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遊戲——聰明人和傻子|文史宴
大司馬亂入:漢朝建立之初,歷史舞台上的人物富有個性,也給後世留下不少啟迪。自即日起,文史宴公眾號將連續推出漢初專題,今天請大家欣賞符晚剖析權力場的文章。
一個段子引發的思考
這大概是《史記》中最搞笑的段子——
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說:「全國一年中判決的案件有多少?」
周勃謝罪說:「不知道。」
孝文皇帝又問:「全國一年中錢糧的開支收入有多少?」
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急得汗流浹背,慚愧不已。
於是皇上又問左丞相陳平。
……
陳平說:「陛下若問判決案件的情況,可詢問廷尉;問錢糧收支的情況,可詢問治粟內史。」……「宰相一職,對上輔佐天子調理陰陽,順應四時,對下養育萬物適時生長……」
漢文帝對此大為稱讚。
周勃十分難看,退朝後埋怨陳平說:「您怎麼不在平時教我這些!」
陳平笑著說:「您不知道自己本職工作是做什麼的嗎?陛下如若問起長安城中盜賊的數目,您也要硬著頭皮回答嗎?」
於是絳侯自知其能不如平遠矣。(這時周勃終於明白自己的才能比陳平差遠了。)
陳平佯問起長安城中盜賊有多少時,不知道周勃瞬間是否會真的扳起指頭數數,初讀《史記》至此處,不免大笑。直到後來有一天,終於發現這裡有一處不好笑的地方。
問題就在這句上——「於是絳侯自知其能不如平遠矣。」
聰明人和傻子
周勃是衝鋒陷陣的猛將,為人敦厚木訥,每有讀書人和他談事情,他都習慣性的說:「趣為我語。」——現代人的口氣就是「有事快說,少BB。」
陳平是足智多謀的軍師,《史記》載陳平出了六大關鍵性的奇策,幫助劉邦奪取天下,這裡面我們所知道的有滎陽聲東擊西潰圍、重金離間楚君臣、借巡遊擒楚王韓信、巧說閼氏解白登之圍,其他的計策據說十分隱秘而世人無法得知。
周勃這種猛將總是有的,但陳平這種智囊實為罕見,就才能而言兩人顯然不在一個級別。陳平和周勃在漢高祖時共事,呂后時期亦然,文帝上台兩人為左右丞相,三朝同列,周勃怎麼會到今天才知道自己不如陳平呢?這未免太奇怪了。
這事得從頭說起。且看漢高祖那段著名的遺言(見《史記·高祖本紀》)——
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前面蕭何、曹參、王陵都好理解,到了陳平,有些繞了——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初讀《史記》,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是說,陳平可以出謀劃策,卻難以獨當一面。後來明白不是這麼回事。謀士在初期,勢不足服人,固然缺乏統帥力,但逐漸位高權重積威,就完全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高祖生前最後一個命令,誅殺樊噲,就是交給陳平執行的(有意思的是周勃協同參與此事)。誅殺樊噲的任務並不簡單,高祖晚年不管是北征陳豨還是南平黥布,都是自己打的前期戰役,後期就全部交給樊噲,可以看作樊噲是當時漢朝僅次於高祖的最高軍事統帥,且又是高祖的連襟,樊噲的官位是相國,高於陳平,所以這事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搞砸了。陳平最終完成任務,並且生擒樊噲。
那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就不宜看作從能力上說了,唯一的解釋只能是從信任的角度而言。
再看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高祖對周勃評價極高,太尉相當於現代的三軍總司令,高祖認為可以放心把軍權交給周勃。
高祖所考慮的無非是兩方面,軍事能力和忠誠度。軍事方面除去已經囑命相國的曹參,統帥大兵團參加過關鍵戰役的有五人,樊噲、夏侯嬰、周勃、酈商、灌嬰。蒯成侯周緤雖然一貫表現的忠心,但他有些像趙雲,早期是護衛,後來指揮游擊騷擾楚軍糧道,沒打過硬仗,所以不在列,其他類似。
樊噲是高祖連襟,夏侯嬰是從高祖尚未起事就跟著親信,經歷過各種考驗,酈商、灌嬰也都是跟隨高祖多年的猛將,酈商的哥哥還為漢捐軀了。這裡論起其他人和高祖的親近,似乎還輪不到周勃,筆者這裡只能認為,高祖憑自己看人的眼光判斷,周勃是真的敦厚,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小心思。
因此,高祖的遺言應該這樣解讀——陳平這個人能力非常強,但是不可單獨任用,需要提防。周勃這個人雖然沒文化,但是絕對忠厚,可以信任,讓他掌握軍權,只要拉攏好周勃,我劉家江山就是穩固的。
忽悠與跳坑
高祖去世,呂后完全相信並按照高祖所囑,先是蕭規曹隨連任相國,等到二人去世,不設相國,讓陳平王陵分任左右丞相,周勃為太尉,一切按班如規。高祖看人的眼光確實獨到,天下無事。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呂后準備把權力過渡給兒子孝惠帝時,孝惠帝卻駕崩了,年僅二十四歲。這個變數實在是太大,孝惠帝的兒子年紀尚幼,而呂后已經垂垂老矣,整個漢王朝權力的中心都感到一種不安。不論上下,誰都擔心局面失控。
這種局面是漢高祖在世時無法預料的。呂后也許喃喃自語的問過:「先帝,這可如何是好?」然後難題終究只能由自己一個人來做了。
她採取的策略是開始重用娘家人,提拔諸呂,抑制有可能爭奪皇位的諸叔王,對諸大臣亦有一定的限制。此時,高祖所預料的基礎發生變化,進而有個判斷也出現了問題——那就是周勃這個人敦厚,可以為皇室所用,但也同樣可能被其他人利用,足智多謀的陳平當然不會不考慮到這層。
史記所載是陸賈給陳平獻策,建議拉攏周勃,陳平深以為然並擇機實行。《史記·陸賈列傳》載——
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此兩人深相結。
這時候要回頭說文章開頭的一個問題,周勃為什麼這之前都沒察覺自己不如陳平呢?因為,人都不喜歡和比自己能力強太多的人交往,而更願意和自己差不多的或者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更自在,陳平當然明白這一點,為了和周勃更好的相處,陳平不管如何鄙夷周勃的智商,表面上永遠是恰到好處的奉承,讓周勃覺得一種「乃肯臨臣」的存在感。直到若干年後,孝文帝登基,政局趨於穩定,陳平才偶露鋒芒。
當時雖然陳平拉攏了周勃,但只要呂后在世,或者孝惠帝沒死,這種拉攏並沒有多少意義,周勃的敦厚不會有負高祖的眼光,他不至於背叛主子。但是孝惠早崩,等到呂后長逝,少帝和周勃之間交情尚短,陳平就有文章可做了。他污衊少帝及諸子都不是孝惠帝所生,也就是說周勃你沒背叛主子,方法其實很低級,但這種謊言對於周勃這種老實人已經足夠。
功臣集團和齊王劉襄裡應外合,除掉諸呂,並且殺死少帝及孝惠帝的所有後代,不管有諸多借口,這仍然是赤裸裸的弒君。對此陳平心知肚明,但周勃卻稀里糊塗。《史記》載——
平與太尉勃合謀,卒誅諸呂,立孝文皇帝,陳平本謀也。
這裡說的很清楚,陳平才是主謀。
陳平因為明白事情的根本性質,所以之後在漢文帝初登基時,表現的十分謙虛,《史記》載:
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平。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讓勃。」
陳平的用意昭明,幫高祖定天下當然是無比正確光榮的事,所以要當仁不讓的居功,但是誅諸呂殺少帝這事可不好說,所以儘管是自己主謀策劃,也要把「功勞」讓給周勃。
而周勃本來就是個傻子,欣然也就以功臣自居,這點《史記·袁昂列傳》記載的很清楚——
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漢文帝)禮之恭,常自送之。
所以不妨想像一下陳平的得意勁,這麼大個鍋輕輕鬆鬆讓人給背了,快活當下,恰逢漢文帝問政給了秀場,鋒芒畢露,這回周勃再老實,也明白自己差陳平很遠,於是讓出右丞相的位置給陳平。陳丞相此時位極人臣,一面實權在握,顯赫無比,一面有周勃這個大肉盾在前面扛著,簡直不要太舒服。
權力場里誰都不容易
後來陳平壽終正寢,漢文帝又請周勃出山。大約周勃太敦厚,文帝和親信也算看明白了,留著他在身邊,最多不過是一個稀里糊塗的驕傲的大公雞,但不至於作亂。關鍵是他也沒啥政治主張,陳平掛了,周勃也就成了擺設的花瓶。之後又過了一年多,漢文帝位子坐穩,沒必要再留著這個花瓶了,就直言不諱的有請周勃告老還鄉。
周勃回到封地,內心顧忌,這次貶官太莫名其妙,一下子從位高權重變為閑居,不由得莫名恐懼,總擔心被誅,每次接見地方官的時候,周勃身披戰甲,還命令手下拿著武器戒備,搞得大家都很緊張。
功勛重臣離開權力核心一般都會深居簡出安分守己,避嫌還來不及,周勃這等於沒事找事,授人口實。最後有人上書告周勃謀反。周勃下獄,調查時,他結結巴巴的不懂得為自己辯護,後來重金賄賂了獄吏,獄吏也覺得這人太老實了,就在公文板後寫了行字:「公主可以替你作證。」
公主就是孝文帝的女兒,嫁給了周勃的長子周勝之。最後通過薄太后說情,總算洗清罪名,周勃很感慨的說:「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這件事不能說沒有蹊蹺,弒少帝事,對帝王來說是個內心的疙瘩,周勃雖然逃過一劫,但兒子周亞夫終究沒逃過,漢景帝那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清晰的表明了帝王心跡。
文章至此,是不是覺得筆者認定陳平坑了周勃,所以是個大壞人呢?倒也不盡然,且回頭看看陳平的往事。
陳平出生窮苦,但哥哥對他很好,嫂子埋怨陳平不幹活時,哥哥選擇休妻。哥哥獨自擔當起生計,所以陳平雖然是窮苦人家出生,但是沒吃過什麼苦,長的白凈好看。陳平到了婚娶年齡,一心想娶個大戶人家的,卻沒人看得上他。後來遇到一個叫張負的富人,其女兒五次婚嫁,丈夫都死了,沒人敢娶,只有陳平希望高攀,遇事前往協助,做事井井有條,張負很看重陳平,覺得他終有出頭之日,就定下了親事,並且資助陳平交遊。
後來秦末群雄並起,陳平先從魏王,後歸項羽,一度建立戰功,但是為其他人進讒言,得罪項王,隻身逃跑。渡河時船夫看他相貌美白,懷疑是逃亡的將領,就想謀財害命,陳平察覺,立刻脫光衣服,幫船夫划船,意思是,我赤條條一個漢子,身上沒錢呀(船夫大概會想,今天遇到個甩貨)。
陳平逃過此劫,到了劉邦手下,通過魏無知舉薦,得到高祖重用,不久再次被其他將領詆毀,周勃、灌嬰等說陳平人品不好。後來得魏無知闡明,平定天下需要的是能力,人品又是什麼東西呢?高祖才又放心的繼續重用陳平。等呂后當朝,孝惠早逝,漢朝政局十分複雜,太史公用了「事多故矣」四個字,但陳平還是做到了安全運轉。
哥哥的擔當、張負的資助,給了陳平早期的資本,魏無知的舉薦,漢高祖的胸懷,給了陳平施展的舞台。然而每次都不例外,不管陳平自己怎麼努力,做好每件事,都會有人看他不爽,想方設法進讒拆台。
這些都可以看做針對陳平低微出身的鄙夷以及對努力進取姿態的仇視,其實在今天也一樣,一方面,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底層出人頭地就愈發艱難,一方面,大家的普遍心態是厭惡身邊能力強並且拚命向上爬的人。相反,人們更樂於見到身邊的人蠢笨或者栽跟頭。
所以陳平回首來時走的每一步都無比艱辛。後人事不關己,隨口哼哼褒貶歷史,陳平想到的也許是在船上赤身划槳那個瞬間,說什麼榮華富貴,一切終究不過是為了生存。
然而位高權重的人為什麼往往給人吃相很難看的感覺呢?倒並不是個人有多壞,而是權力本身的可怕造成的。在權力的世界,多數時候不平衡,越是接近權力的巔峰越是水火不相容,要麼全部拿走,要麼一分不剩。風平浪靜只是暫時,危機四伏才是常態。
周勃和陳平可謂聰慧和敦厚兩個極端,陳平從最底層一步一步爬到高位,一路艱辛,周勃稀里糊塗,附驥攀鴻,晚年也有下獄之苦,都不容易。還是那句老話,權力的遊戲一點都不好玩。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
有更多、更新的好文章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聰明人和笨蛋
※深度丨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聰明人的主意:徐子的目的要搞誰?
※傻才是聰明人的真正能力
※聰明人懂得沉默的智慧
※聰明人和愚蠢人的區別!
※大智若愚的三大星座,他們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聰明人的活法
※鬼谷子大智慧:做人千萬不能太老實,聰明人都明白的處世智慧!
※聰明人的說話技巧
※最聰明的聰明人
※笨的人可能傻,聰明人才會蠢
※『理智的聰明人』與『正常的傻瓜』,你是哪一類?
※細數昔日與路飛建立良好關係的王公貴族,這些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朱自清: 聰明人懂得沉默的智慧
※聰明人更喜歡「葛優躺」似的生活方式?
※周舒藝:「聰明人」的「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