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的迷惘,誰的癲狂
楊永信。資料圖
近日,有關楊永信與他的網癮治療中心,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令人感到驚奇地是,雖然經過數次媒體曝光(其中包括央視),但楊永信及其網癮中心依然屹立不倒。一個月來,隨著有關楊永信的幾篇網文躥紅,網癮治療的是是非非再次沉渣泛起。難以想像,在互聯網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今天,依然會有許多楊永信的擁護者,依然有許多家長送自己的孩子去「挨電」。看來,有關「網癮」,依然有不得不說之事。
首先,「網癮」到底是什麼?「網癮」是一種精神疾病嗎?1995年,英國的一位心理醫生哥德堡(Ivan Goldberg, M.D)提出了有關「網路成癮」的說法。他將網路「成癮」與沉溺賭博相對照,建立了有關「網癮」的理論,但並不被主流心理學界認可。然而,哥德堡對網路成癮的定義被廣泛報道,引發了較大爭議,出於科學工作者的嚴謹,哥德堡聲明有關「網癮」的假說是「一種玩笑」。哥德堡後來又表示,「網癮」並非真正上癮,真正的上癮比「網癮」嚴重多了。也就是說,國內外學界並沒有關於「網癮」是病的明確論斷,更何談界定標準。按照前幾年對「網癮」的界定,現在上班時間時刻保持在線的企業高管(沒網什麼事也做不了),都可以被稱為「網癮」患者。
其次,既然「網癮」不是病,楊永信的「治療」方法真實有效嗎?筆者沒有去過治療中心,不敢妄加論斷。但從披露出來的「治療」方法來看,充滿著限制與禁斷的「網癮治療」,本質上是一種厭惡療法。通過「電擊」等手段,讓孩子產生對上網的厭惡聯想,以後一上網,就自然產生被電擊的燒灼感,進而引發噁心、嘔吐等生理現象,讓孩子談「網」色變。這種所謂的「治療」,的確可以讓孩子遠離網路,但想達到父母的目標,即讓孩子成為他們眼中的「好孩子」,肯定無甚作用。孩子只是產生了對網路的厭惡,並沒有建立對他們眼中其他「壞事」的厭惡。按照家長的這種思維,是不是「早戀」、看「邪書」都該送去電一電呢?不知道接受過「網癮治療」的孩子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工作需要他發一封郵件,他會不會想起被「網癮治療」支配的恐懼。
一個家庭向楊永信下跪。視頻截圖
總之,無論是所謂的「網癮」和「網癮治療」,本質上都是一種基於家長權的迷惘與癲狂,一方面恐懼新生事物,一方面在「抓壞蛋」的同時「造神」。
當新生事物出現的時候,許多人容易陷入一種毫無道理的恐懼,進而熟練的給它定性為「壞事」,對其進行毫無根據的打壓。我們可能會因為網路遊戲被稱為「電子海洛因」感到驚訝,但如果我們回想起當年鄧麗君的歌曲進入大陸,被許多人視為「黃色歌曲」,就會感到「電子海洛因」說法的出現十分正常。 固然,對於新生事物,我們有理由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但從網路到轉基因,有多少是謹慎客觀的質疑,又有多少是諸如「高鐵導致不孕」、「Wi-Fi輻射致流產」一類可笑的謠言呢?可這些謠言十分有市場。
在一個家長權極大的國家,每一代中年人都在說著一樣的話。當年因唱鄧麗君歌曲被父母輩批評「傷風敗俗」的年輕人,等他們成了父母,又開始恐懼孩子上網,歷史總是相似的。
中國家長對孩子有超強的控制力,這幾年網上對「逼婚」的反感,就從側面體現了這種無處不在的控制力。超強的控制力在從不承認自己錯誤的人手裡,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大家不妨想像一番。因為「覺得」孩子有了「網癮」,孩子產生了一些「不好」的行為,就強制孩子去接受「網癮治療」,這本質是被孩子的極不尊重,骨子裡從不認為孩子跟自己有平等溝通的權利。這樣的家庭教育,本來就是有問題的家庭教育。
有識之士不止一次提到,「網癮」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范。比如與楊永信齊名的「網癮鬥士」陶宏開(似乎陶本人不屑於這種「齊名」),陶宏開認為,「網癮」並不是孩子有了精神疾病,而是父母在子女教育上沒有方法,簡單粗暴,缺乏溝通,導致孩子苦悶,需要尋求認可,而虛擬世界可以滿足孩子的這些想法。也就是說,陶宏開認為「網癮」問題的根子出在家庭教育。
知乎網友星海在「陶宏開是個怎麼樣的人?」問題下的回答頗有意思。「星海」在聽完陶宏開的一次演講後認為:「我覺得他講得特別好。因為他的演講對象其實不是孩子,而是和孩子們一起來的父母,他講了現在父母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的誤區,他講了父母該怎樣對待兒女,如何與兒女溝通。我和我的父母聽完之後都深受觸動。演講分上下午,在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第一次和我的父親進行了推心置腹的談話,他第一次承認對我的態度或許存在問題,並為過去的蠻橫和武斷道歉。身為人子,我終生都會為此感謝陶宏開教授。」但是當演講結束之後,「所有的父母都異口同聲說陶教授講得真好,孩子就是不應該碰電腦,孩子變壞就是因為電腦遊戲,希望孩子聽了陶教授的演講之後就能戒了網癮」,卻並沒有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當陶宏開大紅大紫之後,他的言論就不太注重事實,有些武斷、剛愎,什麼「女玩家不適合生孩子」之類完全不是科學工作者該說的話都說出來了。究其原因,我認為陶宏開的變化和中國每一個鮮克有終的名人一樣,是被他的擁躉毀了。或許,國人潛意識裡,永遠根深蒂固的是兩件事,一曰「造神」,二曰「抓壞蛋」。
所謂「造神」,就是指將一個人捧得過高,認為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同時自覺屏蔽對他的一切質疑,認為有關他的負面新聞都是「別有用心」。中國家長對陶宏開如此,對楊永信如此,對其他事情也一樣,一方面唱著「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一方面希望「大救星」出現。對專業人士的意見嗤之以鼻,卻對打中自己七寸的話語趨之若鶩。
陶宏開、楊永信的出現滿足了他們對新生事物的抵觸,撫平了他們因教育不好孩子的挫敗感,讓他們得到了極大的心理安慰,於是自覺跪倒在「陶教授」和「楊叔」的面前,自覺將他們捧上神壇。認為這尊他們意淫出來的神可以戰勝他們意淫出來的惡魔,帶領他們脫離苦海。
當「神」被塑造出來之後,塑造「神」的人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向「神」獻上大量的供養(楊永信的治療中心獲利頗豐)。而被捧得過高的這個人,也蛻變了,他們要說信徒愛聽的話,說能煽動信徒的話,於是只有觀點,沒有論證,只有立場,不需要邏輯。既然我說「網癮」主要是家庭原因導致的他們不愛聽,那我就不說,他們討厭網路遊戲,那我乾脆說魔獸世界是「電子海洛因」,讓他們送孩子來接受「治療」。於是乎離出發點越來越遠,越來越跑偏,越來越不具備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嚴謹,因為受眾願意為這些偏激的觀點而非理性的論證買單。
家長和學校先是怪電視教壞小孩子,後來怪動漫怪遊戲怪手機,從來不反思自己的失職。教師的一句否定,父母的一次吵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真的比沉迷遊戲小嗎?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沉迷遊戲的孩子都是因為在生活中缺乏關愛,處處被否定,滿是挫敗感,只好向遊戲尋求成就感。沉迷遊戲是心理亞健康甚至心理扭曲的結果,而非心理扭曲的原因。但是家長總不願意承認自己教育的問題,似乎自己打麻將看電視就可以,「我是大人了」而孩子就必須枯坐書桌。我相信一個飯後讀書的家長、一個時常傾聽孩子想法的家長、一個擅長接受新生事物的家長,他的孩子一定不會沉迷網路遊戲。
「造神」和「抓壞蛋」根子上都是思維的懶惰,有了「神」,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有了「壞蛋」,可以承擔一切責任,接下來,就等「神」解決「壞蛋」就可以了。
究其根源,網癮問題的最主要成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范,正如陶宏開所言,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孩子心理失落從而在虛擬世界尋求滿足感的最主要原因。而多數中國父母又普遍缺乏教育方法,究其根源,似乎應該與中國的父權制傳統有關。父母要求孩子「聽話」,本質上是單方面、無條件的服從,而非對等的溝通。很多中國家庭,父母不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也不願傾聽孩子的想法,只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這會讓孩子從小養成對權力的跪拜(比我強勢我得罪不起)和對權力的渴望(有了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這種教育遺患無窮,容易造成孩子成年後缺乏擔當,卻在青春期迸發出極強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面子」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父母不會告訴孩子你開心就好,而是跟「別人家孩子」攀比,你不如別人家孩子,就讓我抬不起頭,會讓孩子產生實力等於一切的想法。筆者小時候也算是一位「別人家孩子」,有人跟我說過,她總有種感覺,如果我願意當她父母的兒子,她父母可能就不要她了。這讓孩子感覺有實力(學生階段主要表現為學習好)可以得到一切,甚至不遵守規則的特權。
有關楊永信的網癮治療,我本以為不值一駁。沒想到時隔多年,媒體已經從「戰網魔」一轉而為「互聯網思維」搖旗吶喊,楊永信依然信徒甚眾。有關楊永信與其治療中心,當然有必要深入調查,諸如是否存在無資質治療,是否存在非法拘禁等等。我們希望能讓網癮治療中心暴露在陽光下,讓大家看看,這種所謂的「治療」到底是怎麼回事。當然,「網癮治療中心」為何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支持的原因何在,亦是有必要關注的點。
(文/楊修 作者為哈爾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教師,管理學博士,個人微信公眾號「南嶺笑笑生」,著有《遠征遺迹:中國紀事本末》)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TAG:澎湃新聞 |
※網癮少女最愛!原來爆好看的手機殼都在這裡
※網癮少年的天堂,集遊戲漫畫手辦於一體的網吧,網管全是萌妹子
※楊冪和電競圈選手互動,網友:真的是網癮少女
※大人聽得雲里霧裡的遊戲,可使孩子產生網癮,咋避免成網癮兒童
※瘋狂的網癮患者:美國女子為「獲贊」自拍墜橋
※由於主人太愛玩遊戲了,喵星人也就得上網癮了
※被嘲諷臉僵,楊紫親自下場怒懟,楊紫的網癮少女人設也可以很吸粉
※活捉一隻網癮少女,手殘了也不能阻擋我上王者的心!
※網癮大爺網吧沉迷打LOL,孫女怎麼勸都不肯回去
※網癮就像毒癮一樣,可怕!
※網吧出來看到一隻被人欺負到不行的流浪奶狗,帶回家救了網癮少年
※對於楊永信和他的網癮治療,老外是如何看的
※沒手沒腳仍然要玩遊戲,是網癮少年?還是勵志人生?
※楊教授電擊治網癮,有人把它寫成了遊戲,外國網友都說好
※從抑鬱症走向「網癮少女」這背後竟還有一個暖心的故事!
※孩子「厭學、叛逆、網癮、早戀」該怎麼辦?
※我覺得你需要被電一電!盤點動漫中的網癮美少女們
※網癮是病嗎?暴力戒網癮,究竟誰有病?
※美國小伙靠玄幻小說成功戒毒,網友:戒了毒癮染上網癮,只有電擊能救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