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正氣與邪氣是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在多數情況下,邪氣之所以侵襲人體而發病,是因為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因而,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前提和根據,居於主導地位。


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流暢,衛外固密,外邪難以入侵,內邪難於產生,就不會發生疾病。故《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正氣相對虛弱,衛外不固的情況下,或人體陰陽失衡,病邪內生,或外邪乘虛而入,均可使人體臟腑組織經絡官竅功能紊亂,從而發生疾病。《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口問》說:「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靈樞·百病始生》也說:「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正虛感邪而發病:正氣不足,抗邪無力,特別是肺與皮毛功能低下,衛氣虛弱,外邪得以乘虛侵襲人體。


正虛生邪而發病: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障礙,不僅可產生痰飲、水濕、瘀血、結石等病理產物性病邪,還可導致內火、內寒、內濕、內燥、內風等內生五邪的發生。


正氣的盛衰決定疾病的發展與預後:正邪交爭後,雖正不勝邪而發病,但相對來說,正氣充盛的患者發病輕,病位淺,病程短,預後良好;而正氣虛弱者,發病重,病位深,病程長,預後差。如正氣虛甚,則不能消弱、中止邪氣侵害,造成慢性病證遷延不愈,或遺留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甚至病情惡化而死亡。


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還表現在單純虛損性病證的形成上。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營養不良,勞體耗神,年老體衰等因素,導致臟腑組織器官等的形態結構缺損、功能低下、氣血津液不足,就會形成以正氣不足為主要或完全表現的疾病,如某些小兒發育遲緩、男女不育不孕、產婦缺乳、臟器脫垂、老年皮膚乾燥等。


正氣,系指人體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邪氣則為一切致病因素的總稱。道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傳變及預後,主要取決於正氣的盛衰。某些烈性傳染病和天災人禍,如霍亂、地震、車禍及各種跌打損傷,其發生與正氣強弱雖無直接聯繫。而其預後轉歸同樣受到正氣狀態的制約。

就大多數道醫康復對象而言,如慢性病、老年病、外感熱病瘥後及神誌異常者,更是由於正氣損傷而久久不得康復。如果說,凡病傷皆有邪氣存在,這裡的邪氣則不再是狹義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外感邪氣,而是指廣義的邪氣,它們是臟腑功能失調即正氣失調的結果。


所謂正氣失調,一是指正氣的不足,包括機體功能衰弱以及維持這種功能所需的物質虧虛,概括為一個「虛」字。二是指正氣的壅滯與逆亂。


包括各種致病因素阻滯人體氣機,導致功能障礙,概括為一個「郁」字。如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無論氣血的虛衰與郁滯,都會影響到人的功能狀態。這亦即張景岳所謂「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的道理。


所以,道醫康復學從正氣立論,平時注重保養正氣,預防傷病的發生,保持正常的功能;傷病後,強調扶助正氣,疏通氣機的運行,以促進功能的恢復。舉凡針灸、推拿、藥物、食療等。都是傳統醫學保養正氣的有效措施。所謂保養正氣,一方面是補益臟腑的氣血陰陽,增強物質基礎,克服機體功能的衰退;另一方面,祛除繼發性致病因素,通調經絡,流暢氣血,同樣能起到保養正氣之目的。因此,「補虛疏郁」是道醫康復學促進病殘者功能恢復的基本原則。把康復的希望放在人體自身能力的恢復上,這是傳統康復醫學的特色之一。以下所述是養氣的基本原則:


調補元氣 元氣,為諸氣之根本。《說文》:「元、始也。」元氣又稱原氣、真氣。元氣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其功用的總稱,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可謂諸氣之本。

培養元氣對恢復健康至關重要。「人之所賴者,唯有此氣耳,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類經·論活類》)」,說明氣在人體中的重要功能,在於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溫煦各個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氣具有運行血液,輸注津液,溫煦臟腑,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濡潤筋骨,固攝血液、五液,化生精血,防禦病邪,康復病體等等,無一不是在元氣的推動下,以不同的性質、形式,運行全身,起著各自獨特的生理作用。


人體生化不息,全靠元氣之充盈,氣化運動之正常。元氣充足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旺盛,機體就健康少病。若元氣不足則生命力減弱,精神萎靡,血氣乖亂。因此培補元氣,在康復醫療中具有重要作用。《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指出氣的防禦作用減弱,全身抗病能力下降,即易罹病,也是致成機體不能康復的主要因素。


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指出,培補元氣為 「醫家第一活人要義」,「元氣者,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以為「若元氣不傷,雖前幾天甚不死,元氣或傷,雖病輕亦死……有先傷元氣而病者,此不可活者也」。因而,強調康復必須培補元氣。


康復醫療離不開培補元氣。具體方法,主要是藥物康復,調補臟腑陰陽氣血,以培補元氣;調情志之氣,以培補元氣;調節飲食,以贊化育,培補元氣;調衛生之氣,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避風寒,「起居有常」,「和於術數」,「不妄作勞」等,以培補元氣;還可調經絡之氣,如按摩、導引、針灸等等,以培補元氣。

運行真氣 運行真氣,以養生康復,有其悠久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古往今來的醫家,都十分重視真氣的運行。張景岳指出:「蓋以天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之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真氣運行不利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欲得康復,運行真氣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靈樞·根結》所說:「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運行真氣之所以具有康復醫療、養生保健作用,其原理在於:


加強氣化,疏暢氣機:在真氣的推動下,上焦的氣化作用加強,則上焦氣機通暢,發揮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中焦氣機暢達,則增強脾胃之氣;下焦氣機得調,則腎陽之氣充沛,發揮其溫煦臟腑經絡的作用。三焦之氣化協調,則有利於氣機出入升降的正常進行。


平衡陰陽,調和氣血:通過真氣運行,促進陰精與陽氣之間的平衡,有利於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


促使真氣運行的措施有三:一是調息運行真氣,即調整呼吸之法,如「善養生者守者,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類經·攝生類》)。一是守神運行真氣,如「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此言守神以養氣也」(《類經·攝生類》)。一是練形運行真氣,即通過鍛鍊形體足促進真氣運行。三者之中,守神對運行真氣尤為重要,因真氣的運行,有待神的統帥,如「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元氣自至,則五臟滋潤;五臟滋潤,則百脈流通;百脈流通,則津液上應。


促進真氣運行的有效方法: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以及保健按摩、針灸治療等。通過上述方法能促進真氣運行,培養真元,使之充沛全身,調動機體內部的本能力量,就是增強自我康復的功能,從而有效地和疾病衰老作鬥爭,達到健康的目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送你的,十九種「純天然葯」!
《黃帝陰符經》奇門遁甲釋秘!
風濕關節痹痛,止痛妙藥有麻黃!
這種葉子用來泡茶,清肝明目,還美顏哦!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淺談《傷寒論》中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身體平衡,邪氣無處藏匿,癥狀自然消失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腎病綜合症治療啟發
道醫筆記:「邪氣」清則正氣存 富貴病絕非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