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武安儺戲

武安儺戲

武安儺戲



儺戲也稱為儺舞,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儺是形聲字,從人,從難。 「人」與「難」結合起來為「儺」,表示「用法術使危害人類的妖魔鬼怪不能動彈的人」。本義為咒魔術士、驅鬼術士。儺戲由戴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儺神,多用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動作表現請神驅邪、祈福及簡單的戰鬥故事,一般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據傳,武安儺戲最早出現在夏商時期,最初以面具戲為主,逐步發展為儺戲、賽戲、隊戲等十餘種形式,且分布較廣。另據專家從固義儺戲的規模、陣容和角色進行考證,該儺有北宋時期(960 -1127 年)宮廷大儺的遺風。近年來,武安市冶陶鎮固義村演出的儺戲《捉黃鬼》,以其恢宏的氣勢,神秘的色彩,豐富的內容,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改變了以往「長江以北無儺戲」的斷言。


武安儺戲主要分布在武安市固義村、白府村、得意村、南田村、康宿村、東通樂等村。目前保存下來的只有固義村和白府村,其中尤以固義儺戲更為有名。


武安儺戲由祭祀和演出兩大部分構成。祭祀和演出有時單獨進行,有時交叉進行。時間為農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祭祀由請神、迎神、祭神、送神四部分組成。請神即請白眉三郎、赤峰三郎、白面三郎和冰雨龍王;迎神即迎接玉皇大帝,以及城隍、財神、關公、五道、土地、壽星、四值功曹、四尉、綠臉小鬼等;祭神指祭祀蟲蝻王和冰雨龍王;送神即把木雕神靈像送回廟中。據村中老年人回憶,舊時要擺許多個神靈牌位。演出有賽戲、花車、旱船、舞龍、舞獅、霸王鞭、武術等多種民間形式。直接參加演出的有600 多人,連同輔助人員,總數不下1000 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精華 的精彩文章:

邯鄲賽戲
勝境河北:雄縣古樂
勝境河北:昌黎地秧歌
史話勝境河北:碣石山
彭德懷與胡宗南的生死較量

TAG:文史精華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儺戲一窺探古代中國鐵面具
土家族木雕儺戲面具:茶樓小廝、惡霸長工土家族的寨堡生活
懷化天井寨:聆聽一段侗族儺戲的遠古迴音
儺戲,看似裝神弄鬼的舞蹈,其實蘊含著極深的含義
池州儺戲,與神對話的千年傳承
中國儺戲:驅鬼逐疫,酬神還願,上演史詩級人鬼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