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佛心為心 以師志為志!

以佛心為心 以師志為志!

以佛心為心 以師志為志!



以佛為師 時時是教師節

文:徐足之


九月十日教師節……老師到校被花繞,老師有德學生好;學生感恩轉業障,老師有道學生棒。


學佛多年,心裡總裝著一句教誨:學佛人要能「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麼看來,教師節也是佛弟子的節日。


學佛人,尤其是菩薩大師,即是人天導師,職責是教人出離苦海妙法。以佛為師,就時時是教師節,時時知恩報恩。

佛是九法界導師,九法界空間維次不同,而時間卻在一個平面。教師節感恩師恩,為師者不同,而感恩無時不在。佛讓我們開啟自己的佛知佛見,知自性即是良師,知佛性人人本具。


求師問道,拜師學法,無非求取妙法開啟佛性而已。佛恩難報,師恩難報,最根本的原因是,佛菩薩,祖師大德,智慧老師,教給學人: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志為師、以信為師……


試摘錄一些佛語及祖師大德法語,略述其意。


(1)以苦為師:


廣欽老和尚有法語這樣說:「拿筆的大博士,雖有常識,但不見得有吃;拿大筆(鋤頭)的只要拿得穩,一定不愁吃——堅信修苦行。」

「如有人願吃苦,則人人皆可成佛,可到西方,蓮花化生,我們出家人這件衣就是西方衣。」夏蓮居居士有《知苦》詩曰:「人必知苦方思出,苦緣不具豈能知?緣具不知乃真苦,能知即是善知識。」


(2)以戒為師:


佛臨涅槃,囑阿難言:「我滅度後,汝等比丘以戒為師。」


虛雲老和尚開示說:「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除貪嗔痴三毒。收攝六根,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弘一大師在其《晚晴集》中引《西方確指》說:「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以佛心為心 以師志為志!



以戒為師(資料圖)


(3)以難為師:

人生有兩難,登天難,求人難。因此正好可以學佛,求佛菩薩,反不難也。虛雲和尚119歲那年有一次開示說:「禪門日誦上,載有憨山大師費閑歌十首,講十件難事。這十件事辦不到,就是空費力,就是閑無用,故曰費閑歌。若把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


十件難事是:體道難,守規難,遇師難,出塵難,實心難,悟道難,守關難,信心難,敬心難,解經難。


(4)以志為師:


中峰禪師指出:修行人不能開悟,當生不能了脫生死,有三個原因:一是生死心不切,二是志氣不高,三是久遠的習氣放不下。


夏蓮居有自警法語多則,其中說:


「有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有舉世不為而我獨為之志氣,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始能有舉世不見知而不悔之胸襟。」


(5)以道為師:


蕅益大師論修行人須有道行修持: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鬱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衣取蔽形莫貪齊整,食取克餒莫嗜美味。嘗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時恆檢點身口意業,善多耶?惡多耶?無記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如此慚愧覺悟修省,自然習氣漸消,智光漸露,祖意佛意,顯於一念清凈心中矣。」

以佛心為心 以師志為志!



以道為師(資料圖)


(6)以怖為師:


生而為人,為畜生,為鬼神,天生有恐懼感,因此佛說觀音菩薩大法,「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印光大師教人以怖苦心念佛,對治懈怠:「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7)以信為師:


虛雲和尚有次開示簡略談到信佛的信字:「佛法教典所說,凡講行持,離不了信解行證四字。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華嚴經》上菩薩位次,從初信到十信。


信個什麼呢?信如來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言語,千真萬確,不能改易。修行人但從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馳求。信自心是佛,信聖教語言,不妄改變。」


近期熱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佛教教義兩句話就可以概括 但是做起來……好難!
佛弟子應該拜什麼樣的師父?看完不再迷茫…
藏地大德給學佛人的忠告:黃泉路上無老少!
宗舜法師:如何看待「商人型信佛」和「小資型信佛」?
很多人學佛 到現在還不知道什麼叫做「佛」…

TAG:騰訊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以佛心為心 勸修凈土
攀緣心與念佛心
【佛心慧語】以清凈心看世界,用歡喜心過生活
【佛心慧語】時刻提醒自己,心懷感恩
禪意 佛心
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佛心慧語:保持恆常心
【佛心慧語】不負真心,無愧於心
頓珠法師:此心似佛心
佛心慧語:繼程法師 苦與自在
蘇軾寫《心經》,見佛心、佛性!
【佛心慧語】心懷感恩
【佛心慧語】保持初心
【佛心慧語】修在起心動念處
陳兵教授: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佛心語:以和氣迎人,以靜氣養身
【佛心慧語】心若無恙,奈我何其
【佛心慧語】心存感恩
【佛心慧語】心境簡單了,就有心思經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