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吃月餅什麼時候才成為中秋習俗?廣式月餅為何會橫行中國?它真的是中華傳統食品嗎?


文|韓寧寧 葉鶴洲


一則人事變動消息成了今天最熱門的新聞:阿里巴巴安全部開除了 4 名程序員,因為他們利用自編程序,在公司內網搶購時多刷了 124 盒月餅。

對於現代中國的白領來說,放假和吃月餅已成了中秋節唯一的存在價值。吃月餅已成為這個現代節假日僅存的傳統,每到中秋,都有人不厭其煩地介紹月餅的起源傳說及其歷史文化意義。


▍蘇式月餅與廣式月餅


不過,中秋月餅並沒有太悠久的歷史。當今最流行的廣式月餅更遠非中國傳統糕餅,甚至一度被晚清愛國群眾視為眼中釘。


中國人民吃的月餅到底是什麼東西?

月餅的起源


月餅的起源有很多傳說,例如貞觀初年,大將李靖進攻突厥,八月十五凱旋歸來,吐蕃人趁機向唐太宗獻胡餅祝捷。太宗指著天上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從此中秋吃胡餅的習俗便流行起來,胡餅也改叫月餅。另一種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月餅源於元末反元義士用胡餅傳遞「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消息。


此類傳說都不足為信。沒有文獻顯示唐朝有月餅,甚至連「月餅」之名在唐朝都沒有出現。而關於後一種說法是怎樣編造出的,則可參見大象公會往期文章《怎樣製造民族仇恨》。


「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末年吳子牧描寫臨安風物的《夢粱錄》中,但這種「月餅」是蒸熟的餅食,屬於「四時皆有」的點心。同書「中秋」條目下並未提到月餅,說明這時的「月餅」只是形似月亮的普通點心,並不是中秋時令食品。


《東京夢華錄》中對於中秋習俗的描寫也可以印證這一點:汴梁人在中秋節的活動以飲酒賞月為主,所食也是蟹和水果,並不見月餅。元代人熊夢祥的《析津志》詳細記錄了元大都風土人情,當時中秋習俗也沒有吃月餅一項。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描繪南宋時期中秋夜觀錢塘江潮的《月夜看潮圖》


月餅作為節令食品的流行,還得等到明朝。


明代文獻出現了關於中秋月餅的大量記載。《帝京景物略》和《曜仙神隱書》中記載,明代中秋流行拜月之俗,明朝人取人月雙圓的意義把月餅叫作是「團圓餅」,月餅成為必備的祭品,人們拜月之後把月餅分而食之以求團圓。

《西湖遊覽志余》寫道,「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宛署雜記》則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饋,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可見最早的月餅只是普通麵餅,內含果餡的月餅最初只是明代商人炒作高價的發明。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當時月餅更有可能是這番模樣

這種拿來拜月的貢品月餅是否好吃,頗為可疑。萬曆年間一位太監寫的《明宮史》提到,中秋節過後,「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歲暮距中秋長達四個多月,保質期如此長的明代月餅堪稱現代陳年月餅的濫觴。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到了清代,月餅發展迅速,品種不斷增多。《燕京歲時記》中描述月餅為「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清朝的月餅口味甚佳,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酥皮月餅的餡料組成,「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可能是文獻中最早的五仁月餅。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月餅的餅皮均為酥皮,並非廣式月餅的糖漿皮。


酥皮是中國傳統糕點常用的餅皮製作方法,現代尤其流行於中國南方。成書於南宋年間的菜譜《浦江吳氏中饋錄》即有「酥餅方」,製法為「油酥四兩,蜜一兩,白面一斤,搜成劑,入印,作餅,上爐。或用豬油亦可,蜜用二兩,尤好。」


今天的月餅流派當中,除了廣式之外,蘇式、京式翻毛月餅、揚式黑麻月餅、潮式月餅、閩式月餅外皮幾乎都是酥皮,區別只在酥皮的皮、酥配方和皮酥比例。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滇式月餅的外皮也是酥皮


酥皮月餅的製作方法,可以最為典型的蘇式月餅為例。


蘇式月餅的餅皮是由水油皮包油酥層層摺疊而成。甜餡月餅水油皮的配比大約為 100g 麵粉、30-34g 豬油、7-11g 糖以及 35-40g 水,油酥配比大約為 100g 麵粉配 45-50g 豬油。配置完成後將油酥包入水油皮,再進行多次摺疊擀制,形成分層的餅皮。烘烤月餅時油脂受熱分離,便形成了酥皮。


不過,蘇式月餅如今的流行區域相當有限。全國人民更為熟悉的是沒有酥皮的廣式月餅。廣式月餅外層是糖漿皮,以小麥粉、糖漿、植物油、鹼水等原料製作烘烤而成,這並非中國傳統的糕餅技藝。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這種餅皮讓廣式月餅得以有驚人的皮餡比


那麼,廣式月餅的糖漿皮是從哪裡來的?


「花旗之面,中華之血」


這與廣式月餅的起源有關。廣東流行中秋月餅比中國其他地區的時間更晚,要遲到晚清時期。在此之前,廣州沙面地區已因鴉片戰爭變為英、法租界,各類西餅店紛紛踏上廣州地界。以糖漿皮包裹烘烤而成的廣式月餅,其實是學習西式糕點作法的產物。


對於廣式月餅的洋血統,1905 年在廣州爆發的反美華工禁約運動最能說明問題。早期廣式月餅的糖漿皮只有用進口麵粉才能製作,當時運動中心廣州便流傳著許多首抵制美貨月餅的歌謠。其中的《中秋餅》慨然唱到:


「中秋餅,委實系行時(流行),但要用油糖麵粉,邊(誰)個唔(不)知。製造雖出自唐人,材料有來自異地。睇(看)嚇(下)餅皮麵粉,就系(是)貨辦花旗(美國)。近日傳播抵制慨(的)風聲,何處不是?我地(我們)餅行用貨,總要知機。若系照舊甘(這)樣做來,現售恐怕不易。齊聲話是美貨,我就無乜(沒什麼)言詞。個(那)陣月餅雖系合時,亦怕到會晤發市(賣不出)。人人上了抵制既(的)癮,無葯能醫。我索性美面丟埋(掉),幫襯他處。或者用回土貨,更覺相宜。自古話世界相撈,須要隨嚇(下)眾意。唉:唔系(不是)小事,為國來爭氣。呢(這)陣我地(我們)餅行,唔(不)用美面咯,不愧個愛國男兒。」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1905 年廣州市民抵制美貨


此外,佛山沿途散發的傳單寫道:「中秋月餅,美面製成,用以敬神,褻瀆非輕。」佛山自強社更甚,編出「千家萬戶,香餅盛設。倘用美國面,餅自不潔。花旗之面,中華之血。人吃不甘,神鑒不屑」之語。


但與抵制洋貨運動相比,更影響廣式月餅影響力的還是其製作技藝上的缺陷。直至民國時期,廣式月餅的製作技術仍不成熟,成本較高,主要在廣州、佛山等城鎮供應,省內偏僻地區仍屬罕見。


民國初年的先施公司曾推出一款塔型月餅「七星伴月」,標天價 25 元(當時每斤月餅才賣四毛到六毛),但因為體積過大,技術不過關,待全餅烤熟,外皮已至焦黑,而外皮不焦者則內部不熟,結果只賣出八個。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在現代科技助力下,製作巨型廣式月餅已經不是難事,最大月餅紀錄屢屢刷新


但時至今日,廣式月餅卻佔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據統計,廣式月餅的銷售在月餅行業中一直占 60%~70% 的份額,2015 年中秋節期間天貓銷售的廣式月餅超過月餅總銷量的一半。


查詢今年的數據也會發現,廣式月餅熱門指數遙遙領先,遠超其後的滇式月餅和蘇式月餅;在品牌方面,排名前五的品牌中有三家在廣東、香港地區,產品以廣式月餅為主。


為什麼廣式月餅市場在現在中國如此風行?


廣式月餅含糖量過高,其實並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廣式月餅一家獨大,最重要的還是現代食品工業的力量。


相對於製作複雜的酥皮,廣式月餅的糖漿皮只需要將各種原料混合起來,通過調節比例就可以控制餅皮品質,所以較早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其餡料可採購自專業餡料廠,餅皮由月餅企業自行機械化生產。工業化的生產流程確保了月餅的質量和產量的穩定性。

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在自家大規模生產廣式月餅


而蘇式月餅的酥皮,在製作上多了包酥、摺疊等工序,這些工序對機械化水平要求較高,尚難達到與手工生產同樣的品質。正是這些工藝阻礙了蘇式月餅的工業化生產,因此在產量和品質穩定性上遠遜於穩定難吃的廣式月餅。


得益於西方糕點技藝與現代食品工業,曾被愛國群眾堅決抵制的廣式月餅終於在 20 世紀鹹魚翻身,儼然成為傳統文化愛好者中秋節必備的中華傳統食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帝都打車聊天指南
古人夏天用的冰從哪兒來
真問真答:如何處理廢舊的國旗
真問真答:為什麼沒有綠色的哺乳動物
哪裡的普通話最標準

TAG:大象公會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本有兩個大彌天大謊:一個是血統,還有一個跟中國有關
中國只有兩個朝代得國最正,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它
這個雞年有兩個六月
每個人的身體中都有兩個「我」
每一個男人都應該有兩個老婆,一個關雎爾,一個曲筱綃
日本有兩個大彌天大謊:一個是血統,一個跟中國有關
歷史上有兩個國家一直想吞掉中國,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海上霸主
晚清時最恨日本的兩個人 一個是李鴻章另一個是他
這是中國最牛的兩個縣,每一個都「聞名」全世界!
這個世界上有兩個亨利,一個是亨利自己,另一個是19歲的他
一個畫家有兩個選擇
三國時有兩個孔明,然而其中一個間接害了另一個!
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懂八陣圖:一個是孫臏,一個孔明
曹操有兩個郭嘉,死一個來一個,一個更比一個強
兩個熱狗卻只能吃到其中一個,到底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啊
武則天四個兒媳,一個比一個慘,其中兩個死後人間蒸發
他培養了兩個兒子,一個是東北王,一個是中共創始人
這個兩個是同一個狗狗嗎
我在日本一次性娶了兩個老婆,一個我愛,一個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