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記?學記》中有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之敬學。」教師受到社會普遍尊敬之後,教育才能得到重視,教育得到重視後,人們才懂得努力學習。今日教師節,重溫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傳承「尊師重道」傳統。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呂不韋


孔子拜三賢為師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是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人問他:你的老師又是誰呢?孔子說:「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學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僅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他為了弄懂「禮」,從山東走到河南,一拜李耳(老聃)為師。老聃為其講學,臨別時,老聃說:「富貴的人送人以錢財;有學問的人送人以言……我送給你幾句話吧:聰明深察的人,易遭殺身之禍,因為他好評論人;博學善辯的人,易危害自身,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短處;為人子、人臣不要有這些事而存身以盡孝盡忠。不要只顧自己,堅持個人意見。」這席話,使孔子受益不淺。

以後,他又二拜魯國樂官師襄子為師。開始學琴時,一連十幾天總是反覆彈撥同一支琴曲。師襄子見他彈得已經十分嫻熟了,就對他說:「你可以換一支曲子進一步練習了。」孔子卻回答說:「我只學會了樂曲的表面形式,對節奏內容還不了解。」於是又繼續練習了。又過些天,師襄子傾聽琴音,感到孔子已經領會了樂曲的意境。可以學習更複雜一些的樂曲了。孔子微微搖搖頭說:「我雖然體會了樂曲的意境,但作曲的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沒體會出來。」又彈了一些時間,孔子輕輕地放下琴,站起來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師襄子問他有什麼體會,孔子說:「我傾聽著琴音,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個子高高的,目光遠大,慈愛安祥的長者。這不周文王又是誰呢?」師襄子稱讚道:「你說的完全對啊!」就這樣孔子學會了樂,並且十分精通。


這之後,他又三拜萇弘為師。萇弘是個大音樂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孔子拜他為師,請教律呂之學。孔子虛心聽取萇弘指導,不懂就問,他說:「勤學,不恥下問,才能學到本領。」


「古之學者必有師」,孔子多方面拜能者為師,成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學問家。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北周書》


燕伋情系望魯台


燕伋(公元前541年-前476年) ,字子思,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世人稱為「中華尊師第一人」。


燕伋與孔子的其他弟子,如顏淵、子貢、子路等相比,可能成績稍差些,無論是立德、立功還是在立言方面,都沒法和他們相比,所以名氣也沒他們大。但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卻追封他為「漁陽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將其晉級加封為「千陽侯」。之所以得到這樣的厚封,原因只有一條:燕伋一生「尊師重教」。


在完成學業後,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闊別17年的故鄉,即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水溝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經商,而是在千水之濱辦學校宣揚教育,在偏僻的西秦傳播他的老師孔子的儒家學說。

燕伋終生都沒有忘記恩師,每天講完課後,都會來到學校後面,遙望著老師孔子的居住地——魯國。燕伋當然看不見遠在天邊的老師,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墊在腳下,日積月累,腳下便形成了一個高大的土台。後人給這個土台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望魯台。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疾學在於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魏文侯拜段干木為師


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魏文侯當了國君以後,四處尋訪人才。他聽說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馬匹交易經紀人,很有才幹,就是不喜歡做官。他想,讓賢能之人埋沒在民間,不能發揮作用,太可惜啊!於是,魏文侯下決心請他出來,幫助治理國家。一天,魏文侯帶領隨從驅車直奔段干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車,並屏退左右隨從,畢恭畢敬地來到段干木家的門前。他輕輕地扣動門環,有禮貌地請家人進去稟告一聲,說文侯求見。沒想到,段干木一聽說是文侯要見自己,越牆逃跑了。魏文侯遭到冷遇,非但沒對段干木產生反感,反倒對他增添了幾分敬意。以後,他又幾次上門拜訪段干木,家人總說他不在。等段干木家人關了院門,他就向著小院深深鞠一個躬。


有一次,家人很直率地告訴魏文侯段干木不想見他。魏文侯說:「這我知道。不過,他的才能值得我尊敬,我願恭恭敬敬做他的學生才來拜訪他的。我相信,總有一天,段先生是會願意見我的。」


家人把這些話和國君魏文侯每次向院子鞠躬的情形向段干木說了之後,段干木終於答應見魏文侯。魏文侯和段干木第一次見面,就懇切地提出,請段干木出來當國家的宰相。可是無論如何說,段干木都不肯。魏文侯就只能經常登門求教學問,每次,魏文侯來到段干木家,他都堅持請段干木坐著講,自己則恭恭敬敬地站在一邊聽。魏文侯從段干木那裡得到許多治國安邦的道理和辦法,在自己做國君期間,按老師教授的辦法治理國家,魏國也因此越來越強大了。


在魏文侯治國有了巨大成就之後,仍然堅持經常聽取段干木的教誨。每當魏文侯來到段干木的小院,都叫隨從到院外等候,自己輕輕步入老師的書房。就是他外出路過段干木的小院,都下馬下車改作步行。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荀淑拜少年為師


荀況是戰國後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發展了儒家學說,使儒家學說開始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他十分強調後天的教育,認為只要刻苦用功,「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後來者就可以居上。他把老師和天、地、君、親並列。並進一步指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荀況這種思想,不僅對後世影響很大,對其家庭影響也非常深刻。他的孫子荀淑,學識淵博,品行端正,曾做過郎中大夫。後來他辭官歸故里教書,學生不計其數,,連當時知名的學者李固、李膺都是他的學生。


有一次,荀淑來到慎陽縣,遇到一個14歲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氣度不凡,兩目炯炯有神。一見面,荀淑就非常喜歡這個少年。兩人攀談起來,很是投機。這個少年談起學問來,滔滔不絕,很有見地,就是當地一流學者,也望塵莫及。兩個人足足談了一整夜也沒談完。荀淑把多年積存在心裡的疑難問題,向少年請教。少年有問必答,講得頭頭是道,使荀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佩服得五體投地。


荀淑請教少年尊姓大名。少年從容作答:姓黃,名憲,字叔度。於是荀淑站起來,恭恭敬敬地給黃憲施禮。並說道:「黃先生在上,受我一拜。」黃憲道:「老人家,何必客氣,學問就要互相切磋,才能提高啊。我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字輩。老人家出身名門,已名揚千里,實在不敢當。」荀淑道:「尊師重教是先祖的教誨,能者為師,不拘年齡大小,常言道:英雄出少年。你是我40多年來遇到的一位最好的老師,解決了我多年的疑慮,理應受拜。」說著上前施了大禮。可見,荀況的尊師重教的遺風在荀淑身上進一步得到了發揚。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一日之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禮震才請求替師受刑


歐陽歙是西漢初年著名的學者。其先祖為歐陽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為了箝制人們的思想,曾焚書坑儒。博士(博士,古為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伏生冒殺頭之禍,把《尚書》保存下來,並把《尚書》又傳給了歐陽生。


歐陽生把《尚書》傳給他的子孫。傳到第8代是歐陽歙,並形成了歐陽「尚書派」。由於這一派是得到伏生的真傳,在社會上很有地位,拜歐陽歙為師的有千人之多。


歐陽歙學識淵博,為人忠誠老實。對學生嘔心瀝血,循循善誘,非常受學生的愛戴。但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兒,歐陽歙獲罪下了監獄。他的學生聽說了,紛紛到洛陽皇宮門前請願。有時多到千人。可是朝廷卻不聞不問不放。


平原郡有個青年叫禮震才,聽說老師被判處了死刑,非常難過。連夜赴京師。走到半途,他讓人用繩子把自己捆起來,託人把他送到洛陽監獄,堅決要求自己替老師受刑。監獄看守說:「古今中外還沒見過這種事,我們不敢作主。」這樣他就給皇帝上書,要求替師受刑。他的奏稿這樣寫道:「我的老師歐陽歙是學界宗師,世傳八代博士。他的兒子年紀尚小,尚不能繼承歐陽博士的學業。博士死後,《歐陽尚書》將失傳。如果這樣,陛下豈不是背上了殺戮賢臣的罪名,而學界從此也將失去最好的導師。這將是學臣無法彌補的損失。我懇請陛下能允許我頂替歐陽老師的死罪……」


可惜表章呈上後,待批期間,歐陽歙就病死在獄中了。禮震才堅決要求替師受刑,卻傳為千古佳話。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


漢明帝尊師拜師


東漢時期,漢明帝劉勝十分尊敬老師。當劉勝還是太子時,光武帝便為他選定一位名叫桓榮的老師,為劉勝講解經義,並封他為太子少傅。


當時,貴為太子的劉勝對老師非常講究禮儀,每次都恭恭敬敬地聽從老師的教誨,虛心學習,刻苦攻讀。幾年之後,劉勝便成為當時出色的經學家,並早成大器,即位當上了皇帝。


不過,劉勝並未因自己當了皇帝就驕橫起來,相反,他對老師依然畢恭畢敬。由於老師桓榮年邁,他便免去了老師上朝奏事的禮節,讓桓榮在家休養,並經常帶著大臣們去桓榮家裡聽課。


在繁華的洛陽城內,那時經常出現這樣的景象:寬敞的街道上,行人和車輛紛紛閃出一條路,然後有一輛高大、寬敞、華麗的彩色馬車從中直驅而過,車後又跟著一支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桓榮家駛去。老百姓對聖駕都投以尊敬、欽佩的目光,紛紛讚歎:自古以來,還沒有遇到這種親自驅車到老師家求學的皇帝。


為了不驚動老師桓榮,每當馬車臨近桓榮家時,明帝都下令停車,然後下車步行進入老師家的小巷。桓榮得知皇帝駕到,便趕緊整理好衣帽,到門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禮,但漢明帝每次都非常恭敬地請老師免禮。然後親自攙扶老師進入府中,讓老師上座,並叫大臣們在桓榮面前擺設案幾,讓文武百官站在桓榮面前,以表對老師的尊敬與關心,然後自己則像小學生一樣捧著經書,全神貫注地聽桓榮老師講課。


休息時,明帝還會親自捧著在皇宮特意為老師做的點心,恭敬地送到老師面前,請桓榮品嘗。


永和五年,桓榮身患重病,明帝多次去老師家中探望,每次來都是小步跑到老師的病床前,並叮囑有關大臣經常到老師家幫助老師料理家事。


不久後,桓榮病故,明帝悲痛萬分,不顧聖駕的尊嚴,不顧大臣的勸阻,脫下龍袍,穿上喪服,親自到桓榮老師家為之弔孝送葬。同時,他還將周朝高士伯夷叔齊墓葬首陽山的一塊要地賞給桓榮作為墓地,並讚揚老師:「桓榮老師的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可以和古代賢人相媲美。」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事師之猶事父也。——《呂氏春秋勸學》


范縝以師為父


范縝是南朝齊、梁間的思想家,舞陰(今河南泌陽)人。是晉朝安北將軍范汪的後代。祖父范璩之曾做中書郎。可以說出生於書香門第。只是父親去世很早,使家道中落,生活的艱辛,形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但也增加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


他刻苦學習,博覽群書,不僅學習儒家、道家學說,也學習法家、墨家學說。正因他廣泛涉獵群書,加上他的性格,不隨波逐流,喜歡獨立思考,所以他接受了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19歲,他拜劉獻為師,成為劉獻的得意門生。劉獻喜歡他刻苦鑽研,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經常對他個別教育,解答疑難問題。師生一談就是一個長夜。


范縝20歲了,按當時的習慣舉行冠禮。常規做法是:由父親把他的頭髮束起來,舉行儀式,表示他已長大成人。可是范縝幼年喪父,這冠禮就由老師劉獻代替父親來給他束髮。同學們也都來祝賀。劉獻以師代父,對范縝鼓舞很大,尤其對他後來寫出《神滅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


李世民教子尊師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並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他曾經對臣下說過:「一個具有中等智力的人將來怎麼發展,主要由教育來決定。」他還列舉周成王和秦二世正反兩個例子來說明「人的善惡由近習」的道理。因此,他給幾個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一些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他還一再告誡自己的子女要尊敬老師。


公元639年的一天,長安城裡太子居住處的東宮前,突然出現一乘大轎,一個頭戴烏紗身穿袍服的老人,由幾個太監小心翼翼地攙扶著走下轎來。這時,東宮大門敞開,從裡面走出一位風度翩翩的少年,上前向老人施禮。這個少年就是皇太子李承乾。那麼,來的這位老人又是誰呢?也許有人會以為是皇帝的重臣。其實不是,他是皇太子的老師李綱。原來李綱由於患了腳疾,行走不便,唐太宗就特許他乘轎入宮講學,詔令皇太子親自拜迎老師。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禮部尚書王珪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李泰的老師,一天,有人反映說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聽了十分生氣,當著王珪的面批評魏王,說:「你以後每見到王珪,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鬆懈。」從此,魏王李泰看見老師,總是好好拜迎,聽課時也十分認真。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今世說》


雍正帝扣銀罰輕師


雍正年間,有一個駐京學使,他喜歡在同僚中吹噓自己為人正直,為官清廉。


有一天,一位早年的先生來求見他。他看了看老師那衣衫襤褸的樣子,就猜透了八九分,於是說道:「恩師光臨寒舍,學生三生有幸,有失遠迎,萬望恕罪。不知身體可佳?精神可好?專程前來,又有何見教?」寒暄了一陣,才讓座。先生看了看滿屋生輝的裝飾和學生那不冷不熱的樣子,也不敢坐,只好開門見山地說:「身體精神均佳,只是生活拮据……」


學使不等先生說完,就忙推託說:「多年來,弟子牢記先生『為官清廉』之教誨,不敢苟私。然清廉就要清貧啊!故手無銀兩,家無餘資……」不等學使說完,先生便說:「為師不難為你,告辭了!」


學生十分得意,照例在同僚中宣揚了一通,以示廉潔,心想傳到皇帝耳朵里,定會龍恩大降,身價倍增。此事,果然傳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哪知雍正帝不但沒有「龍恩大降」,反而大為惱火,說:「國將富,必尊師而重傅。古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又有『一日三炷香,供奉天、地、君、親、師』之禮。學使棄先人之說,違先人之禮,實屬不道!」於是傳旨,從學使正俸以外的補貼中扣500兩銀,給其師,以順言正名!從此,雍正帝扣銀罰輕師的故事,便傳揚於世。

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儘力以光明。——《呂氏春秋》


段玉裁尊師


段玉裁(1735—1815年),清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家和經學家。其從小熱愛學習,一直到老仍好學不倦。他博覽群書,知識異常淵博,著述甚富。


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因中舉要到京城去,路遇當時有名的國學大師、考據學家、思想家戴震。戴震對經學、天文、歷算、地理、訓詁音韻等方面均有較高的造詣,段玉裁早已耳聞,便虛心求教拜戴震為師。後來段玉裁去四川富順和南溪當知縣,每次收到老師的信札,不管有什麼事,總是雙手恭敬地接過來,然後敬重地面對老師居住的方向誦讀。那時,段玉裁的聲譽早已不在戴震之下,還如此尊師,被世人高度讚揚。


乾隆四十一年戴震病逝,段玉裁知道後,非常悲痛,儘管他的境況也不佳,但仍給老師家送去了不少銀兩,有些錢還是現借的。


段玉裁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有學問的名人,是因為他能以德才兼備的人為師,虛心向他們學習。雖然他一生享譽甚多,卻從不狂妄自負,總感到自己讀書太少,沒取得什麼成就。他80歲時還寫了一篇自序,悔恨自己「忽忽至今,遂已八十。回首平生,學業何在也」?決心從此以後要珍惜時光,為「多見一善人,多聞一善言,多得一善書」而自幸。他還以自悔的心情告誡子孫:一個人不要虛度年華,要惜時如金,要尊師、敬業。只要這樣,無論生命長短都是有意義的。正是這種尊師敬業的精神,使他在學習知識上永不滿足,贏得美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逝世40周年,中國從未忘記他
絢爛的孔里文化——歷代祭孔
蘇軾告訴你,不要一味地迎合他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倫理與商業文化
古代「冠軍」到底指什麼?是爵位?是官職?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教師節丨古人十句話,十個故事,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古人是如何「尊師重道」的?
尊師重道的名言
關於尊師重道的名言
何為尊師重道
行傳統拜師禮 揚尊師重道之風
尊師重教的名言警句
三個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的經典故事,值得青年男女一看
關於尊師重教的名言警句
《閑讀水滸》之 最尊師重道的竟然是他
教師節 親子共讀——「尊師重道」名家名篇
尊師重教的名言
史上最強尊師聯:一聯十四字,講透六故事!
尊師重教名言
28名言、49歷代名師,重溫「尊師重道」傳統
尊師重道,讓教師節回歸感恩的初心
古代拜師禮,古人的尊師之禮
名言警句尊師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尊師重道,飲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