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此心光明萬物生
詩詞世界,中國最大的詩意平台!
歡迎關注,微信號:shicishijie
1472年,王陽明出生在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中葉。之前是蒙族雄威的元朝,之後是滿族奢華的大清。明朝只是漢民族的一個落寞而孤絕的背影。
王陽明原名王雲。五歲時,祖父為他改名王守仁。「守仁」源於《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人生在世,智慧獲取的一切,倘若沒有仁愛的胸懷和坦蕩的人格堅守;即使僥倖得到,也必將失去。
王守仁九歲,父親王華考中了新科狀元。他隨父上任,從浙江遷至南京。初入學堂,他問老師:「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說:「念書。然後科舉,像你爸爸一樣,考狀元。」小守仁很狂:「我以為不然。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從此,他拚命讀書,涉獵廣泛,保持歡喜的蓬勃。遠望金山寺,即興口占:「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15歲,他試圖武功救國,沉迷於兵法,隻身出走居庸關、山海關。17歲,他去江西娶親,途經鐵柱宮偶遇道士,習導引術。終於被岳父找回家,又拜師大儒,從此專註程朱理學。
王陽明二十多歲,已經打通儒、釋、道、兵。然而,他連年落第,28歲才中。「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一入侯門深似海,35歲那年,王守仁遭遇平生第一次流放——貴州修文縣龍場驛。到達的時候,他已經37歲。
我多次尋訪他悟道的陽明洞,流連他研讀《易經》的玩易窩。巨大的山洞,四面積水。一個石鑿的棺槨,就是他的私人財產。這裡遍地毒蛇瘴氣,少數民族語言不通。朝廷不理,朋友不幫,純樸的少數民族接濟了他。他端居澄默,明白了「格物致知之理」,一個人的心就是他的道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何謂「陽明心學」?那是厄運之中,一個人憑藉信念的自我救贖。而一顆心逐漸養大,就足以涵蓋整個宇宙。
於是,他開始在山洞裡辦學——龍崗書院。學生問:「老師,一朵花開在南山,跟你的心有什麼關係呀?」他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我們生於同一世界,而結論不同。原本,這世界的美與善,恨與仇,自在人心。
王陽明內有心性,外有武功。處江湖之遠,他用文治傳承。居廟堂之高,他以武功平定江山。流放歸來,他一次次平叛,再用文明教化,收服人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住了那個風雨飄搖的王朝。他說:「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誠然,破山中賊容易,破心中賊尤難。他一次次被貶,卻從未蹉跎。他說:「知行合一。」有知識是行動的開始,是行動的主意。而有行動,是知識的結果,是知識的成就。
王陽明五十七歲時,死在江西南安的一條小船上。那個黎明,舟行靠岸,學生們淚眼相問:先生還有什麼遺言?王守仁說了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無論世界的真相如何,用愛的激情和能力改變它。心有擔當,便是聖賢。
國學小站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其宗旨為「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陽明心學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所以,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之處,就在於其強調生命活潑的性靈體驗。
而王陽明本人就是一個熱情好奇,忠於本心的人。他並沒有生在一個多好的時代里,卻把自己的生命準備得很好,用他的「身心之學,良心之教」,等待時代來選擇他。
本文原題《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選自於丹新作《此心光明萬物生》(2016年9月出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授權轉載。





TAG:詩詞世界 |
※你若心明,風和景明萬物生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
※今日穀雨:告別春光,萬物生長
※【生命截句】萬物生長,又何曾顧及他人的目光
※萬物生長,又何曾顧及他人的目光
※生髮春陽和氣,潤澤萬物生靈,順應天地大道
※和田黃玉:萬物生長,王者之色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萬物生靈 偉大又渺小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侯炳茂國畫山水賞析:妙寫桃源 萬物生光輝
※曹萍最新個展杭州揭幕:萬物生長的詩意與生機
※脫髮男士的福音:關節炎藥物生髮效果顯著
※影響微生物生長與死亡的因素
※經典美文:萬物生長靠太陽
※皮膚之上,萬物生長
※萬物生靈共生共榮,人與自然相聯相生
※春風化雨萬物生
※花開萬物生 一心藝世界——藝術家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