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摺扇,又叫撒扇、聚頭扇,南宋時由朝鮮進貢而來,也有說自日本傳入。與其他形制的扇子相比,摺扇的時間較短,但由於多以竹為扇骨,"扇面必有書畫佳者",頗受文人雅士所愛。

。。。。。。


清代國學大師俞樾,有個學生王廷鼎,寫過一本《杖扇新錄》,裡面詳細記載了竹扇、羽扇、紈扇、福壽扇、碧紗扇等很多扇子的用法,其中,在"摺疊扇"一條寫道:"初夏用摺扇,中夏用團扇,盛暑用羽扇,稍涼復用團扇至摺扇而捐矣。僧道專用摺扇,盛暑僧用蒲扇,道用羽扇。商人止用摺扇、蒲扇,近亦有用羽扇、團扇者。"可見,古人對扇子的使用非常講究,不同身份,不同節氣,所用之扇不同爾。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摺扇與竹


扇子古稱"箑",《說文解字》有"箑,扇也,從竹。""箑"專指竹製的扇子,為"最先者編竹輯羽為之"。還有一種叫法,就是"扇",戶下從羽,在古代其實是單指羽扇。


扇子的品種、類型很多,僅羽扇就有雉尾鳳羽扇、鵲翅扇、鶴翎扇、鵝毛羽扇、雕毛羽扇、孔雀扇、雉尾鷹毛羽扇等,更不消說還有各式竹扇、紈扇、油扇,雜扇中還有芭蕉扇、鴨腳扇、檳榔扇……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45歲的劉峻,是滬上資深旅遊業人士,也是有名的藏扇大家。與很多商人不同,資本帶來的快感於他而言遠遠敵不過把扇在手。如果將他日常的最佳狀態定格為一幀畫面,應該是這樣的:古琴聲聲,沉香裊裊,他悠然地喝著茶,搖搖扇子。


多年收藏摺扇的經驗,劉峻對摺扇的淵源有自己的看法。"就算摺扇的制式是日本傳過來的,也不能把摺扇就作為是外來文化。我們本來就有團扇、羽扇、竹扇等很多種類,扇子從文化、精神,都有鮮明的漢文化傳承。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日本摺扇的實物要早於我們,我們最早的實物是在南宋。"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劉峻對摺扇的最初認識完全來自於家承,他告訴我們,摺扇在江浙滬一帶是非常常見的器物,特別是在書香門第,摺扇一件生活必需品。"家裡祖輩都是讀書人,很文氣,有拿扇子的傳統和習慣。小時候看大人出去,都拿把扇子。所以從小就喜歡,到了夏天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拿把扇子出去。有這種形象讓我感受、模仿,也就潛移默化植入了我的生活,自然而然地就想使用它、感受它。"

在開始收藏扇子之前,劉峻家裡就有幾十把很好的摺扇了,都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老扇子。"手裡拿過很多把扇子之後,就會覺得有些扇子是喜歡的,有些是不喜歡的,有了經濟基礎之後就會去買。開始時,也會買一些今人做的新扇子,但總覺得新扇子沒有家裡的老扇子好。"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劉峻所說的老扇子,是指1949年以前的扇子。那時,制扇在規制的正規性、製作體系完整性、打磨工藝傳統性以及選擇材質的特殊性等方面,都是現在的扇子無法比擬的。"從器物的內涵來說,差得太多了。比如選材上,以前做扇子的有習俗,祖輩採的竹子,祖輩不用,而是儲存到子輩、孫輩再來使用,這期間有一個竹材置放的過程,再比如打磨工藝,以前都是用傳統的水磨工藝,所做出來的竹扇子拿在手裡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在上海一帶,一些很有名的老字號如朵雲軒,還有文物商店,偶爾會出一些老扇子。於是從九十年代末,也就是1998年、1999年前後,劉峻就開始只買老扇子。


摺扇所承載的獨特的文人氣質,讓劉峻十分迷戀。自南宋以來,竹子就一直是扇骨的主要載體。中國士人階層對竹子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江南。竹子因有節,自古就具有氣節之意象。漢代,蘇武出使匈奴被困多年,回到朝廷之後還帶著他的竹杖,便是因為竹乃氣節之象徵。宋朝時,文士階層受到國家重用,竹子為氣節之物的觀念也定型於此時,一直為士大夫們所崇拜。從某種意義來說,竹子稱得上文人的精神圖騰。"最早,作為一種杖儀,將竹子與文人緊密地聯繫起來。中國文人在生活中追求個人品位,對器物看重格調,摺扇扇骨多為竹質,符合了文人的喜好,再加上摺扇必有書畫,內涵豐富,因此,執扇成為文人士大夫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中國竹子的種類非常多,上品有湘妃竹、梅鹿竹、鳳眼竹等,還有一些現在已經絕跡的棕櫚科竹子,如芝麻竹、金絲棕竹等。"芝麻竹在清中期就很少見了,但是我們見過流傳下來的芝麻竹扇子,從各種文獻中找到了它的來由。"


中國古代把非草非木以外的植物統稱為竹類。芝麻竹是棕櫚科,但與現在看到的竹子完全不一樣。劉峻告訴我們,今天我們看見的竹子是多種結構組成,表面是竹青,裡面是竹肉、竹黃,芝麻竹里里外外只有一種類似木質一樣的結構,既有木頭的細密度,又有竹子的韌性。將它做扇子,氣質非常好,兼有木與竹兩種特點。現在和它同科的棕竹還是有的,但是密度很松,比芝麻竹差遠了。"現在的湘妃竹和以前也是完全是兩種概念,以前的湘妃竹花紋與現在的完全不同。因為湘妃竹的"眼",其實是一種寄生蟲寄生所致,它的形成與濕度、溫度都有關係,只有特定的溫度、濕度,加上一定的時間,才能長漂亮的花衣成為湘妃,而現在整個氣候環境都與古時不同,臘底紫花的湘妃很難出現了。"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除了竹子本身的特性,將很多種傳統工藝集於一身,也是摺扇吸引劉峻的一個重要方面。以扇骨來說,材質有竹、紫檀木、象牙、玳瑁、漆器、白玉、螺鈿等,每一種材質所有的雕刻工藝也不盡相同。扇骨頭部的扇釘,為牛角所做,也分黑白兩種。扇面包含的元素,材質有泥金、冷金、灑金、髮箋,內容則又涉及書畫、墨質、印章等。


"玩一把扇子,是了解其他工藝的很好的途徑,可以接觸很多門的工藝。我以前對漆器並不了解,但通過扇骨製作,接觸到剔紅、菠蘿漆、退光漆、影漆、堆漆、漆上鑲嵌螺鈿、象牙片、瓷片等種種漆器工藝,這都是玩扇子之前所不知道的。"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在劉峻看來,中國的扇子在各個方面都是有所深入的。中國人用扇子是用到了極致,而日本人用扇子只能說是用到了"形"。


日本的摺扇600年來基本上沒有變化,永遠保持了一種形式。與我們所賦予扇子的豐富內涵相比,日本扇子的象徵意義相對簡單:五德五戒。扇之"五德"是送禮、除塵、作戰指揮、遮日、舞蹈。扇之"五戒"為戒偷、戒酒、戒殺生、戒作惡等。


琴罷倚塌賞扇:從喜歡到自成體系


劉峻收藏摺扇,除了"老",還有三個具體的標準:第一,扇骨是金石書畫家所刻;第二,扇子原是文人所用;第三,就是扇子要完整。"扇子的扇骨和扇面要完整,最好是扇骨和扇面是同一上款的,比如扇面是某某雅玩,扇骨也是,即原配的套扇。"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扇骨的雕刻從執刻者的角度,可以分為匠人雕刻與文人雕刻兩種。其中,文人雕刻的主體就是印人,也就是金石家。劉峻告訴記者,他不是很喜歡竹刻家刻的扇骨,雖然很漂亮,但是難脫俗味。印人刻骨則不同,金石家一般都擅書法、刻石,有很深的文化修養,入刻的材質也非常豐富,如石、玉、水晶、象牙。而普通的竹刻家作品藝術含量遠低於金石家。


在金石竹刻中,進一步縮小收藏範圍,劉峻最終將自己的收藏體系定位於浙江(浙派)文人刻竹。"這個定位從確定到現在差不多十多年了,在這之前海派、浙派、吳門、揚州的都會收,揚州刻箑多是象牙入刻的,匠氣味兒重,而浙江金石家刻竹明顯是金石氣和文人氣。我有一把刻箑,扇子上款是楊聾石,他是嘉道時期江南第一名手。他請西泠八家之一趙之琛幫他畫刻了《楊柳雙燕圖》,另一面是他自書自刻元四家之一虞集的茶詩,一把扇子出自兩位大家之手,而這兩位大家都是嘉道時期一流的印人,非常難得。在扇骨收藏中,這把刻箑的地位非常高。"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浙派"印人大多以杭州嘉興為中心,源自清乾嘉時期的"西泠八家"--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八位篆刻名家。八位名家詩、書、畫、印兼長,形成了清雅淡泊,雄健蒼古的金石之風。1904年西泠印社的設立,便與"西泠八家"文脈相連。


金石家除了刻章以外,還會刻竹、杖、筆筒、硯台等。印人刻竹始於乾嘉時期,之前很少。他們大多把自己的喜好刻在扇骨上,如青銅銘文,石碑、漢磚上的書法等。刻竹對過去文人來說是一種閑情,而文人竹刻中最多的就是扇骨。


在劉峻的收藏中有一把晚清金石大家吳匊鄰的刻箑,扇骨的刻稿是蒲作英畫的,內容是竹子和他的書法。扇骨的材質是象牙,劉峻說,"象牙一般都很俗氣,但這把刻得相當文氣。所以,其實不管材質是什麼,施材的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修養去把握,使金、玉、象牙這些富貴的材料變得格調高雅。"


玩扇多年,劉峻說"最有遊戲感"的就是明朝的摺扇。之所以稱其有"遊戲感",是因為藏扇圈裡一開始都不認識明代扇子,只是覺得制式上有些怪,大家還會相互轉讓。但真正認識之後,才明白明朝扇子的格調是扇子中格調最高的。


"明朝扇子的扇骨基本都是素的,不假雕飾。因為明代講究大雅不雕,以素為美、以輕為貴,線條是美感所在,和明式傢具一樣。清中期以後,受清室宮廷審美之影響,雕工過多,整體繁複才成為主流的。"


劉峻坦陳,雖然收藏很多浙派竹刻扇,但他最喜歡的還是明朝的扇子。明代摺扇氣質獨特,格調高古。但與清代的扇子不同,明代扇子幾乎沒有文字記載,很難考據。只能從制式上的特點來認識,這就需要很成熟知識體系儲備。"我對明代扇子真是很有感慨,曾經因為不認識,1000塊錢就轉讓掉了。差不多七、八年前,通過大量資料查閱,我才逐漸掌握了明朝扇子的概念。江南一帶出土的明代墓穴,與北方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陪葬的扇子特別多。明代的扇子由於製作精良,五六百年的都保存得非常好。出土就成了最標準、最直接的認識。認識了這個樣子,再到博物館去看,從形式上去辨別。有了辨別能力之後,進一步研究。"


清代和民國都有仿明代的扇子,和傢具是一個概念。"但是仿其實只能仿到明扇很多特徵的一部分,仿製的人有自己不同的出發點,沒有完全是一樣的。明代、清早期、清中期、直到民國,扇子的制式不停在變化,每個人的審美和要求不一樣,導致做出來的扇子也會有很大不同。"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劉峻認為,扇子在明代達到了很高的高度,這種高度是清代和民國不能比的。


清朝和明代相比,清朝的扇子大了、粗了,這與明代的傢具都線條優美,到了清代就會裝飾繁多而略顯笨重,是一樣的道理。不同時期的的工藝都會受時代影響而漸變。明代沒有扇套,讀書人拿扇子,作為文人的身份象徵,外出就拿在手,到家就放在扇箱。但是到清代為了方便滿族人騎馬的需求,就有了扇套,可以掛在腰間。明代摺扇掛扇墜,清代則不流行。"所以現在我們根本看不到扇墜的實物。不知道明朝的摺扇是怎樣掛扇墜的,但肯定是有扇墜。因為,文徵明之孫文震亨寫的《長物志》里專門有扇墜的條目,他認為讀書人扇墜以沉香、白玉為貴,次以為水晶、瑪瑙。再下面的材質就不要掛了,有惡俗之嫌。但女子用的團扇保留了扇墜,就是下面的流蘇。所以,我們只能推斷扇墜原來是掛在扇腰上的,打開的時候會滑到最下面,可以很自然地拿在手裡。也有臆想者把扇墜掛在扇釘上,這個可以斷定是不對的。"


最讓劉峻想不通的是清代扇子規制上的變化。"明代的扇子扇肩(扇面的下邊緣)與執手的比例是5.5:4.5,到了清代變成了7:3,看起來頭重腳輕,不美觀,拿著也不舒服。扇面大了,也容易破損。"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中國人常說器物,器有一定規制,在古時為祭祀、進廟堂所用,而物,並不要求規制,只要能盡其用就好。比如拐和杖,其實是兩件事情,杖是表明執杖身份的,有所禮儀,而拐在五代十國才出現,是助行的實用物件。扇子是讀書人用的東西,有文化、有象徵、有精神,所以應該是器,而不是物。"如果在明朝,扇子的格調精神讓文徵明用一把扇子換兩把紅木的椅子,他是不願意的。扇子是文人拿在手上的,凳子是坐的,兩者製做的出發點和要求的藝術高度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現在,用一把明朝的扇子換兩把紅木椅子,反倒是椅子的主人不願意換了。"50年代,王世襄於北京西單北大街路西舊書店,見清代梅花紋鐫甸墨漆冊頁盒,即用粉彩瓷磚面花梨六仙桌等硬木傢具數件相易。可見文房之器物和傢具物件不是一個層面的。


"民國年間滬上文人李錫卿夫婦,花甲生日的時候不擺筵席宴請賓客,而是出了一本竹刻的拓片集《嚼雪廬自玩竹刻》,其中刻箑很多,格調高雅。扇子和竹子,是文人永遠喜歡的兩個概念。"


張岱的《陶庵夢憶》曾記載:沈梅岡先生得罪嚴嵩,在獄十八年。讀書之暇,旁攻匠藝,無斧鋸,以片鐵日夕磨之,遂銛利。得香楠尺許,琢為文具一,棕竹數片為箑一,為骨十八,以筍、以縫、以鍵,堅密肉好,巧匠謝不能事。文恭銘其匣曰:"十九年,中郎節。十八年,給諫匣。節邪匣邪,同一轍。"銘其箑曰:"塞外氈,飢可餐。獄中箑,塵莫干。前蘇後沈,名班班。"梅岡制,文恭銘,徐文長書,張應堯鐫,人稱四絕。"而清代的文人筆記中,再也看不到這裡所表現出的扇子對於士大夫的重要意義了。"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摺扇收藏的鬧與靜


很多年前一個冬天的早晨,天津瀋陽道的古玩市場,一家店鋪剛開門,店主從店裡抱出一隻高腳搪瓷的白痰盂罐,很破舊,還能看到搪瓷磕碰之後的斑駁。痰盂罐裡面塞著一把雞毛撣子,兩三把竹尺,還有幾把扇子。劉峻正好經過,而這次偶逢也成為他至今仍記憶猶新的奇遇。


"幾把扇子裡面正好有一把荸薺頭,是乾隆時候的工,做得非常好,品相也很好,就是比較臟,我就和他討價還價,最後300塊買下來。後來,再也沒有遇到過這麼有意思的事情,在一個痰盂罐里遇到一把乾隆工的扇子。這就叫斯文掃地吧。前幾年蘇州有一個朋友編一本《懷舊雅物》,還把這把扇子借過去拍照,真是很難得的一把荸薺頭。不過現在新仿的荸薺頭遍地了。"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劉峻告訴我們,到他這個階段,收扇子已經是一件比較安靜的事了。"走走攤還可以,比如前段時間到揚州旅行,在天寧寺古玩攤子上買到了一把舒蓮記(舒蓮記是清代杭州最大規模的扇庄,比王星記、張子元要老)。但是現在這種概率很低很低了,上海基本不能逛了,大家都認識。拍賣的情況也差不多。"


他現在做的,就是很認真地去了解手中的每一把扇子,把藏品有序地整理清晰,著錄於文字。六七年前,劉峻還給自己定了一個"浙江文人竹刻"的專題寫作。"之前拜訪台灣朋友黃玄龍,閑談之際,都認為收藏要做專題,盲目收的話很難出成績。剛開始定位收藏後,成績還不錯,拍賣行、古玩店能拿到浙派比較好的刻箑,但現在其他藏家也知道了什麼扇子藝術含量高,價格就漲得非常離譜。"


劉峻告訴我們,七、八年前,他去北京參加拍賣,曾買到一把扇子,是任伯年的兒子畫的一字一畫。扇骨是清代晚期,浙江嘉興有名的金石家陳澹如摹前輩金石大家趙之謙書梁山舟的扇銘,扇子是送給張靜江的堂兄、南潯四象之一的張石銘。吳昌碩很尊重張石銘,在杭州西泠印社至今還保留著張石銘先生的四處石刻和匾額,最著名的要數"閑泉"二字。"像這樣一把名人合作的全品相的扇子,當時才2萬塊錢,現在加個零也買不到。"所以,在收齊"浙江文人竹刻"的主幹線之後,劉峻放棄了樣樣都收到實物的想法,支線用拓片或博物館資料來代替。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扇子的收藏這些年很是熱鬧,但在劉峻看來,整體水平和晚清民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我們收藏,會找很多文獻資料。一把扇子扇面、扇骨當時是怎麼定價的,起碼要有個基本概念。比如拍賣行有兩把扇子,一個扇骨是刻的一字一畫,一個是刻鐘鼎文。先不論扇面,都是同一個人刻的,很多人就會覺得價格應該差不多,就按照這個標準去拍。但是其實當初定這把扇子時,潤例肯定是不同的,一個很便宜,一個會很貴,可能十倍之差都不止。"


所以,了解扇子,要去先了解古人的出發點。一把扇子上刻什麼才是最高級,都是有規矩的。"晚清時候的趙子謙,是一位金石大家,他曾經在扇骨上刻過一段話:"扇之骨,可刻銘,無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難變更"、"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易慎取,知輕重",作為扇銘,以扇骨喻人之風骨,可謂意義深遠,暗喻了文人內斂的品性,這是最高級的。一般人是不明白的。"



涼風有信 秋月無邊



有些人只是收藏扇面,但扇面只是扇子的一部分,其本質還是書畫。扇子最重要的是整體完整。"


收藏的過程,就是不斷取進、剔除的過程。買進來之後不合適的扇子,劉峻就會把它們出掉。所謂不合適,一種是扇子本身的藝術性不夠,另一種則是不為專題收藏所需。但他坦言,自己最大的弱點就是性子急,覺得不合適的就想趕快賣掉,通常都是很低的價格。"所以接我第一批東西的都是現在收藏扇子很有名的人了。"


"以前收過的吳門、嘉定的刻箑都非常好,但因為不符合專題的思路,就出掉了。做收藏、玩古董千萬不能後悔,要不就沒法做了。好的就保留,不好的就剔除,中間不變的是的良好的心態。收藏會讓人很愉悅、很自信,但後悔、糾結就會影響心情,把收藏所帶來的最大快樂大打折扣。"劉峻說。


-END-


特別鳴謝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由私享藝術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私享的時間、私享的境界


私享的空間、私享的藝術


一個私享的時代正在來臨


主編:王成業


商務合作及投稿:sixiangart@126.com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享藝術 的精彩文章:

呂品田繪畫的文化性解讀
一柄摺扇,涼爽了三千多個夏季
劉明雷山水畫:當詩意與山水相融

TAG:私享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
處暑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
涼風有信,一葉知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還有人記得這是哪部電視劇的口頭禪嗎?
心無所系,夏有涼風
我們應學會以多種角度看待人生的一切,春有百花夏有涼風,秋有明月冬有雪
涼風有信,一葉知秋,立秋宜讀書
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涼風月‖總有些證據是她找隔壁老王的理由
暑褪涼風至,閑飲白露茶
涼風至,白露降
白露-涼風至 陰氣重 秋蟬死 白露生
涼風至,氣始寒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白露,涼風至,氣始寒
白露:涼風至 白露降 寒蟬鳴!
白露至,涼風起,防寒邪,潤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