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每年的八月末九月初,是各大中小學開學的日子。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了學校,你知道古代學生上學、開學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嗎?


入學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大事,這一點古人也並無例外。在古代,「入學禮」是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入學當天,從家庭到學堂都會舉行一系列隆重的儀式與典禮,作為孩童進入人生學習階段的一種紀念儀式。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1


古代學生何時開學?


古代的入學時間與學期的長短,各個朝代並不一樣,也與現代統一的「秋季入學」有較大差別。

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一切圍繞農事展開,入學時間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


在漢代,這三個入學時間很流行。據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具體入學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從中可以看出,漢代的教育主要是利用農閑時間,這也是中國古代教學的一大特點。


三種開學時間,以「八月暑退」與現代開學時間最接近。如果是春季開學,一般在「正月望後」,即正月十五之後。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學時間相對統一,「冬季入學」成為主流,《北齊書·李鉉傳》中便有「春夏務農,冬入學」的說法。


後來,冬季入學成為古代鄉村較為普遍的選擇,但具體時間與漢代有所不同,農曆十月份開學。宋陸遊《冬日郊居》一詩中雲,「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自注即稱,「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開學日期的選擇,與學期的長短相關。古代的學期與現代完全不一樣,短者三個月,長者一年。冬學多「三月制」,相對較短,以明代為例,一般從每年的臘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學,八月制一般「上元入學」,「八月終解館」;十二月制一般「正月望後啟學」,「歲暮罷館」。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2


古代入學年齡有何要求?


現代一般規定孩子六七歲入學,古代晚於現代,大體在8歲至15歲之間。其中,為一些現代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8歲入學年齡,在古代是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都是8歲入學。

《大戴禮記·保傅》稱,「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代是8歲入學。但《尚書大傳·略說》則稱「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十有三年始入小學」,是13歲入學;同篇中還有「十五始入小學,見小節,踐小義」的記載,是15歲入學。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對入學年齡並無明確統一的規定,只要在8至15歲之間,都可讀小學。


一直到明清時期,這種「大齡入學」的傳統都未改變。《嘉靖太平縣誌》記載,明代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嘉靖香山縣誌》則稱,有讀書潛質的「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相對來說,唐代孩子入學年齡與現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後的朝代提前1至2歲,即6歲、7歲入學也可以,如唐代醫學家、藥王孫思邈便是「七歲就學」。

具體幾歲入學,古人也視孩子的心智發育情況而定。據《舊唐書·孫思邈傳》,孫思邈雖是7歲入學,但他當時已能「日誦千餘言」,以至於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時大為驚嘆,稱「此聖童也」。


在古代,甚至20歲讀小學都是正常的。明魏校《庄渠遺書·渝民文》稱,「凡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歲至二十歲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學。」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所設的「鄉村小學」。


古代還有30多歲讀小學的特例。據《魏書·劉蘭傳》,北魏人劉蘭,便是「年三十餘,始入小學」。


關於古代的學校設置,古代沒有「中學」這一級學校,而是把現代的中學與小學聯在一起的,小學一般是「七年制」或「八年制」,長的「十年制」,最短的也要三年。所以,古代不是「小升初」,而是「小升大」,即小學讀完可以直接進入太學、國子監一類的高等學府深造。所以,「30多歲讀小學」、「13歲上大學」在古代一點也不稀奇。


雖然說可以「小升大」,但並非每個小學生都能上大學的,即便是在國子監讀書的官吏子弟也有名額限制,如宋代,便控制「升學率」,《宋史·選舉志三》記載,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曾推出面向宗室學生的「宗子試法」,規定「十取其五」,即升學率50%。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3


古代學生入學大有講究


入學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大事,所以古代家長在送孩子初次入學時,首要事情就是擇定吉日。擇定日期後,家長要為孩子籌辦入學用品,內容主要包括一套學慣用的桌椅和文房四寶。當然,家境富裕的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入學用品要豐富得多。《紅樓夢》中的貴公子賈寶玉入私塾讀書時,不僅有書筆文物、茶壺蓋碗、手爐腳爐等,還有四個小書童跟隨,外加幾個年紀較大的僕人伺候,排場可謂不小。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籌備祭拜聖人的禮物。這一風俗來自於我國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意思是入學之初,要穿禮服,備祭品,舉行祭祀有道德學問的先聖先師的儀式,以表示敬師重道。隨著孔子成為儒學先聖,祭拜聖人的禮節就演變成祭拜孔子。


西周時期,祭拜先聖先師的祭品一般是芹(寓意勤奮)、藻(寓意早起)等一類的普通菜肴。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變成豬、牛、養等肉食供品。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4


拜請老師表尊敬


古人尊師重教,拜請老師是孩子入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明代人黃佐的《泰泉鄉禮》中記載了一段拜請私塾老師的過程:「眾共推擇學行兼備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選,以為教讀。約正率錢具禮,於正月望後擇日開學。預期,遣人齎書聘之。屆期,乃躬迎之。約正率錢,凡有子弟願入學者,人各不過五十文,多則紗一疋,侑以羊酒,少則布一疋,侑以鵝酒。」


可見,古代的私塾教師一般都是當地學識出眾、德行兼備的知識分子。拜請老師時,家長們需要準備豐厚的禮品和學費(古代又稱「贄見禮」),同時請人寫下邀請函,以表尊敬。


邀請函格式一般如下:「鄉侍生某姓名頓首啟碩德某先生道丈執事:側聞先生學行純懿,里閈欽仰之日久矣……茲某擇某月日,敢以鄉校教事見屈。蓋欲一鄉童蒙觀感,弗納於邪,啟其聰明,養之以正,他日成人,克遵名教,是大有造於某也。倘不遐棄,則某榮幸之至。敬因執事者以聞。某年月日,某再拜啟。」


在古代,學生的學費沒有定額,一般由家長根據家庭情況自由奉送給老師。《紅樓夢》中的秦業為了能讓兒子進入賈府的私塾中接受較好的教育,雖然囊中羞澀,還是東拼西湊地封了二十四兩銀子的「贄見禮」,並親自帶著兒子來到老師家拜叩。《儒林外史》里的儒生周進被廣東汶上縣的一群村民請去當私塾老師,入學那天,當學生走後,周進把各家的「贄見禮」拆開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錢銀子,另有八分銀子代茶;其餘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來個錢的,合攏了不夠一個月飯食。」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4


入學儀式內容多


到了孩子真正入學當天,要舉行「入學禮」。「入學禮」大致有四個環節。


一是「正衣冠」。《禮記》有云:「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古人非常重視儀錶,認為「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讓學生注重自己的儀容整潔,是首要的一課。學童們穿上正式的長袍,黑緞子馬褂,帶圓形的黑緞帽,先生依次為他們整理好衣冠,然後排著隊到學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步入學堂。


二是「拜先師」。步入學堂後,先要舉行拜師禮。學生先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然後拜老師,三叩首。接著學生向老師贈送六禮束修。所謂六禮束修,就是行拜師禮學生贈與老師6種禮物,分別是:芹菜,寓意勤奮好學;蓮子,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日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乾瘦肉條,表達弟子心意。


三是「洗凈手」。行過拜師禮後,學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到水盆中「凈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凈手」的寓意為凈手凈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四是「開筆禮」。在完成上述程序後,啟蒙老師會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舉行整個入學儀式中隆重的部分——「開筆禮」。


「開筆禮」的內容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拜筆師等內容。所謂「硃砂開智」,就是用硃砂為剛剛入學的孩子額頭正中點上紅痣,這又稱之為「開天眼」。由於「痣」與「智」諧音,所以這一儀式寓意著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擊鼓明智」的風俗則來源於《學記》:「入學鼓篋,孫其業也。」意思是通過擊鼓,用鼓聲警示,引起學生對學業的重視。「描紅開筆」主要是讓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往往筆畫簡單,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意義。由於筆在學子必備的文房四寶中最為重要,有的地方入學時除了拜至聖先師外,還要拜筆師———蒙恬,表示感念蒙恬發明毛筆。


以上過程逐一完成之後,孩子們便可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來,安心讀書。從此以後,每日清晨,學生們必須先於老師到達學校,對著孔子牌位行完叩首禮後,再回到各自課桌做功課。


入學當天或數天後,老師還會給每個學生起個書名,以後在私塾里學習和參加科舉考試就使用書名。在私塾中,每年遇上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生日,學生都會舉行各種慶典活動。

開學季,古代「入學」大有講究



5


古代「入泮禮」


近幾年來,一些學校開始舉行仿古的傳統入學儀式,其中「入泮大禮」最引人注目。其實,在明清時期,「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指的是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禮,而並非兒童初入學校的入學儀式。


泮,就是指古代的學校。春秋前期,魯僖公為了興學養士,在魯國都城泮水岸邊,築起了規模宏大的泮宮。這是周代諸侯國中最早的學宮,相傳孔子常帶弟子游泮。以後各諸侯國爭相仿效,也在國內修築泮宮,開鑿泮池,從此,泮宮就成了諸侯國大學的代名詞。


明清時代,在各府、州、縣的學宮挖掘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名曰泮池。凡考中「秀才」者,即取得入學資格,經泮橋入宮拜孔子,叫「進學」或「入泮」。踏上泮池,就好像進入了最高學府,入了泮也就進入了孔學的大門。


《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從中可以看出「入泮禮」的基本內容。


「入泮」這天,生員穿戴有一定講究,所有生員必須戴雀頂、穿藍袍,在學官的統一帶領下祭拜孔子,跨過泮池,拜謁自己的恩師。此外,新入學的生員還必須填寫「親供」,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生員們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須、或無須」,再由教官統一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這些生員便正式成為孔門弟子,開始了「漫漫其修遠」的求學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愛美成痴,古人也有「美容之風」
王陽明說:面對主動挑釁的人,你應該這麼做
滾滾紅塵,最難得半日清閑
兩封家書,看柳亞子育兒教女有何不同
林語堂:中國人的忍耐與無可無不可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小配飾,大講究:包包也有大學問
大學開設減肥課也要講究「技藝結合」
夏練三伏,科學健身有講究!
揭秘古代皇帝們的年夜飯,大有講究
賣畫的學問,有講究!
給蘭花澆水大有學問,想要花開滿盆有講究
腦梗塞康復訓練大有講究,趕緊學起來!
古人起字型大小有講究,學習一下也給自己取個「號」?
古代的「抓周」有什麼講究
古人起字型大小有講究 學習一下也給自己取個「號」?
揭秘古代皇帝們的年夜飯,有講究
科學進補 產後第1天飲食有講究
面相學中,看眉的講究!
學會給寶寶蓋被子有講究
科學有料:吃蘿蔔,有講究!
孩子學英語,順序有講究
天!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上下樓訓練也大有講究,能不能學學人家
夏季除皺有講究
庭院種樹有講究,你學會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