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作者:我方特邀學者李彥

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是伴隨著各個王朝的興衰而前進,而其中不同民族不同利益集團的劇烈摩擦,則會產生出大量的人物事迹。滿清代明是中國古代史最後一次封建王朝的更替,站在不同利益集團的角度,湧現了大量被後人稱嘆的歷史人物。而從討伐逆賊、官至兵部尚書到兵敗投降、貳主而臣的洪承疇,稱為明末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也不為過。


洪承疇的人生軌跡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圍剿逆賊,為大明南北征戰——率大軍與後金決戰松錦——兵敗投降,為大清出謀劃策,每一段經歷都映證了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洪承疇字亨九,福建泉州人。微時家境貧寒,但聰慧好學,在洪啟胤的資助下完成學業,並獲得其高度評價:家駒千里,國石萬鈞。萬曆四十四年,獲得進士出身後,在刑部任事六年。天啟七年,升職為陝西督道參議,由此開始其同農民軍纏鬥的階段。


明朝自明熹宗天啟年後,便一步步走向衰亡。外有後金八旗勁旅寇邊,蒙古各部時有襲擾,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烽煙四起。朝堂之上官宦爭鬥、君臣不一,軍旅之中各有山頭,扣餉缺額嚴重,軍力孱弱。崇禎初年,苛捐雜稅繁重,適逢全國性大災荒,民不聊生,各地民眾壓迫已久,如同毒瘤發作,由陝西而至全中原地區爆發大規模叛亂。

自宋以來,一軍主帥常以文官指揮,宦官監軍。洪承疇一開始以文官參政跟隨三邊總督楊鶴剿滅叛軍。崇禎二年,農民軍圍困韓城,楊鶴手中無將可用,情急之下,洪承疇自告奮勇帶兵出戰,斬敵三百餘,一時名聲大噪。但隨著剿匪進程的嚴重受挫,洪承疇的剿匪理念與楊鶴產生巨大的分歧。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崇禎帝採取對農民軍以撫為主的政策。然而一步錯,步步錯。叛亂初期農民軍戰鬥力不如官軍,打不贏就跑,跑不贏就降。同時各地官員為了完成朝廷任務,苦于軍力不夠,只能採取安撫的政策,大量招降叛軍。而朝廷也無力養活饑民,李自成也多次詐降,養精蓄銳後降而復叛。因此,叛匪越剿越多,大明財政軍力陷入泥淖。


洪承疇基於與農民軍的直接鬥爭經驗,指出長期剿匪不力的原因,替楊鶴接任陝西三邊總督後,改「邊剿邊撫」為「全力清剿」、「以剿堅撫,先剿後撫」,集中兵力圍剿匪軍。指導方針轉變後,各路官軍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洪承疇憑藉這些勝利扭轉了初期官軍作戰不力的局面,取得了皇上的初步信任,成為當時朝廷剿滅農民軍的主要軍事統帥。

崇禎九年洪承疇配合名將孫傳庭於黑水峪俘殺高迎祥,崇禎十二年陝西最後一股流寇被擊敗,李自成僅餘18騎躲入陝南商洛山中,各地叛亂逐漸平息。但是風雲突變,內賊尚未安復,邊境再次告急,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兵分兩路,一路圍困京師,一路攻佔義州,圍攻錦州。崇禎覺得農民起義逐漸平息,無法再興風作浪,又擔心後金軍勢大,命洪承疇和孫傳庭率軍保衛京師。一步之錯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進程,也改變了洪承疇後面的人生軌跡。


崇禎十二年初,京師之圍稍解。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率領自己打擊農民軍訓練出來的陝西精銳兵士遠赴遼東,統領山海關、寧遠等遼東將士。此時,中原叛匪聲勢漸小,各地叛逆逐漸絕跡,軍隊士氣高漲,崇禎一朝迎來最好局面。同時在剿滅叛匪的過程中,洪承疇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幹和戰略頭腦,深得崇禎信任。


皇太極圍困錦州、寧遠長達兩年,錦州守將祖大壽多次發書像朝廷告急,崇禎和滿朝文武構想趁此時機與後金軍決戰,一勞永逸的解決遼東邊患。於是明廷調集大明最後精銳,遣洪承疇統領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八總兵,九邊精銳十三萬、馬四萬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


然而大明兵士雖盛,可積弊已久。軍隊內部山頭主義嚴重,洪承疇雖然名義上統領八位總兵,而真正能夠得心應手的,只有自己從陝西戰場帶來的嫡系部隊。遼東軍隊自袁崇煥死後,便逐漸不聽調喚,明廷只能以重金維繫。其他邊防軍隊對遼東事務也不熟悉,洪承疇本人也未與後金交鋒,對後金的作戰方式和軍事實力沒有直觀的經驗,邊防事務也要依賴遼東軍隊,洪的處境相當尷尬。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同時明廷常設監軍一職,多為皇上親近之人,不是宦官,便是不懂軍事的兵部文官。洪承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時間緩衝,無法全面深入熟悉遼東形勢和後金戰力,也沒有機會磨合各部矛盾,又常受制於監軍。明軍在存在著如此多的問題且相當致命的形勢下,貿然與金軍決戰,後果也就可想而知。


崇禎十四年四月,明軍於乳峰山初戰金軍,進展順利。洪承疇初戰金軍,不敢冒進,入駐寧遠,兵部尚書陳新甲和監軍張若麒多番催促其「刻期進兵」。洪承疇不僅精通軍事謀略,更是侵浸官場多年,謀略深邃,頗負權術,深知監軍代表著皇上,為求個人安危得失,向陳新甲、張若麒屈服,軍隊指揮權落到張若麒這個不懂軍事的意氣書生手中。


這也反映出洪承疇非常在意個人利益,其日後投降後金也就是情理之中。這樣的個人心計盤算在明末十分常見。本來軍中各部均有心機,將不由帥,而此時最高統帥權飄忽不定,明軍內部更加混亂了。隨後的貿然出擊正入後金軍「圍城打援」的圈套之中。

七月,明軍在寧遠誓師,開赴錦州城南。皇太極聞信急援,晝夜兼行500餘里,分軍駐王寶山、壯鎮台、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就地挖壕,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斷絕松山要路。


明軍此時正逢內部發生分歧,各部並未同心協力作戰,與後金軍兩戰不利,形成相持。然而皇太極終究棋高一著,後金軍趁著漲潮奪取明軍囤積在筆架山的糧草。


糧草對於軍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軍上下陷入更大的分歧。洪承疇主張就此與後金軍決一死戰,可是各部總兵基於明軍與後金作戰多為敗績,懼於金軍實力,此時糧草被奪,決戰勝算太小。若勝必為慘勝,各部損失過大,若敗能夠完整的帶領部隊撤出,朝廷就不會追究太大的責任,甚至可能還會獎賞。


總兵們各有心思,都主張撤退。最終決議清晨突圍,可大同總兵王朴懼怕突圍不成,當夜率部趁夜逃跑。這一舉動頓時驚動其他各部,結果明軍「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黑夜中陷入混亂和恐慌,將士散亂。總兵吳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疇及其他總兵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此時人馬損失不多,但各部散亂,被金軍分別圍困在各地,已失去與金軍決戰的實力。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崇禎十五年一月,明廷命順天巡撫楊繩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軍援赴松山,可是「皆斂兵不敢出」。洪承疇多次派軍突圍,都被擊潰。聽聞援軍將至,派軍六千夜襲不成,援軍逡巡而不敢進。洪承疇困於松山半年之久。副將夏承德暗中投靠後金軍並作內應。


二月,金軍破城,洪承疇被俘。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三月,錦州守將祖大壽走出內城,投降後金。至此,歷時兩年之餘的松錦會戰以明軍大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精心構築多年,歷經孫承宗、袁崇煥督師的關錦寧防禦體系完全崩潰,此後明朝再也無力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反擊。洪承疇也迎來了其人生的最後悲劇階段。


洪承疇降清經歷了一個較為長久的掙扎,其最終的決定也令數百年史學研究者困惑不已,我想站在一個人的角度,通過洪前後所作所來為,分析其內在的原因。


洪承疇初敗被俘時,痛罵勸降之人和滿清上下,後來又絕食多日,在此時可以說洪是真心求死,顧全名節。洪若赴死,滿腹才華就此化為塵土,內心深處必定非常自惜,他在投降清軍後積極獻策除了為了站穩腳跟,也不排除是想施展才華。


同時洪此人非常在乎個人利益得失,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在生死面前誰都會猶豫。松錦之戰中,洪不敢擅自奪權,也不敢抗旨領軍,將大軍指揮權拱手讓於監軍,就是忌憚張若麒所代表的朝廷。洪侵浸明末官場多年,深知明廷政治結構和官場規則,此戰若勝,洪作為主帥必定首功,若敗,有監軍擅權可洗脫主要責任。


洪在松錦決戰如此重要關頭都這麼在意其個人得失,被俘之時對生死猶豫也就不足為怪。其次,洪對明廷也是絕望至極。明末軍事實力雖然退步極多,可是面對後金還是有一戰之力,火器等方面一直優於後金,崇禎十三年都能組織起大軍與後金決戰,且戰事初起一度佔據優勢。但苦于軍內山頭眾多,貪腐、扣餉、缺額、自保、練兵不力等問題,極大的削弱了明軍的戰鬥力。


同時明廷官場政治黑暗,官相傾軋宦官害政,東林誤國,黨派林立,和,不能一直對外,敗,不可同仇敵愾。崇禎本人喜殺無常,事必躬親,任人多疑,有始無終,挫敗不起,並非明君,明朝也不可能再度中興。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對於如此看重自己的洪承疇來說,投靠明君才是最佳選擇。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洪在轉變態度之後,考慮的便是投降後的安排了。皇太極派遣多人前來勸降都被罵走,為何范文程前來便可以詳談良久?只因范文程身份不同,是皇太極極其倚重的漢臣,范前來表示皇太極十分重視招降之事。洪對待投降的態度緩和,范看到事情已經出現轉機,立即回稟皇太極,下一步只需皇太極親自出面,給洪承疇極大的台階和尊重即可。


至於清史稿記載的范回稟說「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其實並非如此,洪承疇既然在困境中尚且愛惜他的衣服,那為什麼不能說他更愛惜他的名聲。若洪絕不降清,范回稟就會改為「承疇必死,惜其衣,況其名乎?」後來皇太極便親自探視,將貂皮解下親自給洪披上,洪也見好就收,立即拜倒降服。



名將洪承疇人生的巨大落差,反映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



洪承疇是明末難得的帥才,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頭腦。但處於明末官場泥淖,不可能獨善其身,否則也干不到薊遼總督之位。松錦一敗投靠後金,站在當時的角度是大節有虧,甚至為滿清後人不齒。站在發展的角度是有利於民族融合,殊不知此融合代價何其之大。縱觀洪承疇一生,為大明勘定內亂立下主功,松錦敗亡負有主要責任,投靠後金敗辱一生清譽,前後落差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嘆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澶淵之盟》真的不恥辱?當然恥辱!
官員百姓大不同: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冰火兩重天
他的良策保全了大漢江山,卻把自己送上不歸路

TAG:歷史派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死的最搞笑的六大名人,生的偉大,死的幽默
被歷史遺忘的明朝抗倭名將,其功績不亞於戚繼光、俞大猷
他是金朝的戰俘,卻威震中亞,揚名歐洲,影響歷史進程
還原歷史!讓大明朝滅亡的清刀,中國歷史上冷兵器最後的輝煌!
歷史上的今天:一位明朝名臣出生,是他為被冤殺的大英雄于謙平反
他是明朝滅亡的催化劑,他的名字更是歷史上最大的諷刺
歷史上最激烈的坦克戰,德國損失巨大,蘇聯開始反攻
歷史上的今天:一位文化大師出生,半生輝煌晚年卻暴露猥瑣人品
中國歷史上最詭異的宗教,元朝反元,明朝滅明,清朝反清復明
他是一雪靖康的絕世名將,卻被歷史遺忘
僧格林沁:大清朝歷史上的最後蒙古名將
偉大的歷史進程呼喚偉大的中國歷史理論
歷史上的今天:一位皇帝離奇身亡,卻令瀕死的明朝輝煌重生
甘肅歷史上十大名人!竟多是名將與亂世梟雄?
歷史人物:一生豐功偉跡,最後慘遭餓死的趙武靈王
被歷史所遺忘的抗金名將,李彥仙
歷史大融合:突厥汗國的興衰之路 ?
洪承疇:現代語境強姦歷史
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十大考古發現,揭開人類文明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