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劉祖國:道教文獻整理與科技史研究之完美結合——韓吉紹《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讀後

劉祖國:道教文獻整理與科技史研究之完美結合——韓吉紹《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讀後

摘要:《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對《黃帝九鼎神丹經訣》進行了全面精到的校注整理,鉤沉索隱,勝義紛呈,是一部注釋與研究相結合的道教文獻整理力作。


關鍵詞: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評介


作者簡介:劉祖國(1981-),男,山東臨清人,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道教文獻整理與語言研究。

感謝劉老師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

劉祖國:道教文獻整理與科技史研究之完美結合——韓吉紹《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讀後



道教文獻整理

與科技史研究之完美結合


——韓吉紹《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讀後


《黃帝九鼎神丹經》,現存文獻中,晉葛洪《抱朴子內篇》最早著録引用。據葛洪所述,九鼎丹與太清丹、金液丹乃中國煉丹術早期最重要的三種大丹法。從南北朝至唐,九鼎丹法一直流傳不絶。《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以下簡稱《九鼎丹經訣》),二十卷,不署撰人,出於唐初顯慶年間。《九鼎丹經訣》並非原創性著作,而是以九鼎丹經爲中心,分門別類地輯録了大量煉丹資料,一定程度上使其成爲一部唐前煉丹資料彙總之作。在保存早期煉丹資料方面,《九鼎丹經訣》的重要性完全可與《抱朴子內篇》相媲美,它彙集的資料更豐富更系統,尤其是填補了葛洪之後至唐初之間的空白,堪稱唐前道教金丹黃白術和神仙服食術的集大成之作。同時,它也是一部瞭解唐前道教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可以說,《九鼎丹經訣》對於道教和科技史兩個領域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雖然《九鼎丹經訣》地位崇高,但因道教外丹黃白經訣文義隱晦,科技內容宏富且專業性強,卻一直沒有現代整理本,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韓吉紹博士迎難而上,積數年之功對《九鼎丹經訣》進行校理注釋,數易其稿,於2015年8月在中華書局出版了《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全書注釋精當、資料富贍,融整理與研究爲一體,是一部高質量的道教文獻整理力作。筆者拜讀數過,感覺此書具有以下幾方面特色:


第一,博參衆本,考訂詳審,索隱發覆。

《校釋》以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聯合影印正統《道藏》本爲底本。由於無其他版本可據,校勘主要採用本校,結合他校,參以理校。他校資料包括抄録本書的文獻和本書引述的文獻,前者指《上洞心丹經訣》,後者主要包括《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抱朴子內篇》、《本草經集注》、《太清經天師口訣》、《三十六水法》等。《校釋》探賾索隱,上溯源頭,下探流變,作了大量的文獻校理工作。原書很多內容層次不清,有的段落混亂,儘量予以梳理區分;原書內容出自他書但未作説明的,力爭查出來源;原書中有的小字注文與正文混淆,現雖難以一一甄別,但必要時儘量出注説明。


例如卷一言及「第二神丹名曰神符也」,《校釋》20頁研究指出:「第二丹的內容比較混亂,實包括多種藥物的製法。如第一和最後一種爲神符(後者遠較前者爲詳),第二種爲丹華之黃,第三種爲玄黃,第四種爲玄黃精。這些製法之間似乎缺乏銜接,或許出自不同的文本。甚至有的文字很突兀,讓人覺得不知從何而來,如真人云雲,如對『子明』、『一者』的解釋等等,事實上它們與《流珠經》第二丹之歌文注釋內容相合,但有較多省略,或出自該書。」


又如卷三:「狐丘先生授葛仙公曰:命屬仙星,名録繼我,今故授汝萬金訣等及修仙法,汝依而用之。」關於「萬金訣」,《校釋》50頁云:「《隋書·經籍志》首次著録,作《狐剛子萬金決》二卷,葛仙公撰。《舊唐書·經籍志》仍存,但書名誤作《狐子方金訣》,《新唐書·藝文志》則改作『葛仙公録狐子方金訣二卷』。《心訣》卷中引本段文字稱『此是神丹萬金訣』。又本書卷十七有《玉燭萬金訣》。陳國符認爲,『萬金』之意源於『神祕至重,萬金不傳』。」


再如卷八:「昔太極真人以此神經及水石法授東海青童君,君授金樓先生,先生授八公,八公授淮南王劉安,安昇天之日授左吳。」《校釋》114頁認爲:「本卷所記劉安與八公的故事與《四庫全書》本《神仙傳》所記差異甚大,與《太平廣記》所引《神仙傳》倒是有不少地方相合,僅比較簡略,蓋出自古本《神仙傳》。另外本卷以及卷十九引用的《水法》大多見於今本《三十六水法》前半部分,因此該書是判斷今本《三十六水法》成書年代的重要依據。」


第二,精校詳注,校理有方,注釋確當。

文字校勘、標點斷句、釋義出注是古籍整理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古籍整理類作品學術水平的體現。作爲一部質量上乘的道教文獻整理作品,《校釋》精校詳注,校勘精審,注釋準確,集校勘、注釋、資料於一體,堪爲《九鼎丹經訣》點校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當今學界《九鼎丹經訣》整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例如卷一:「第七丹名曰柔丹。用汞三斤。以左味和玄黃,合如泥,以塗土釜內外,各厚三分,乃納汞,合以一釜,用六一泥塗其際會,乾之十日,乃火之,如太丹華法,三十六日止。寒之一日,發之,以羽掃取上著釜者,和以龍膏,服如小豆,日三,令人神仙不死。以瓮汁和之,九十歲老翁服之,更二十日白頭黑,益陽精陰氣,雖交則生子無數。」「瓮汁」究竟爲何物?《校釋》27頁研究指出,「《漢語大字典》云:,同『缺』。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云:『,蒼頡篇:虧也。説文:器破也。從垂,從夬。或從缶作缺,亦同。』另外據唐《干祿字書》,缺、,前通後正。陳國符謂『』當作『甀』,此説不確。瓮,本書卷二抄録《抱朴子》引《九鼎丹經》文作『覆盆』,《抱朴子》其餘版本均作『缺盆』,《流珠經》作『缺盆』,可知『』就是『缺』的異體字。《太平御覽》卷九百九十三『盆』條雲,盆即覆盆也。又引吳氏本草雲,盆一名決盆。又《神農本草經》云:『蓬蘽……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覆盆,生平澤。』故瓮即缺盆、覆盆也。」


書中卷七對「鐵釴」的闡釋異常精彩,顯示了作者深厚的文獻考證功力。《校釋》97-98頁研究指出:「,《中華大字典》:音義未詳。《中華字海》:音待考,一種鐵器。楊寶忠認爲,《雲笈七籤》中的『』字,《四庫全書》本並作『鐒』,『』字疑即『鐒』字之變,『鐒』之形制未詳(《疑難字續考》,頁三一二)。馮利華認爲,是六朝時期道士煉丹時用來擱置土釜的鐵器,有四腳,腳的形狀似鏊腳,腳的高度在九寸至三尺不等,的上部圍束成一圈,煉丹時放在丹灶中央,然後施展其腳,再將土釜安置於上(《中古道書語言研究》,頁一三二—一三三)。按『鐒』同『』,《集韻·豪韻》曰:,《廣雅》:鑪,鏑也。一曰,銅器。或從勞。釴,本指附耳在唇外的方鼎。本書所言之釴乃鐵器,用以放置土釜,其大小周圓與釜一致,三腳。又早期丹經常用『鐵』,當即此物。如《太清金液神丹經》『以釜置鐵上令安』(《雲笈七籤》卷六十五同),《太清金液神氣經》『乃安釜於鐵之上,令腳高二尺五寸』、『乃可納之(釜)於四,高二尺』,《太上八景四蕊紫漿五珠絳生神丹方經》『以大鐵,施四腳,以著竈之中央』(《雲笈七籤》六十八同),《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竈窠內須令安得鐵,容坐得土釜』、『然後安(釜)在鐵上閣之,鐵腳四,腳如鏊腳狀,但令高九寸也』等。此外,本書卷一第四丹之鐵弋(釴)三柱、卷七作竈法之鐵三腳均屬同類器具。由上可以斷定,鐵釴是煉丹過程中放在竈中用以放置土釜的鐵架子,三腳四腳均可,其上爲一鐵圈,周長據釜而定,通高則與竈有關。《四庫全書》本《雲笈七籤》『』作『鐒』、『』乃『鐒』字之變的看法均誤。」作者廣泛徵引古今字書韻書,並關注到古漢語學界疑難字詞考釋的成果,對「鐵釴」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堪爲的詁,令人信服。


第三,正謬止訛,精研文例,於細微處見功力。

書中注釋採用的方法首先是書中不同卷之間的內證,其次是引用與書中內容相關或與本書時代相近的煉丹文獻和其他古文獻,第三是引用今人相關研究成果,可謂旁徵博引,層次分明。《校釋》於內容釋義之外,兼及文獻辨誤,且所辨多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其正謬止訛之功,亦非小焉。


比如卷三:「五金盡火毒,若不調鍊其毒作粉,假令變化得成神丹大藥,其毒未盡去者,久事服餌,少違誡禁,即返殺人。是故具訣圖録鍊煞並作粉法,以示將來。」對於「具訣圖録鍊煞並作粉法」,《校釋》51頁指出:「『圖録』即《出金圖録》。卷九『明用金銀善惡服鍊方法』云:『是以狐剛子立五金盡有毒,若不鍊,令毒盡作粉,假令變化得成神丹大藥,其毒若未去,久事服餌,小違禁戒,即反殺人。是故狐剛子其有《出金圖録》,今取其要者,列之如左。』另,陳國符解此句爲『具(五金)訣(出金)圖録鍊煞並作(金)粉法』。這一解釋當誤。所謂『鍊煞』及『作粉法』均非單獨著作,而指金銀去毒及冶煉法,詳見卷九。『具訣』一詞又見卷二十《九鼎丹隱文訣》『其玄水液自具訣如後』句,『具』乃陳述、開列之意。」


古書中有些特殊的語言表達習慣,這種行文用詞慣例,可稱之文例,或曰辭例。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它包括構詞法、詞法、句法等多方面內容。文例可以是某個時代通用的,也可以是某一作者或某一著作特有的。從事古籍注譯,如果能注意到這種文例,並充分加以運用,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校釋》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茲刺取數例,試作評析。


卷一:「第二神丹名曰神符也。取無毒水銀,多少自納在六一泥釜中,封之乾訖,一如調治丹華法也,飛之九上下。」「多少自納在六一泥釜中」怎麼理解,頗費思量。《校釋》17頁指出:「本書其餘各處均言『多少自在』,『納在』疑爲『在納』之誤。」按:誠如校釋者所言,「自在」爲本書常語,謂隨意、無明確要求。書中此詞屢見,再如10頁:「凡七物分等,多少自在,合擣萬杵,令如粉。」11頁:「作之法:用真砂一斤,亦可二斤,亦可十斤,多少自在,隨人富貧,納釜中,雲以鹵鹹覆擣之。」25頁:「八味多少自在,以土龍膏、土龍矢一升以和黃狗膽,合土龍矢二升。」100頁亦云:「礬石、礜石、戎鹽、鹵鹹,先燒之二十日,又取東海左顧牡蠣、赤石脂、滑石,凡七物,或多少者自在,搗一萬杵,細篩下之,以百日苦酒和爲泥丸。」書中亦喜用「無在」,意義相同。如238頁:「今以朴硝鍊作芒硝法者,朴硝多少無在,擣篩麤研,以暖湯淋朴硝,取汁澄清。」240頁:「用明浄石鹽,多少無在,鐵器中鎔使沸,投著白礬石末中復鎔,鹵水中復鎔,投著乾鹽末中鹽覆之。」241頁「鹹精多少無在,以苦水著土釜中,煮鹹精十沸許,漉出澄清。」


卷七:「取南方赤黃土,澄沙惡物令盡,調理使熟,剛柔得所。」《校釋》108頁指出:「『惡物』,指土中渣滓。本書多次使用該詞。如卷九『出水金法』雲『以荊杖掠去惡物』,卷十八有『去銅惡物法』及『去鍮石及鐵惡物法』等。」按:經查,此詞書中共7見,如卷九:「用甘土作鍋,火燻使乾,用松木炭置鍋爐中,即下金堝中,即排囊火炊之使,即下鹽末合攪,看鎔盡,以荊杖掠去惡物,更下盥末更攪。掠去惡物,盡瀉脂膜中,出入打看,若散裂,即以鐵醋濾爲屑,和牛糞灰鹽未等分,還用牛糞火中,養之還沙,取更鎔打,看若柔軟,即打使薄。」結合上下文語境,「惡物」的渣滓義一目瞭然。


第四,視野宏闊,文理打通,方法科學。


《九鼎丹經訣》一書內容龐雜,涉及化學、礦物學、冶金學、藥物學、食品學等多個領域,加之徵引宏富,而這些文獻很多早已失傳,所以整理研究難度極大。韓博士學術視野閎通,文理打通,綜合借鑒利用多學科知識,並注意吸收國外最新成果,努力打造出這一精品力作。《校釋》引用書目近百種,廣涉文史哲,兼及理化醫。《校釋》體例規範,書中每一處引文都詳細標注參考文獻頁碼,也反映了作者紮實嚴謹的治學態度。


試以「東流水」爲例,來看書中「二重證據法」的使用。卷一:「傳受之法,具以金人一枚重九兩,金魚一枚重三兩,投東流水爲誓。」《校釋》4頁認爲:「『投東流水爲誓』,《太極真人還丹經要訣》雲,師受盟誓信物,『當營散以施山棲之寒學,不得自割以爲身用,所以明天約也,示無私矣』(頁一二)。投信物於流水的含義蓋與此類似。將盟誓信物投於流水春秋時已有之。如《史記·晉世家》記載『文公元年(前六三六)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頁一六六)另外,東流水不僅用於丹法傳授盟誓中,合丹亦須用東流水,它是丹屋選址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合金液當『於名山之側,東流水上,別立精舍,百日成』(《抱朴子》,頁八三)。爲此甚至可以人力開鑿得之。《真誥》卷十一陶弘景注文雲,『……復有一穴,湧泉特奇,大水大旱,未嘗增減,色小白而甘美柔弱,灌注無窮。但恨在山西,自不得東流耳。亦別開決,作東流用之。』(頁一九九)不過本書卷五又指出,合藥時若『大山無東流水,西流亦得』。按對東流水的使用並非創始於煉丹家,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初期帛書《養生方》中制藥便用『東行水』(《馬王堆漢墓帛書》[肆],頁一一五)。」作者鉤沉索隱,以西漢馬王堆帛書來證明「東流水」的使用,考證翔實,深湛精微。


韓博士雖爲史學專業出身,但《校釋》亦反映出其具有良好的漢語史學術功底,這爲從事道經整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卷一:「欲合神丹,當於深山大澤,若窮里曠野無人之處。若於人中作之,必於高牆厚壁,令中外不見,亦可也。」《校釋》5頁指出:「『若』,《心訣》作『或』。『若』亦可作連詞,相當於『或』、『或者』。」又卷三:「夫學道之人,尤惡諠譁,不欲人雜言,不欲見俗人,固易路而行,異處而坐,懼貽毀辱,味道獨居。」《校釋》43頁云:「『固』,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相當於『因此』。」從這兩例可看到作者有明確的古漢語語法學意識,對語言的理解把握頗爲精準。


另外,作者在考證《九鼎丹經訣》的成書問題時,觀照遍及海內、域外,連通中外,參考借鑑了不少外國學者的研究,這是非常值得稱道的。韓博士發現《九鼎丹經訣》所引《本草》實爲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而非蘇敬《新修本草》,在此認識基礎上,復結合藥物地名,認爲其成書應在唐置茂州之後、《新修本草》撰成之前,也即貞觀八年至顯慶四年間(634—659年間),係煉丹家進呈太宗或高宗閲覽之作。根據之前提出的觀點,再結合FabrizioPregadio(Great Clarity:Daoism and Alchem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249-254)的分析,可以確定九鼎丹經訣應當編撰於649至659年間。


當然,任何事物都難以十全十美,無庸諱言,本書也存在個別有待改進之處,這裡順便指出,以便訂正。書中個別標點還可再斟酌,例如130頁:「硝石,味苦、辛,寒,無毒,其五臟積熱,腹中止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久服輕身。」「滿」當屬上讀,「煩滿」亦作「煩懣」,中醫謂內熱鬱結之症,本書中有多處內證,茲不贅舉。218頁:「空青久服輕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又以合丹,成則化鉛爲金矣。神農雲化銅鐵鉛作金也。其主療亦同曾青相似,大同小異,今録如左」最後一句文末漏標句號。258頁:「法之舛互乍,莫知之所以的無錯失,似此玉燭五栽華池方取左味三轉之,即此之謂也,何者?前三轉黃白左味法,取三年苦酒重釀者六石,此一轉之義也。」「法之舛互乍」頗爲費解,實則「乍」當屬下讀。「舛互」義已足,謂抵牾。例如《舊唐書·禮儀志二》:「諸儒持論,異端蜂起,是非舛互,靡所適從。」又,267頁:「其濁水皆須棄之脫爾,誤飲此水,便穿人咽喉,令人頭痛,多服即痢,食豬肉可止。」「脫爾」當屬下讀,謂假如。脫,假如,倘若。中古時期「脫」構成了一系列表示假設關係的連詞,使用頻率極高,諸如:「脫其」、「其脫」、「如脫」、「若脫」、「脫若」、「脫或」、「脫使」、「脫誤」、「脫復」等。爾,助詞,用作詞綴,猶「然」。古籍中有「棄脫」,亦有「脫棄」,獨不見「棄之脫」的說法。


《黃帝九鼎神丹經訣校釋》一書資料翔實,思致綿密,索隱發覆,勝義紛呈,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對《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作了精確的校釋,洵爲近年來道教文獻整理之佳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相信該書的出版定會有力促進道教學和科技史研究的發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學術研究 的精彩文章:

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小組報告:巫信仰與族群認同及族群邊界
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與道教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中國道教協會合作,促進道教古籍文獻保護
侯旭東:節曰:社會的透鏡——《中國中世紀的鬼節》評介
新加坡國立大學丁荷生教授早期道教課程大綱

TAG:道教學術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胡翌霖 菜譜與科技史
姜生:道教科技史研究再思
中國科技史:祖上傲嬌、近代落伍
中國科技史學家六十年之探索
澳門通訊博物館:一場與通訊科技史的對話
科技史名家江曉原最喜歡的25部科幻電影
中國科技史從此有了「大陸企業家」的印跡
人類科技史上的趣聞(一)|塞賓說
科技史上2月6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乳光牙基因
人類科技史上的趣聞(一)
科技史上1月6日速食麵之父安藤百福逝世
科技史究竟有什麼看頭?
科技史上1月20日法國著名物理學家安培出生
科技史上的4月3日 科學家發明水電池
科技史上2月5日美國「阿波羅14」號宇航員登月球
科技史上2月3日國務院規定新工時制
諸葛亮創造這三件東西,第二件讓日本人為難,第三件成為中國科技史上的疑案!
科技史上2月12日第一支外國球隊訪問中國
厲害了我的國!盤點世界科技史上中國人最先發明的十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