(上、下)、《瑜伽論(4)》、《周天集》、《薄伽梵歌論》等,還譯出印度民族精神大法——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及經鉤稽譯成的《安慧〈三十唯識〉疏釋》,索求諸教派的源流、異同及對世界文化的影響。為了讓印度乃至世界了解中國,他用英文述、譯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精華《肇論》、《小學菁華》、《孔學古微》、《周子通書》、《唯識菁華》等。梵澄先生在印度的成就,本小文不可勝道。

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中年徐梵澄先生在印度


「 他是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


本世紀初,時任新加坡阿羅頻多協會副主席的帕帖爾先生來北京尋訪曾同在阿羅頻多修道院進修的老友梵澄,得知已寂,不勝惋惜,遂將他早先發表的《精神漫步》送我。文中回憶說:


「在那裡,我遇到許多有學問的人,其中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華人學者——徐梵澄。」

「他在學問、道行上都非常之高,我甚至認為,他是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他不拘小節,我只記得,他伏案做學問,眼鏡破了還戴著,雨傘損壞不堪,還是撐著出門。但在他的辦事處,我們看到滿柜子的翻譯稿。」


他還曾在1953年主辦中國歷史文物藝術圖片展覽會及個人的畫展,不少人驚讚他為「現代玄奘」!


歸國後,他再登學術高峰,出版《老子臆解》、《異學雜著》、《陸王學述》等,這些盡收於《徐梵澄文集》16卷(2006年上海三聯書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正如有的評者說:「兼及中西印三大文明學術的中國學人屈指可數,有的不過浮泛涉獵、蜻蜓點水。梵澄在每一領域都涉獵頗深,且都有獨到的真知灼見。」顯然,要與梵澄學著對話不易,故老人亦遺憾少見批評者。


其實,若消除現代社會的浮躁氣,讀他那些簡潔淺近而又質樸的文字,真是一種享受。所以他也擁有不少熱心讀者,或來信或徑自登門求教,訴說讀後增多了探索的路子。外國學者看了他以英文介紹中國文化的書,衷心感謝譯者用典雅的英文通透傳譯了中華精湛的思想。1960年曾在印度出版的《孔學古微》就是這樣一本英文佳作,李文彬先生把它譯為中文呈獻書壇,乃國人之幸。

我們時代少見的一位聖人



徐梵澄設計的英文版《孔學古微》封面封底


《孔學古微》,解釋「道」的內涵


《孔學古微》的書名和作者《序》都表明譯介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命運的孔子學說,旨在從最原始的、自然的、人文方面來解釋「道」的內涵。孔學系通過禮樂教化來改造人性的弱點,把所有的人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人格層次。正是這種精神文化對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中國文化才得以不斷發展和繁榮。把它與西域、中亞和東南亞的民族歷史進行比較時,尤其顯而易見,孔學乃世界最古老的精神哲學之一。


他強調國人應「繼續一貫發揚我們的孔、孟之學,以近人新眼光有所揀擇而作為精神追求。」所以他在介紹儒家時,未取他也尊重的作為政治家、教育家和經注家的朱熹,因其弟子太多,「挾勝心以附己見」的曲解也多,造成格物、致知、天理、人慾等「理窟」,而是以精神哲學的質素眼光,引導讀者重溫專務虛靜、完養精神的陸象山之學,及遙承並發揮其學的明代王陽明的哲學思想——「知行合一」、「知行並進」的「致良知」學說。1993年出版的《陸王學述》即是他積數十年研究思索的成果。


他曾在《陸王學述》中特列一章陳述何為精神哲學,強調精神哲學與「神學」大相異趣,它與宗教有天壤之別,與近代西方「靈學」、「唯靈論」更是本質不同。就質素而言,它是指對人的生命力(包括生理體、思維心、情感心)的研究,這也是它和思辨哲學的區別。梵澄認為中國的宋儒理學為身、心、性、命之學,其主旨或最後目的為「變化氣質」,與精神哲學著重身、心修為的「轉化」庶幾相同,可列入「精神哲學」這一類。他的這一思想因此又被人認為他晚年精神指歸儒家了。其實,他的精神並未束之於某家某派中。


治學上追求「 永遠的超上 」


梵澄屢言他研究精神哲學,絕不是要求人去獨尊某教某派,自己也不以某教派自居。他強調社會教育的正面引導,並身體力行。在治學上他追求「永遠的超上」——不斷超越自己;除了努力完成既定的工作,還無償幫助別人審稿。生活上他極為簡樸,八十高齡後依然堅持凌晨5點半起床,練一套自己改編的古代八段錦;早茶後讀梵文書,以備不忘;早點後寫作2~3小時,午飯前看報,午休1小時;其後寫字作畫、公園散步,看閑書報刊,直至8、9點晚餐,10點半安睡。他不肯接待來採訪他宣傳他的媒體人物,但樂意照料放學後的鄰家女孩,教她下棋學外語。凡有贈送的報紙雜誌,他堅持付錢;他不願濫用公家的一紙一物,情願多次資助各方弱者。


梵澄的「仁」也不是無原則的,他總是直言不諱提出自己的觀點,在一次赴泰國的世界佛教大會上,他極其鮮明地提出「佛教徒不當參與政治。教會活動和世俗活動當分」,並以中外歷史事實說明宗教化的國家易亡,而「佛徒一受權力之誘惑,亦易致墮落。」


這就是我所敬仰的哲人——梵澄先生!


轉自8.1《北京青年報》「私人別史」版,已獲授權


作者簡介


姚錫佩,1961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研究館員,現退休。主要著作有《魯迅與柳亞子》、《周氏兄弟的堂·吉訶德觀:源流及變異》、《魯迅與瞿秋白的「超人」意識之異同》、《雜文大家聶紺弩的坎坷路》等。


長 按 圖 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活字文化 的精彩文章:

猶記九龍城天光道的儒者
招聘 設計 GO!
古巴華人的死生悲喜
「四五」一代的——知識社會學思考札記

TAG:活字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這一天,讓我們感謝人生中的每一位老師
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的時代
我們這一時代,是極需要歷史知識的時代
這一年那些讓我們溫暖的女明星名人 有一個是普通人卻大家都感謝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有史以來最讓人精疲力盡的時代嗎?
知道喜歡的人有女朋友時,我們最後在一起了
陳冬:趕上這個時代 是我們這一代的幸運
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惑
有時候,我們愛的或許只是一種感覺
也許從第一眼看見你開始,就註定了我們會是一家人!
我們或許都不喜歡雨天,但是我們喜歡那個,在街角處遇見的那個人
為何時光要讓我們遇見愛上了卻不能在一起的人
生命中,我們都會遇上這樣一個人
相當於我們人類50多歲了,有這樣的感情真讓人羨慕
更多時候,我們是因為自身的缺陷,才去喜歡一個人
年輕時的我們,曾暗戀過那個特別的人
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
這些照片再次告訴我們小鳥是人類的好朋友,每個人都有義務去保護它們,一組超有愛照片讓大家都感動哭了
嘿嘿,我們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