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用過的教科書,民國時代賣了6000萬冊,現在又屢屢被搶斷貨
◆ ◆ ◆
文 | 十點君
一位西方教育家說,
你從父母那裡學到愛、
學到笑、學到怎樣走路,
可是打開課本,你發現你有了翅膀。
著名出版人、讀庫主編老六(張立憲)
講述影響力最大的一套民國老課本修復記
今天十點君給大家推薦一套課本——《共和國教科書》,這不但是民國影響最大的一套課本,可能也是世界教科書史上版次最多的,它的總發行量據說多達六千多萬套!
老六說:「當年我們把這套書再版之後,送給了楊絳先生,楊絳先生小時候是在北京讀的小學,她用的就是這套書,她拿到之後,翻開第一頁,不用看書上的文字,她自己就能一句一句念下來。你可以見到,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深,過了幾十年,一旦被觸發,馬上就能倒背如流,真的是讓我們非常感動。」
大師編小書,一鳴驚人
為什麼《共和國教科書》,能在彼時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力?因為這套書大有來頭。
商務印書館出版,時任教育部部長蔡元培親自審定。教科書的編撰可以說是大師編小書。不過是小學生使用而已,編者卻皆為大方之家,比如庄俞,沈頤,高鳳謙等,都是中國教育史上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人物,其中,還有被稱為中國出版界第一人的張元濟。
▲蔡元培
梁啟超先生有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一國之氣象,首在教育,而教育首在兒童啟蒙,彼時的文化人對此都有共識,所以大家願意俯下身來為小學生編課本,心意拳拳,自然氣象不凡。
1912年,《共和國教科書》一經問世,便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大、版次最多的一套小學課本。
打動老六,因為這是一套
真正老少咸宜的上好教材
老六做書,八個字:用笨功夫,做踏實事。他還有「三有三不」原則:有趣、有料、有種,不惜成本、不計篇幅、不留遺憾。這是《讀庫》之所以能創造中國出版界品牌奇蹟的主要原因。
2010年,《讀庫》出了一期關於民國老課本的專題。在編輯專題的過程中,老六第一次看到了當年的民國課本。
「竹几上有針 有線 有尺 有剪刀 我母親坐幾前 取針穿線 為我縫衣」
老六說,這一課當時看完後非常震撼,簡單的文字,一年級的小學生就能讀下來,但文字中流露出來的美感和力度,遠勝萬語千言。
專題作者之一、常年研究老課本的鄧康延先生說:民國年間,兵荒馬亂,但教育未廢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
隨手摘幾篇課文:
天出晚 月光明 窗前遠望 月在東方
玻璃缸中 金魚兩尾 小貓來 欲捕魚 我入室 貓逃去
青菱小 紅菱老 不問紅與青 只覺菱兒好 好哥哥 去采菱 菱塘淺 坐小盆 哥哥采盈盆 弟弟妹妹共歡欣
這就是大學者蹲下來看著孩子編出來的小課本。文字凝練,調皮童趣,充滿節奏感和想像力。放在今天來看,不僅不過時,反而透著一股子純真、貴氣和莊嚴,用作家野夫的話說,「是吾族三千年未毀的一脈香火」。
老六覺得,看了這些民國老課本,你就能知道為什麼在那個年代,教育沒有現在普及,很多人可能只上過幾年小學,但是你感覺他所受的這種人倫、三觀的教育,他一輩子夠用了。「我想這個真的跟當年的這種小學教育,這種民國老課本有關。」
這一體會,和中國社科院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家、資深翻譯家資中筠先生,為《共和國教科書》撰寫的長篇讀後感如出一轍:
可以想見,讀完這套書,一個高小畢業生已獲得基本文化知識、文字修養、做人的道理,並且具備現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在此基礎上,若繼續深造,研習一種專業,無需回頭再補基礎文化課;若無力升學,進入社會,也具備了基本謀生手段,和自學能力。
我見過不少前輩,或是老革命,參加革命前只讀過小學;或是後來成為文化界名人的,如大出版家范用、沈昌文等,正規教育也不過小學或初中。但是學識淵博,視野開闊。即使歷經思想禁錮、扭曲的年代,在環境許可時,還是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這固然與他們各自的天分和後來勤奮自學有關,但也拜那時的教育所賜。
面對這樣一套老少咸宜的上好教材,老六如獲至寶。於是和他的讀庫團隊,按照原貌、全貌,對這套《共和國教科書》進行了全新修復(不是半新),並重新出版。
當時的課本,一共七個學年,四年初小+三年高小。老六選了其中的兩門課,新國文和新修身,類似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把這七個學年中的兩門課所有的教材全部給它修復出來。共計十一冊。
除了老課本之外,還有教授法,即教學參考書。修復後的六冊教授法,大概有將近二百萬字,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審定的。
老六舉例說:「比如,《新國文》的第一課非常簡單,只有一個字:人。但是這個一撇一捺,當年的教授法,解釋了四頁,有將近兩千字,它會告訴我們這個人字背後蘊含的各種道理,甚至還會啟發學生去思考:世間萬物,人之外尚有何生物?鳥獸之智識能力與人是否相同?人何以勝於鳥獸,等等。」
老課本自修復出版後,賣了好幾萬套。這次是二次斷貨很久後重印出的一批。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可購買《共和國教科書》套裝
▼
艱辛修復記,一言難盡
從破舊不堪的老課本,到整舊如新的修復版,需要的只是時間和耐心。
老課本版本很多,版次也很多,從舊書攤上搜集幾本還算比較容易的。但是,湊齊一整套老課本,是非常難的。
課本不像其他珍本書籍,留存的不多,而且又歷經一百多年的磨礪,蟲蛀、塗鴉、殘破……修復難度可想而知。
大家看到的再版的書很新,其實老六他們用做母本的老課本是這個樣子,基本上一拿起來,地上落一層紙渣。
下面這種圖是讓老六印象很深的一頁:為了修復它,老六找到了三本,雖然每一本都有破損,但是加在一起,就拼湊修復出來了。
像這樣的內頁,修復一個頁面的時間大概是六個小時。
原來的教科書,是普通樣式的,老六希望把它做成線裝本。他去了山東的一家印廠,坐了八個小時的公交車,到那裡,在印廠的機床上,調出了一種米黃色的、古色古香的紙色。這種紙色的書會越放越好看。
全書純手工來裝訂,「讓大家能夠感受到我們中文圖書的這種出版形態」。
十幾人的團隊,歷時十幾個月,終於完成了從左邊到右邊的工作。
初小的內容相對淺顯,各課只有寥寥幾字,沒有標題。插圖非常精美。
高小部分則難度相對較大,幾乎需要你具備初中的學識才能消化它。
教科書和教授法分別以定製大小的紙盒包裝。
十點君是個地道的80後,說實在話,對那些烽火繚繞的年代,不是很有感情。然而對於地道的中國文字,卻每每淪陷其中。這套教科書,十點君愚鈍,暫且冒昧作如下三點總結:
1.教材內容極其豐富:講倫理,說審美,倡導良好生活習慣,既注重私德教育,也倡導公德的培養;
2.教材編撰理念十分先進:無虛偽說教、無空洞口號,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恆之義,多在平白明凈的故事之中。
3.文字深度與美感遠勝今天。往往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動人的景象。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 童心洋溢,清氣升騰。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產生敏感。水果、碗筷、座椅皆有生趣,花木、鳥獸、山河各具性情。而今這樣的年代,已經很難找到這般直抵人心溫潤無聲的教化文字。若是小時候能夠讀上這樣幾本老課本,不知是多大的造化。
與此同時,也感謝這些孜孜探索的出版人啊,因為他們,百年前流傳的瑰寶得以重見天日。現在的我們如果能得這樣真傳的十之一成,也會得到許多寂靜的安慰吧。
長按識別二維碼
陪孩子一起學習《共和國教科書》
▼
↓↓↓戳閱讀原文,送孩子最好的精神食糧


TAG:十點讀書 |
※從擺地攤到10年捐出800萬,20歲被寫進教科書的她,溫暖了400萬寒門子弟
※擺地攤10年捐出800萬,20歲被寫進教科書的她,溫暖了400萬寒門子弟
※擺地攤10年捐出800萬,20歲被寫進教科書的她,溫暖了400萬寒門子弟……
※這3300年前第一大鼎上過教科書,名字卻換了?
※日本教科書,中國歷史不到70年,日本超過2000年,誰給的自信!越活越回去了~
※蒙古國歷史教科書是這樣寫的,統治中國100年,被女真奴役300年
※14歲收入百萬,20歲被寫進各大教科書,可這些都還只是她傳奇的冰山一角
※驍龍626賣3299元!模塊化教科書又出新款
※39歲的海清瘦了20斤!竟從土掉渣逆襲成時尚圈教科書…
※161025 360度無死角 吳亦凡告訴你什麼是教科書般的神顏
※39歲的海清瘦了20斤!竟從土掉渣逆襲成時尚圈教科書……
※70後80後還記得這些當年的教科書插圖嗎?
※石原里美的新劇就是本行走的教科書,讓155都能穿出175的即視感
※他拍過的人,後來全成了演技教科書。這個按了30年快門的工人,紀錄下馮遠征胡歌最精彩的瞬間,連黃磊都稱他傳奇【開始*故事746】
※薛之謙、TFBOYS:他們教科書式的家,讓5000萬人都不淡定了
※行走的育兒教科書,我們都被這個16歲的千璽圈粉了
※日本教科書說日本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只有不到70年!遭日本國網友紛紛吐槽
※為什麼「土掉渣」的閆妮46歲會變成時尚教科書?不只瘦了30斤,還有……
※中國家長160天花60萬,帶4歲孩子去遍北極南極,只是為了告訴孩子「 真理不在教科書上,它在你走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