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中厚板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冷卻,冷卻過程對中厚板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在電視上常見的鑄劍過程中,鑄劍師總會將燒紅的劍插入水桶中,伴隨著呲呲的沸騰聲音和大量蒸汽,這個工序稱為淬火。淬火只是鋼鐵產品冷卻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環節,不同的冷卻路徑下,鋼的組織會有很大的不同。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1龍泉鑄劍大師胡小軍


龍泉鑄劍大師胡小軍說:淬火是製作刀劍的靈魂,因為淬火如果做不好,你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等於0。而且淬火過程非常困難,基本上10次有9次都失敗。為什麼淬火這麼容易失敗呢?因為鋼鐵的冷卻過程非常複雜。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2層流冷卻裝置照片


在中厚板生產過程中傳統的冷卻裝置是這樣的,稱為層流冷卻裝置(圖2)。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3層流冷卻後鋼板板型

鋼板層流冷卻後的板型很難控制,經常出現圖3中所示的板型問題。為什麼層流冷卻效果這麼差?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4層流冷卻過程表面照片


鋼板表面,水在亂流,冷卻效果基本隨緣。較差的板型和不穩定的產品性能會造成巨大的浪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從兩方面攻關。第一是對高溫鋼板冷卻機理進行研究。第二是開發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精準的冷卻路徑控制。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5Leidenfrost效應照片


水在高溫表面會產生大量的沸騰氣泡,這個階段稱為膜沸騰,如圖5所示,在高溫的鍋底水滴會在表面滑來滑去,需要很長時間才全部蒸發,沸騰氣泡形成的蒸汽層阻礙了冷卻水換熱。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6手插入液氮中照片


同樣的道理,將手插入液氮中,也沒有那麼冷,因為手的表面也會形成蒸汽層。實現鋼板表面的高效冷卻需避免大範圍的膜沸騰。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7射流衝擊表面冷卻區域與換熱狀態分布


經過大量實驗,對冷卻機理盡在掌握,一束水衝到鋼板上,隨著表面溫度的變化,冷卻過程主要分為四種換熱機理:單相自然對流、核沸騰、瞬態沸騰、膜沸騰。在對冷卻機理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RAL)採用縫隙噴嘴與高密度冷卻噴嘴,大幅提高了冷卻強度和冷卻均勻性。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8高密快冷噴嘴設備照片與流體狀態


在此基礎上,RAL開發了新型冷卻裝置,設備長度達24米,和藍鯨的長度接近,設備更加精密複雜,顯著優於傳統冷卻裝置。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9RAL軋後冷卻系統照片


在開發了良好的冷卻裝備後面臨的另一問題是:如何實現鋼板的冷卻路徑控制。每塊鋼板的冷卻速率和冷卻溫度要求都不盡相同,多少水?怎麼澆?這些都有複雜的公式來計算。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10冷卻過程溫度場計算示意圖


最終,基於有限元溫度場演算法,實現了從軋後高溫計至冷後高溫計的全流程鋼板溫度場計算。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給出了不同水溫下換熱係數修正公式和上下集管流量比計算公式。開發了具備空間檢索的自學習系統,保證了中厚板冷卻過程的精細控制。95%的鋼板冷卻溫度偏差小於±25℃。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11冷卻過程溫度曲線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12返紅溫度偏差分析

超快速冷卻換熱機理與工藝模型的研究與應用



圖13南鋼 5000mm寬厚板廠冷後效果


鋼廠資深員工首次看到超快速冷卻系統的冷卻效果後感嘆:「超快冷的效果超出我們的想像!」。


目前,RAL開發的先進中厚板超快速冷卻系統(ADCOS-PM)已成功應用與推廣至南鋼、首鋼、沙鋼、鞍鋼以及韶鋼等12條中厚板產線,在保障熱軋中厚板良好冷卻板型的基礎上,實現了高精度冷卻路徑控制,為上述企業高質與高效化生產提供巨大幫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軋鋼之家 的精彩文章:

蒂森克虜伯啟動將工藝氣體轉化為化學品的項目
技術專題:鋁合金鑄軋力簡明計算
軸承配合的作用及選型技巧
藏族人為什麼要磕十萬個長頭

TAG:軋鋼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肉雞理想氨基酸模型的研究進展及應用
巧用水轉印技術,輕鬆搞定3D列印模型的後處理工作
擬表皮與組織工程化皮膚模型構建的關鍵技術研究尋合作
炫酷單缸發動機組裝模型,手腦並用機械迷超愛
發動機研製加速,重型直升機項目敲定,美不服輸,展示六代機模型
筋膜在機體中扮演的運動模型
讓機器耳濡目染:MIT提出跨模態機器學習模型
重加權變形監測預測模型及應用
讓所有理工男瘋狂燒腦的玩具!首款全金屬發動機組裝模型!
理解大腦如何控制運動,斯坦福用AI技術開發完美骨骼和神經模型
「全自動機器學習」ML 工程師屠龍利器,一鍵接收訓練好的模型
人工智慧應用微服務化:從模型到線上系統搭建的最佳實踐
學界|讓機器耳濡目染:MIT提出跨模態機器學習模型
計及焊層疲勞影響的風電變流器IGBT模塊熱分析及改進熱網路模型
一款手工的DIY飛機模型,做工精細的讓人窒息
全自動機器學習:ML 工程師屠龍利器,一鍵接收訓練好的模型
二戰傳奇的高速木頭飛機,製造過程猶如拼裝玩具模型
MIT 新型神經網路訓練技術,讓模型決策不再黑箱
空客發布全球首款三螺旋槳直升機模型超越物理極限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