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的不爭,一直被世人誤解!

道家的不爭,一直被世人誤解!

作者:白奚單位:首都師範大學

道家的不爭,一直被世人誤解!


1


總體上看,儒家倡導進取型的人生,道家則比較超然通達,故而給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實並不盡然。老子和莊子都具有很強的文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只是他們較多地以批評者的面目出現而有別於孔、孟而已。孔、孟在積極進取追求事功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懷有超然通達的心態,孔子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對「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的人給以很高的評價並心嚮往之,甚至當自己的理想屢屢得不到實現的時候,還萌發過漂洋過海、遠離人世的念頭。孟子也主張:「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孔、孟這種矛盾心態和靈活態度是他們在天下無道、人生常窮而不得志的社會現實中不得不採取的一種自我調節和心理準備,在這一點上,他們與老、庄是一樣的。在後來經過歷史選擇而逐漸穩定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得到了強化和突出,而孔、孟原有的那種超然與靈活的心態逐漸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乃至被遺忘;相反,道家式的入世情懷則被淡忘,其超然通達的方面卻被突出,以至於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觀者的面目出現,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來應付逆境和在人生進取中起調節緩衝的作用。要之,本來面目的孔、孟、老、庄與經過歷史塑造的孔、孟、老、庄,都是應該區別對待的。


2


人們常常認為道家注重天道,輕視人事,實際的情況恐非如此。道家雖然善於思考天道,道家著作雖然以談論天道和哲理為一大特色,但終歸還要落實到政治、社會和人生中來。《老子》五千言中,主要的篇幅還是談社會、政治與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談社會政治與人生,有的是從天道和哲理中引出社會政治與人生,或從社會政治與人生中提升出天道和哲理;即使是只談天道和哲理的語句,其宗旨也是要為社會、政治和人生求得天道觀方面的依據和哲理方面的指導。正是由於道家對社會、政治和人生問題的關注,並提出了與儒家迥異的看法和解決方式,因而才能在這一廣大的領域同儒家學說形成互動和互補。

3


人們往往將老子看成是隱士的代表,將道家與隱士簡單地划上等號,並認為隱士是逃避現實的一批人,這種看法也是不準確的。隱士是指拒不與當政者合作的士人,而老子長期擔任周之「守藏史」,當了一輩子的官,是在晚年才「見周之衰,乃遂去」的,因此將老子歸為隱士是不妥的。至於說隱士逃避現實,這種常見的說法也是不準確的。隱士的隱居是為了「求志」,他們並沒有忘卻天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社會,把天下放在心上。莊子就是這種隱士的典型,莊子自己就說過:「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根深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這說明,隱士的「隱」不過是「待時」,他們並非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現實的看法和對待現實的態度與眾不同而已。抨擊時政、反思傳統和批判世俗,是隱士關心社會的獨特方式,隱居不仕是他們成為社會批判意識的主要承擔者之必要條件。


儒家的憂患意識經常為人們所稱道,提起古人的憂患意識人們往往歸之於儒家,似乎只有儒家才具有憂患意識,其實道家也具有憂患意識。儒道兩家的憂患意識各有其關注的方面,兩者的價值不可互相替代。儒家式的憂患意識關注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而道家式的憂患意識則是對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的終極關懷。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處,在於他們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就敏銳地看到了文明發展的負面作用,並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對策,那就是用自然主義來矯正和補救人類行為的偏差和失誤。老、庄這種基於自然主義價值觀的憂患意識是站在全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高度上來思考問題,因而便具有了不同於儒家的眼光,他們所提出和思考的問題對於現代人類來說,往往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示價值,這也是道家學說受到當今世界各國的學術思想界普遍重視的原因。


4


對於道家的不爭,歷來也存在著很深的誤解。最常見的是把道家的不爭說成是「以不爭為爭」,如此一來,不爭就成了迂迴的爭,成了一種與人相爭的特殊方式。這種看法由來已久,朱熹就曾說過:「老子心最毒,不與人爭者,乃所以深爭之也。」事實上,老子和莊子從來都沒有把不爭當作取勝的手段,在他們那裡,不爭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張「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應該像水那樣「善利萬物而不爭」,而沒有把不爭作為獲勝、獲利的策略。道家為什麼主張「為而不爭」呢?因為消減物慾、順任自然、不勉強從事、不與人爭,可以緩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使人際關係變得寬鬆和諧。至於「以不爭為爭」,則是後人對道家之不爭的發揮和實際應用。同這種後起之義相比,老莊的不爭屬於「道」或價值理性的層面,後者則屬於「術」或工具理性的層面,把後來才有的解釋和發揮應用加於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與「不爭」相類似的是老子的「柔弱勝剛強」,常見的誤讀是將之等同於「以柔克剛」。「柔弱勝剛強」的「勝」字在這裡是「優於」、「勝過」的意思,而不是「戰勝」、「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質和價值,因為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從柔弱到剛強的過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標誌著新生、生命力和發展的前途,而剛強則是衰退、走下坡路、敗亡的徵兆,所以說「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是由於觀察到柔弱的優勢,老子才概括出「柔弱勝剛強」的名言,希望人們「守柔」即保持柔弱,推遲乃至避免走向剛強,使自己儘可能長久地立於不敗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價值同「不爭」一樣,亦具有緩解個人生存壓力和有利於人們和諧相處的意義和社會功用。至於「以柔克剛」,則是後人對「柔弱勝剛強」的發揮和應用,作為一種克敵制勝的策略和方法。不過這樣一來,就由「道」或價值理性的層面下降到了「術」或工具理性的層面。雖然說「以柔克剛」往往屢試不爽,成為人們經常運用的策略和方法,但這顯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證明道家思想具有極高的智慧和廣大的發揮空間。


結緣廣告


鼻炎枕,治療鼻炎效果好。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進入龍泉道人個人微店了解詳情。


編輯‖龍泉道人‖公眾號:雲南道教網 | yntaoism

歡迎為雲南道教網賜稿,道濟天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中的「天年」
前世的陰德與今生的富貴
殺生與放生對自身磁場影響
解讀莊子的長壽之道
返樸歸真—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

TAG:人間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何佛不直接示現在世人面前,讓大家都知道因果輪迴,不就沒那麼多人做壞事了嗎?
十大被世人誤解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幾個?
歷史上十大被世人誤解的人物,陳世美上榜,第一名你肯定猜不到
狗狗一直懶在墓園不走,世人知道真相後,感動的落淚
被世人誤會了! 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沒那麼懦弱無能
千萬不要邪淫破壞他人家庭!把故事說出來,警醒世人,千萬不要邪淫,千萬不要去攪和破壞別人的家庭。僧伽吒經代我在夢中消重罪!
康熙皇帝犯了一個不能讓世人原諒的錯誤,若不是他流放了此人,中國的武器會領先世界。
他是四人幫之一,為不連累子女做了一件事,差點騙過了世人
有人罵他亂世奸雄,也有人誇他治世能臣,他卻說世人皆看錯我
皇帝都被此人廢了,世人不罵他反而稱讚他,皇家還供奉他
兩句話看世人:因為愛他,所以我不阻止
慈禧死前留下三條遺囑,十分無恥,讓世人聽了唾罵不已!
世人見僧有臨終病苦者,便議其不得道,此訛也!
世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這每個人都過不去的坎
世人都知道美懼怕我東風,但也不至於做這樣可笑的事
江青吃飯時有一規矩,讓世人誤解了幾十年,最後還被封了號
不惹事也不怕事,世人皆醉我獨醒,自留清白在人間!
世人避之不及,我卻找了異形做女友
世人都膜拜喬幫主的成功,卻鮮有人了解他這「丟失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