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那些招致喪權辱國的戰爭
從1840鴉片戰爭開始,滿清政府或主動或被動的和洋人們打了一系列的戰爭。通過對這些戰爭緣起、結果和影響的分析,我們就能大致明白晚清政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近代中國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封閉愚昧。
先從兩次鴉片戰爭說起。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1、緣起
道光皇帝不是一個昏君,他治國頗為用心,而且克勤克儉。登基以後,他就一直在努力禁煙:禁止吸食、禁止流通。然而卻屢禁不絕,吸食者日益增多,甚至滿清王公貴族裡也有了不少癮君子。
1839年,道光決定派一個公正清廉,辦事認真的大臣前往鴉片的源頭廣東主持禁煙。他選擇了湖廣總督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擔此大任。
林則徐不負重託。他到了廣東後,很快就把矛頭對準了鴉片流通的源頭:將鴉片走私進中國的英國商人。當時的英國商人都統一居住在廣州城外6.6萬平方米的商館區里。在這些商人拒絕主動配合上繳鴉片之後,林則徐派兵封鎖了商館,相當於把他們都軟禁起來了。幾天後,商人們上繳了2萬餘箱鴉片。這之後,林則徐親自監督,歷時25天,派人在虎門海灘將收繳的總計237萬斤鴉片全部銷毀。之後,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廣州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
林則徐在廣東的禁煙成了英國人入侵中國的導火索。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抵達廣東珠江口外,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
當然,英國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給走私鴉片的商人們報仇。英國是個商人主導的國度,英國商人們一直垂涎中國這個巨大的未開放市場。1793年和1816年,英國政府曾兩次派公使出訪中國,希望和中國建交並發展貿易往來。但是這兩位公使都因為不願意以「藩屬國」臣子的身份跪拜中國皇帝而無功而返。這次廣東林則徐的禁煙事件只是給了英國政府一個用槍炮敲開中國市場的機會。
唯利是圖的英帝國主義為了打開中國市場不惜發起戰爭,而中國皇帝和大臣們對此一無所知。不管是道光皇帝還是林則徐,都壓根沒有想過禁煙會招來英國的軍艦,更沒有料到英國人的戰鬥力是如此厲害。林則徐還曾信誓旦旦地和道光說:英國人離不開我們中國的茶葉和大黃,英國人腰腿僵硬只要倒地便爬不起來,他們必定不會也不敢對禁煙做什麼出格反應,即便有膽敢前來鬧事的,也必定不是大清軍隊的對手。
被稱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則徐,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水平尚不過如此,大清焉有不敗之理?
2、過程
第一次鴉片戰爭從1840年6月開始,至1842年8月結束。
2年多時間,打打停停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英軍沿海而上先拿下舟山定海,進而到達天津大沽,眼看就要威脅到京城安危,清政府請求英軍退到廣州城外進行談判;談判完了道光皇帝對達成的協議不滿意,斥談判大臣琦善賣國,抄家革職,調兵遣將繼續打;打了一陣子眼看廣州就要保不住了,清方三位欽差大臣只得再次與英軍進行求和談判。但這次達成的協議英國政府不滿意,更換了新統帥再次沿海北上佔領廈門、定海、寧波、鎮江等,清政府看著南京就要守不住了,第三次求和,最終雙方達成中英《南京條約》,戰爭結束。
3、結果
中英《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繼《南京條約》之後,1844年清政府又被迫與美國簽了《中美望廈條約》,與法國簽了《中法黃埔條約》。中國封閉的大門從此對外敞開。
這幾個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單方面最惠國待遇等等。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大概是五口通商後,上海逐漸從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中國第一大都市。
道光皇帝始終認為戰敗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用人不當導致派去指揮戰鬥的奴才們辦事不力。所以,參與戰爭的大臣和將領們,只要沒有戰死的,基本都被降職或者革職。
不僅道光皇帝這麼想,清政府上上下下的大臣們(包括當時在北京做官的曾國藩)大多數也是這麼想的。他們並沒有感受到中英之間巨大的差距。當然,更沒有人去多想一想這場戰爭發生的真正原因。英軍退去後,除了新開放了幾個口岸賠了一些銀子外,大清帝國一切照舊。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算是白挨了一次打,朝廷上上下下一點長進都沒有。
當時比中國還封閉的日本倒是吸取了教訓。1853年,當美國的四艘軍艦開到江戶灣要求日本開放港口時,日本政府沒有選擇反抗就先後與美國、英國、俄國、荷蘭等簽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結束了閉關鎖國的歷史。據說,他們是通過中英鴉片戰爭明白了面對西方現代軍艦的強大火力,反抗是徒勞的。
回退到鴉片戰爭之前200年,歐洲海上霸主荷蘭的艦隊面對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海盜集團時,根本不是對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在描述那段歷史的時候曾感嘆:此時集整個歐洲之力,也不是中國人的對手。但200年後,歐洲迅速崛起,中國卻始終原地踏步,實力徹底逆轉。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緣起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除了被迫新開放了4個對外通商口岸外,對外鎖國的國策並沒有什麼改變。道光死後,他兒子咸豐皇帝更加保守排外,所有主張對洋人採取溫和「撫夷」政策的官員都被撤職降職或者調離重要崗位,換上一批鼓吹堅決排外的大臣。
廣州雖是早期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官員和民眾們卻一直非常排外。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商人居住。但廣州官員通過煽動群眾鬧事,一直把英國人成功擋在城外。此類行為,往往能得到皇帝的嘉獎。
1852年,頑固強硬的葉名琛出任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按當時清政府規定,所有外國事務都得由兩廣總督負責處理,外國駐華領事們和中國政府唯一的正式溝通渠道就是與葉名琛溝通。然而葉自上任後,公開藐視洋人,拒絕回復領事們的信函。同時,他還聲稱天朝大吏不應自貶身價接見外夷,不見外夷是維護大清尊嚴的正確之道。
按1844年和美國、法國簽署的條約規定,12年後也就是1856年可以再次談判修改條約。英國人根據最惠國條款,和美國法國一起提出修約,他們首要的訴求就是通過修約能在北京設立使館,能夠繞開拒絕合作的廣州官員直接和清廷溝通談判。
1856年,英、法、美駐中國公使提出修約要求後,葉名琛拒絕談判,聲稱已有條約絕不能再有任何哪怕細小的變通修改。溝通無門,英法兩國就認定只能用武力再次逼中國人來到談判桌前。
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一艘掛有英國國旗的海盜商船「亞羅」號上抓了12名有海盜嫌疑的中國船員,英方以此為由率先挑起了戰爭。英軍輕而易舉就佔領了虎門炮台,打進了廣州城,甚至攻入了葉名琛的總督衙門。不久,英軍因為自己人數太少主動撤出了廣州城。而葉名琛則隨後關閉了廣州海關中斷了對外貿易。
2、過程
1857年12月,英法聯軍5600人兵臨廣州城下,對葉名琛下了談判修約的最後通牒,葉置之不理。英法聯軍對廣州發動進攻一天後就佔領了廣州城。1858年4月英法聯軍乘船直達天津,攻佔了大沽要塞和天津。在武力威脅下,清政府的談判大臣被迫與英、法、美和俄羅斯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條約簽署後,各方約定一年後在中國交換文本。英法軍隊隨後撤出了中國。
1859年6月25日,前往北京換約的英國使團艦隊在天津大沽遭到僧王僧格林沁指揮的伏擊:當英軍船隻陷在充滿障礙物的河道中時,大沽炮台的炮擊導致英方434人傷亡、4艘船艦被擊沉,英方艦隊司令身負重傷。
這次伏擊是咸豐皇帝親自安排僧格林沁實施的,勝利讓咸豐皇帝信心滿滿。他確信了他父親道光的判斷:以前大清軍隊面對英軍屢戰屢敗,只是因為那些戰役中所選擇的將領指揮不力,對大清不夠忠心耿耿。
一年後,1860年8月英法聯軍1萬8千人再次一路打到天津,輕鬆佔領天津城。咸豐皇帝派怡親王到通州和英方展開議和談判。談判沒有談攏,怡親王把英方談判代表巴夏禮一行39人當做人質抓了起來。
清政府期望以巴夏禮等人為人質逼迫英法聯軍退兵。沒想到英法聯軍不但不退兵,反而步步推進要求釋放人質。9月21日,英法聯軍與清軍主力在距離北京不遠的八里橋展開戰鬥。投入戰鬥的英軍法軍各4000餘人,清軍2.5萬至3萬人。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以清軍損失1200人以上而潰退告終。英法聯軍死5人,傷46人。
之前一直對僧格林沁信心滿滿的咸豐皇帝倉促逃往熱河。在英法聯軍步步緊逼中,清方歸還了人質:18名活人和21具屍體,其中一名《泰晤士報》記者的屍體甚至已經被大卸八塊。
接收到中方送還的人質和屍體後,憤怒之極的英國公使額爾金,決定要給中國皇帝一個印象深刻的教訓,下令放火燒了曾經關押人質的所在地圓明園。
3、結果
留守北京的恭親王主持了和英法聯軍的談判,簽署了《北京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包括:在中國設立公使館,新開放10個長江沿岸通商口岸,調整進口關稅稅率,允許外國人持護照在經中國官方同意後進入中國內地旅遊,允許傳教士在中國全境有行動自由和戰爭賠款、割讓九龍島給英國和戰爭賠款等內容。
在談判中第一次和英國人打交道的恭親王驚訝地發現,「夷人」折騰這麼久,並不想要大清的江山和大清的土地,只是強迫中國人按照他們的規矩和他們做生意。並且,談判中英國人還主動提出幫中國訓練軍隊、製造武器等。
合約簽訂結束後,英方在天津留了一隻警衛部隊,其餘英法聯軍撤出了中國。
但是咸豐皇帝仍然呆在熱河不願意回北京,據說是為了迴避已經在北京設立使館的外國公使,這些公使堅持要覲見皇帝,卻不願意下跪磕頭,實在無法接受!一年後,咸豐皇帝病死在熱河,年僅30歲。
相比第一次鴉片戰爭,這次打到北京城的戰爭讓大清朝廷上上下下真真切切認識到了洋人軍隊和武器的厲害。之後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為首推動了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開始建兵工廠、造船廠、修鐵路電報、派留學生出洋學習、組織人學習外文翻譯國外書籍等。
洋務運動確確實實讓中國變得強大了一些,起碼新引進的武器鎮壓國內的起義是綽綽有餘了,在各地的叛亂平息後,清政府終於迎來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國力開始恢復。
如果不是滿清政府沒有從1840年的失敗吸取任何教訓,如果不是咸豐的排外政策,不是他背後支持鼓勵葉名琛和洋人的不合作態度,第二次鴉片戰爭可能不會爆發。如果不是咸豐對敵我實力對比完全無知,如果不是他堅持不要見不對他下跪的外國公使,那麼就不會有1859年大沽的伏擊,更不會有1860年扣押並殺死對方談判代表的事情發生。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中國人早就知道的道理,也是國際慣例。如果沒有這兩次違背國際慣例的事情,英法聯軍就不會打到北京城,更不會火燒圓明園。
然而,如果英法聯軍不打到北京城,如果圓明園沒有被燒,可能清政府仍意識不到和西方強國的差距有多遠,可能更不會有洋務運動。所以,這場不幸的戰爭並不是一無是處吧。
沒有醒來的聖人子孫
但是,這兩次戰爭對滿清政府也好,中國國民也好,觸動都不那麼深。雖然見識了西方先進的武器,卻並沒有多少人認真想過兩百多年前甚至打不過我們一支海盜部隊的「夷人」,為什麼變得如此強大了。甚至也沒有多少人想過「夷人」為什麼會不遠萬里打到中國來,打到了北京卻又並不想要大清的天下。
客觀地說,道光、咸豐兩位皇帝雖沒有什麼大作為,但也算不上昏君。如果和明朝的沉迷道教夢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和幾十年不理朝政的萬曆皇帝對比,實在是敬業勤奮太多了。然而為什麼當他們當政時遭遇了這兩次鴉片戰爭的慘敗,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李鴻章對這個問題理解算是相對透徹的,他說是「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是當時的中國後退了,而是大清面對的對手太強了,大清面對的國際格局變了。當中國仍渾然不覺地在繼續順著農業社會的步伐龜速前進甚至原地踏步時,西方國家已經被科技和資本兩大引擎推動整個社會飛速前進了兩三百年。當大清政府仍把中國當做世界的中心蠻夷們只配來給自己跪拜進貢時,西方人已經憑著新式機械動力交通工具不遠萬里打到家門口了。正如崔健的歌里唱的: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可惜,李鴻章這樣的明白人是太少了。現在常用「睡獅」來形容當時的中國。經歷了兩次不堪一擊的敗戰,睡獅並沒有醒過來,多數中國人甚至多數讀書人,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很長時間,仍然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夷人」都是遲早要來歸順我天朝的化外之民。
1876年,曾國藩的結拜兄弟郭嵩燾作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出使英國。親朋好友們都為他出洋「有辱名節」而深感惋惜,守舊的湖南士紳認為他丟湖南人的臉,聲稱要砸他家的老宅,開除他的省籍。只有李鴻章始終對他鼓勵支持。1877年郭嵩燾將他幾十天的日記結集為《使西紀行》寄回總理衙門。日記中描述了倫敦的繁華,英國的人文風俗,憲政制度,歐洲社會的最新動向等。當總理衙門把此書刊行後,李鴻章表示他拿到書後反覆讀了四遍,非常長見識。但朝野頑固派們卻紛紛痛斥郭嵩燾對西方刻意誇大拔高,是賣國行徑。在洶湧的口誅筆伐壓力下,清廷下令將此書銷毀禁止流傳。
又比如在1891年廣東布政使王之春出版了一本《國朝柔遠記》,書中有諸多當時名流寫的如下內容的序言。
曾任雲南總督的譚鈞培作序說咸豐、道光年間列強入侵正是上天賜給的由中國來同化世界的良機。
曾任江蘇巡撫的衛榮光說現在這些西方列強就是古書所說的「九夷八蠻」,仍是中國屬臣,他們之所以打到中國來,是為我朝聲望所折服,來學習以仿效中國聖人的「德政」的。
晚清國學大師俞樾說西方的技術只是不入流的雕蟲小技,中國文化才是世界的根本。
曾是曾國藩心腹幕僚的李元度說西方列強發明鐵路輪船,就是上天為了他們來中國接受教誨特意安排的,蠻夷貪圖小利入侵中國,必將會被堯舜孔孟之道教化折服而改過自新,孔孟之道必將從此在西方各國盛行。
讀到這些今天聽來頗覺可笑的說辭,就能明白晚清社會為何變革是那麼的慢那麼的難了,就能明白李鴻章的不平常之處了。
然而,聽說現在仍有一些人在不停訴說:只有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救中國,才能救世界。今天社會的種種問題只是因為我們丟棄了古代聖人們的教誨。前幾天更是看到媒體報道現在仍有數以萬計的家長將孩子送到所謂的「讀經學堂」,不學任何現代知識,指望通過簡單的讀古代聖賢書,就能將孩子塑造成大才,甚至聖賢。
古代聖人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颳風為什麼會下雨,不知道人為什麼會得病,不知道人體五臟六腑都有什麼功能,更不知道什麼是汽車飛機什麼是互聯網什麼是手機,甚至完全不知道距離他們幾千里之外的其他人類是怎麼生活的,我們怎麼能指望他們來指導我們今天該怎麼生活怎麼工作呢?我們怎麼能指望他們的思想能拯救今天的世界呢?我們怎麼能指望他們說的寫的就是恆古不變的真理呢?真當他們是從未來穿越回去的神嗎?
曉明雜談,歡迎轉發,歡迎關注,歡迎討論。



TAG:曉明說史 |
※一國君主好色,竟招致國破人亡之禍!
※德國部長出席活動時抨擊美國預算變化 稱會招致災難
※英國攝影師拍雄鹿打架 竟差點招致禍端
※解放軍轟-6飛越宮古海峽招致日本抗議 中國國防部霸氣回應
※李鴻章承認,中國的愚昧招致了西方的憤怒
※慈禧與慈安,罪官之女和白富美皇后的矛盾竟招致同治之死
※單身無罪但有「稅」!國家級逼婚來襲 招招致命
※一招致勝的擒男妝 瞬間俘獲男人的心
※慈禧欲廢光緒,立此人為帝,最後招致八國聯軍侵華!
※中國軍隊如何得知日本陸軍大將的行動機密?一招致命
※招致嫉妒的距離
※中國足球要變天!足協新政招致眾怒 球迷:中超中甲老闆們退出吧
※美韓戰爭行為終招致瘋狂報復,中國外交部一席話針針見血
※美軍南海行為一旦惹怒中國,必將招致雷霆重擊!
※一部超越《戰狼2》的熱血電影,動作招招致命
※太空探測器發射受爭議:暴露地球位置招致外星人侵略
※日本煽動半島危機招致韓國不滿 韓外交部:應剋制
※喬景淳巧計救知府,對付奸險之徒只能用陰招致勝
※英勇善戰卻招致皇帝懷疑:這位忠誠的歐洲名將命運和岳飛一樣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