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懷孕 > 尿碘正常值

尿碘正常值

1、70.1±37.32μg/g


2、根據WHO的建議,14歲以上的男性及非妊娠婦女的的最適宜尿碘為100-500μg/L。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如果孕婦體內缺碘則可導致胎兒和嬰幼兒的腦損傷,造成不可逆轉的智力低下和精神運動功能障礙,表現為呆、傻、聾啞、癱和抽象思維能力差的缺陷。

醫學研究發現人腦發育的關鍵期有兩個:第一個關鍵期是從妊娠第三個月開始到出生前,叫宮內期。如果這時候孕婦體內缺碘,會直接影響胎兒的腦發育。第二個關鍵期是從分娩到兩歲,如果這時候發生碘缺乏,會造成智力落後。從腦發育的程度和重要性來講,宮內期比生後期更重要,因為一個正常、成熟、健全的腦組織主要是在胚胎期發育完成的。胎兒的碘供應來自母親,因此孕婦的需碘量遠遠高於其他婦女,一旦缺碘,孕婦的甲狀腺與胎兒競爭碘的能力增強,會使胎兒缺碘更加嚴重,造成腦發育嚴重障礙,出生後輕者出現聽力、語言和精神運動發育障礙,重者呈白痴或痴愚狀態。所以孕婦和胎兒是受碘缺乏危害最嚴重的人群。

尿碘正常值



可是,大部分的孕婦知道懷孕期要補充鈣、鐵、葉酸等,並保持營養均衡,這對生一個健康的寶寶有很大好處,但卻不知道碘對生一個聰明的寶寶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提到補碘時,大部分婦女知道缺碘會得大脖子病,卻不知道碘對胎兒的智力發育大有好處。至於含碘豐富的海帶、紫菜等食品,准媽媽們也很少食用。

所以,為保護兒童智力發育不受缺碘的危害,孕婦和哺乳期婦女要對自己體內是否缺碘心中有數,應該分別於孕早期?0~3個月、孕中期?4~6個月 和孕晚期?7~9個月 ,進行尿碘水平檢測。如果發現尿碘含量偏低,說明孕婦體內碘營養不足,應及時補碘。


1、血尿酸增高主要見於痛風,但少數痛風患者在痛風發作時血尿酸測定正常。血尿酸增高無痛風發作者為高尿酸血症。


2、在細胞增殖周期快、核酸分解代謝增加時,如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常見增高。腫瘤化療後血尿酸升高更明顯。


3、在腎功能減退時,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可見於腎臟疾病如急慢性腎炎,其他腎臟疾病的晚期如腎結核,腎盂腎炎,腎盂積水等。


4、在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鉛中毒、子癰、妊娠反應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1、嘌呤攝入過多:尿酸高含量與食物內嘌呤含量成正比。攝入的食物內RNA的50%,DNA的25%都要在尿中以尿酸的形式排泄,嚴格限制嘌呤攝入量可使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umol/L(1.0mg/dL),而尿內尿酸的分泌降至1.2mmol/d(200mg/d)。

尿碘正常值



2、 內源性嘌呤產生過多:內源性嘌呤代謝紊亂較外源性因素更為重要。嘌呤由非環狀到環狀的從頭合成過程要經過11步反應,其中酶的異常多會導致嘌呤合成過多。已經發現的有: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活性增加。 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換酶(HGPRT)缺乏。 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缺乏。


3、嘌呤代謝增加:如慢性溶血性貧血、橫紋肌溶解、紅細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療或放療時會產生尿酸高。過度運動、癲癇狀態、糖原貯積病(glycogenstoragediseases),都可加速肌肉ATP的降解。心肌梗塞、吸煙、急性呼吸衰竭也與ATP加速降解有關。

尿碘的測試意義


所以,為保護兒童智力發育不受缺碘的危害,孕婦和哺乳期婦女要對自己體內是否缺碘心中有數,應該分別於孕早期?0~3個月、孕中期?4~6個月 和孕晚期?7~9個月,進行尿碘水平檢測。如果發現尿碘含量偏低,說明孕婦體內碘營養不足,應及時補碘。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之道網 的精彩文章:

孕婦糖耐量試驗的注意事項
科學家開發出「細胞微巢」
吃逍遙丸可以懷孕嗎
Cell:鑒定出人胚胎幹細胞產生神經外胚層的新途徑
腦神經通路重組或有不同形式

TAG:養生之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肝功能檢查正常值
孕婦血壓的正常值是多少
控制好自己血壓最重要,多少才正常,血壓正常即長命?附各年齡段血壓正常值一覽表
血壓多少才正常?附各年齡段血壓正常值一覽表
小鼠血常規正常值大對比為何喜歡用它做實驗
孕媽媽血壓正常值是多少?
孕婦心率多少是正常值
早上空腹血糖正常值 如何控制血糖
血壓正常值標準 血壓偏高怎麼調理
胎兒nt檢查的正常值是多少
化驗單除了看正常值外,更要留意危急值營養發現
飯後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自行檢查及早防治糖尿病
血糖正常值最新標準 老中醫教您如何控血糖
懷孕抽血檢查的hcg多少為正常值?
總膽固醇正常值,甘油三酯高是什麼原因?
女子喝草藥治感冒,變黃臉婆,肝指數飆到正常值七倍
胎動:一種正常值,二種異常值,三種危險值!
血壓的正常值應該是多少 你的血壓為何時高時低
女性血紅蛋白濃度低於這個正常值時,趁早醫治降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