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作者:趙立平


來源:熱心腸先生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馬丁·布萊澤博士所著《消失的微生物》中文版即將面世,我們很榮幸能第一時間編髮趙立平老師為這本重量級書籍寫的序文,也很高興能幫助馬丁博士和湖南科技出版社義務推廣這本書。


馬丁博士的書很精彩,趙老師的序文也為佳作,創造性地提出了「菌脈」一說,對人類與朝夕相處、如膠似漆的微生物的關係做了生動又準確的定義。


下面我們就將趙老師的精彩內容分享給大家,為便於手機閱讀,我們對分段略有調整並配圖。

「血脈」與 「菌脈」


趙立平


母親是偉大的。


因為,我們從媽媽那裡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半的染色體和線粒體裡面的遺傳物質,更有充滿濃濃愛意的血液。出生以前,我們通過臍帶得到媽媽血液提供的營養,出生以後,我們是帶著媽媽給我們造好的有著各種保護性抗體的血液面對陌生的世界。所謂「血脈」相連,不僅僅是指一個家族的遺傳基因在世代之間的永世續傳,也需要包括母親的血液向後代的傳遞。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過,如果你認為母親的血液只要把充滿了保護性的抗體傳給後代,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健康,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在「血脈」之外,母親傳給孩子的還有一種可以稱之為「菌脈」的東西,它們就是由母親直接傳給剛出生的孩子的友好細菌,沒有了它們,後代的健康將會遇上巨大的風險。


原來,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特別是腸道里,生活著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它們的細胞數量可以有我們自身細胞的10倍之多,而它們編碼的基因數量可以是我們自身基因數量的10~100倍。因為有這麼多的細菌生活在我們的身體里,所以,195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里德伯格把人體稱為「超級生物體」。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些細菌大部分是友好的,可以幫助我們抵抗病菌的入侵,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可以給我們合成維生素等必需的營養素,可以調節我們的免疫系統幫助我們戰勝癌細胞,等等。因此,沒有了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友好細菌,或者,菌群出現了結構失調,一些可以產生毒素的有害細菌佔了上風,本來應該是健康夥伴的菌群就成了讓人健康受損甚至罹病的罪魁禍首。


超級生物體的構建非一日之功。我們在母親子宮裡時是沒有這些細菌的,它們是我們出生以後才開始大量進入我們的身體,慢慢學會與我們的免疫系統和平共處,最後成為一個像熱帶雨林一樣的複雜的生態系統,終身陪伴著我們。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新生兒的腸道營養豐富,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壤,這時候,免疫系統也還沒有發育,因此,誰先進去,誰就會先定居,先繁榮起來。另外,新生兒的腸道是開放的,氧氣很多,這樣的環境是不利於大部分友好細菌的,因為它們是所謂的「專性厭氧菌」,根本見不得氧氣,一遇到氧氣就死掉了。而很多病菌是不害怕氧氣的,因此,如果它們先進入腸道就麻煩了。


不要擔心,為了保證最先進入新生兒腸道的是友好細菌,而不是亂七八糟的雜菌甚至病菌,大自然早有安排。懷孕的女性,會向陰道里分泌大量的糖原,把一些叫做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友好細菌養得多多的。另外,她們腸道里的這些友好細菌也開始進入血液向乳腺轉移。完成這些友好細菌的「菌種」準備以後,媽媽就可以讓孩子出世了。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自然分娩的孩子,在經過產道時,會全身塗滿友好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嘴裡也會吸進去大量的這些友好細菌。出生後不久,在吃初乳時,也會把乳汁裡面的友好細菌吃進腸道裡面。母乳里不僅僅有友好細菌,還有友好細菌需要的一類叫做低聚寡糖的營養,是專門用來養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如此,可以確保這些友好細菌最早在腸道里定居下來。


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可以被看作是「先鋒細菌」,因為,它們不害怕新生兒腸道里的氧氣的毒害。這些細菌能產生很多的乳酸和乙酸,讓腸道變酸,不利於病菌的生長。因此,它們還可以被看作是「基礎物種」,像森林裡的大樹一樣,它們長得很多了以後,會創造一個獨特的環境,讓「森林」里喜歡這種環境的植物和動物長起來,而亂七八糟的物種就長不起來了,「森林」就能長久地維持下去。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如果這些作為「先鋒物種」和「基礎物種」的友好細菌沒有進入新生兒腸道,或者,進入以後被抗生素消滅了,結果最先定居的成了病菌的話,腸道里的生態系統的構建就會遇到大麻煩。以後,進來的細菌很多可能都是有害無益的種類,它們可以擾亂我們的免疫系統,令孩子過敏,它們也可能產生神經毒素、致癌物質等有害的物質,增加孩子罹患神經、精神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


隨著這十幾年對人體共生微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生兒早期菌群建立對孩子一生健康的影響已經看得越來越清楚了。母親在生產前後幾個小時之內通過產道和母乳傳給孩子的最早的友好細菌對於保證孩子建立健康的菌群是至關重要的。由於這些細菌是世世代代通過母親傳給孩子的,一直與這個家族在一起共同演化,維護大家的健康,因此,在「血脈」相傳之外,把這友好細菌的「菌脈」傳給孩子,對於一個家族世世代代的健康是非常關鍵的!

趙立平:「血脈」與 「菌脈」



馬丁·布萊澤博士是國際人體微生物組研究領域的一位頂尖科學家,我有幸在國際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啟動的早年就與他相識。他寫的《消失的微生物》這本書,就是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抗生素」如何與「剖宮產」和「奶瓶餵養」一起作為三把利劍,正在生生地把無數家族世代延續的「菌脈」攔腰砍斷,讓無數的孩子的身體健康暴露在過敏、風濕、自閉症、糖尿病、癌症等多種疾病的高風險之下!


馬丁的書出版以後,馬上就寄給我一本。我接到以後手不釋卷,一氣讀完,隨後又反覆閱讀,出差也常常帶著。這本書無論於我的研究,還是於我對健康的認識,都令我受益匪淺。


所以,當有一天,馬丁突然給我發來一句話的電子郵件,說:立平,我在非洲,長話短說,中國一家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書的中文版,請你給中文版寫個序言吧。我欣然應允。因為我認為,這本書,值得每一個醫生閱讀;這本書,值得每一個家庭收藏。


唯有此,我們才能在抗生素、剖宮產和奶瓶餵養的泛濫把大多數中國家庭的「菌脈」割斷之前,從源頭上幫助拯救全民族的健康。


是為序。


趙立平於上海


2016 年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汪星人」同時上Science和Nature頭條,原因是……
咖啡因及其類似物或可逆轉記憶喪失
國科大建成國內首個「未來技術學院」 謀求我國科技水平「彎道超車」
科學家用混合方法了解細胞動態與功能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孫立平:走進西藏
中國淡水珍珠的新品種結構特徵——李立平
孫立平:對曹德旺,你幸災樂禍的是什麼?
孫立平:金秋內蒙行
單腿站立平衡伸展塑繩瑜伽 對「大象腿」說拜拜
周立平 麗江情宴
孫立平:關於那個女孩,關於那次碾壓
送別詞作家張藜 徐沛東王立平等現身
《最強大腦》第五季回歸!王昱珩、賈立平等老隊員終於不來了!
中國航天人徐立平:在導彈和火箭上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
一曲譜罷頭飛雪:作曲家王立平和他的《紅樓夢》作曲
立平家書:看中華兒女走向新的天地!
大國工匠徐立平 導彈燃料上「舞刀」
孫立平:失業,你這人類自己創造的荒謬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老師親自指導《永遠的紅樓夢》錄音
《魔笛三詠-賀許國屏兄從藝60年而歌》 作者:方立平 朗誦:徐建國
趙立平教授關於啟動「國際華族微生物組研究計劃」 的建議
《最強大腦》為金秀賢而來卻迷上「魔方達人」賈立平
理工科學家們的舞台之路(一)——記康州劇社《海外剩女》歌唱家、律師的扮演者趙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