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道德的科學解讀

道德的科學解讀

人類實在是個難以琢磨、充滿矛盾之處的物種:我們互相照顧、互相愛戀並為彼此流淚,我們甚至心甘情願地把自己身上的器官移植給別人。與此同時,我們卻又互相殘殺——歷史上所有罪行都是由我們這個星球上最高級、最聰明、最有道德的物種犯下的。這是我們的恥辱,也是我們的矛盾之處。


科學家對動物行為的研究越深入,我們越難以自負地認為人類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智慧生物。我們說自己是唯一會使用語言的物種,而大猩猩和黑猩猩卻掌握了手語。我們說自己是唯一會使用工具的物種,而水獺會用石頭砸開軟體動物的殼,猿會用小樹枝掏白蟻。真正使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或者說,應該使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是我們高度發達的道德感。這項品質是人類的精髓。然而,沒有人說得清,為什麼這一精髓如此頻繁地遭到破壞。


道德是天生的本能嗎

道德也許是一個難以說清的概念,但我們卻能很快領會它。一名學齡前兒童知道不該在教室吃東西,因為老師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老師說這條規定被取消、允許在教室吃東西,這個孩子會高興地遵從。但如果這位老師說,可以把另一個學生從椅子上推下來,這個孩子會猶豫,他會說:「不行,老師不該這麼說!」在這兩種情形中,孩子學會了一條規則,即拒絕學壞,即便某個權威人士支持壞行為。這就是道德和社會習俗的區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們天生就能察覺這種區別。


當然,事實上,這個孩子有時會打人,也不會覺得這樣做很壞,除非他被抓到。竊賊和大開殺戒的暴君也是如此。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馬克·豪澤說:「不同人的道德判斷力是相同的,但道德行為各式各樣。」我們明白規則,但我們並不是總會遵守那些規則。


這種直覺來自哪裡?為什麼我們並沒有始終依照直覺採取行動?科學家們還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這並沒有使他們停止探索。這些研究可能不會使我們的行為變得更好,至少不會馬上變好,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從而邁出脫離野蠻的一小步——雖是一小步,但卻是很重要的一步。

道德的科學解讀


道德能否被衡量


道德最深厚的基礎是同情,即明白傷害自身的事物也會令別人有同樣的感受。其他物種也擁有這項品質。


俄羅斯靈長類動物學家納迪婭·科茨是最早研究人類以外物種的認知能力的人之一。她在家裡養了一隻年幼的黑猩猩。當黑猩猩爬到房頂上時,為了讓它下來,通常採用的策略是呼喊、斥責和拿出食物,但很少起作用。但如果科茨坐下來並假裝在哭,黑猩猩會馬上來到她身邊。


儘管不可能直接衡量動物的同情心,但衡量人類的卻可以。道德研究人員最喜歡研究「有軌電車困境」:你站在軌道附近,一輛失控的列車沖向突然出現的5個人,你附近有個扳道器,可以讓你把列車引到岔軌上,而岔軌上也突然出現1個人,你會犧牲他來救其餘的人嗎?如果這個無辜的人站在軌道上方的一座橋上,你會把他推到軌道上來阻止列車嗎?

讓接受腦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人思考這個困境,他們的腦掃描顯示的圖像一團糟。用扳道器將火車引向1個人來救5個人會增加額葉前部背外側皮層的活動,這是作出冷靜、有實效的決定的部位。而將無辜的人推到軌道上的想法使情況更複雜,與情感有關的區域額葉中部皮層會活動起來。在這兩片區域鬥爭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作出不合理的決定。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85%的受調查者說他們不會將那個無辜的人推上軌道,儘管他們知道,在假設情況下,他們的決定意味著讓5個人喪命。

道德的科學解讀



如何維護群體道德


僅有編製道德「程序」的能力並不意味著我們會依照道德行事,還必須讓某種事物啟動這個軟體並對它進行合理配置。這個事物就是群體。豪澤認為,所有人都掌握了他所謂的道德語法,但正如不造句語法就毫無價值一樣,除非有人教你如何運用是非觀,否則它也毫無用處。

是我們周圍的人教會了我們。不同群體的不同的道德規範,因文化而異。在何時應該幫助別人、何時不應該的問題上,各個群體的觀念衝突很大。普遍原則是:幫助與家族關係密切的人、忽視與家族關係疏遠的人。一部分原因在於,親眼所見的困境比耳聞的更加真實。另一部分原因在於,從前,你所在部落的幸福安寧對你的生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敵對部落的幸福安寧則不是,甚至是威脅。


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你仍然不必幫助陌生人。不過在法國,法律規定行人不提供幫助就是犯罪。


然而,無須由國家制定道德規範,群體也能發揮這種作用。維護群體道德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排斥某人。如果成為一個部落的成員才能確保自己、家庭獲得食物並免遭動物攻擊,那麼被排斥就是件令人害怕的事情。相對於食肉動物,人類是弱小、沒有抵抗能力的,因此,免遭驅逐是很重要的。


道德所面臨的挑戰迫使我們遵守道德規範的機制很多,為什麼還會經常出現不道德行為呢?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些答案。他們對20位健康志願者的腦部進行掃描,觀察他們看到合法和違法場景時的反應。與關注虛擬犯罪場景關係最密切的腦部活動發生在杏仁核,這個位於腦部深處的結構幫助我們將錯誤的行為和懲罰聯繫起來,其活躍程度隨著犯罪場景的嚴重程度上下波動。額葉部位也出現活動,這與有軌電車研究中總是出現的情況相同。

幸運的是,絕大多數人從未像連環殺手那樣嚴重違背道德,但我們的確會在程度不那麼嚴重的事情上違背道德。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必須在家中、社區和工作場所行為規矩,而是必須對我們所屬的群體以外的人予以同等的道德關懷。


自己人和外人這條無情的界線在所有地方都很明顯。例如,犯罪集團成員濫殺無辜,卻滔滔不絕地談論他們的「家族」。而這條界線在戰爭中體現得最恐怖,大規模屠殺必然是滅絕外人,大量書籍記載了納粹德國等族群的集體心理活動。儘管我們永遠無法分析希特勒等嗜殺成性者的心理活動,但卻可以理解他們所利用的人民恐懼外國人的情緒。


對我們這些很不完美的生物來說,道德也許是進化驗室山峰中最險峻的一座。在我們達到高度文明前,肯定還會出現無數殺戮和野蠻的行為。唯願我們不再經歷像先輩那麼多的鬥爭。


(原載《教師博覽》)


【喜訊】


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盟招募令 | 結伴同行走得更遠


就可以買你想買了!


謝謝你!好再來!


————————————————


朋友,讀完文章請順手點開最下面廣告,


獲取生活資訊,支持教師博覽,謝謝!


————————————————————


《教師博覽》,教育品牌!


本微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如喜歡,歡迎推薦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2017年《教師博覽》雜誌——


郵發代號及定價: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創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看到流浪狗叼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嚇愣了
為了戰勝牙痛,人類都有過哪些痛苦回憶?
孕期飲食如何均衡安排
極客納博科夫:寫小說的蝴蝶分類學家
老中醫驗證50年:頸椎病簡單組方,有效

TAG:搜狐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X光透視科學解讀。
解讀丨儒學是君子之學
英國留學大學預科完全解讀
禪解儒道 會通三教:以佛家的智慧解讀儒道
辟穀斷食的諾貝爾醫學獎解讀
科學解讀神秘的納斯卡螺旋水井
道學講堂《道德經》解讀之五報名中!
另類科學解讀:德·庫寧和波洛克的畫為什麼這樣牛?
解讀馬里蘭大學的專業
美國佛蒙特大學會計學碩士專業解讀
心理學解讀:王學兵為什麼吸毒?
用科學中的力學來解讀脊柱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解讀 你想知道的數字
「摩擦自鎖」實驗中的物理學,科普中國科學解讀
深度解讀國際學校學籍問題!
道學講堂《道德經》解讀之五開始報名!
解讀《道德經》中的「善」
解讀丨《道德經》里的思想智慧
解讀丨中國哲學中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