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大師:念佛之外是否可兼持經咒

印光大師:念佛之外是否可兼持經咒

印光大師:念佛之外是否可兼持經咒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開示五則)

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迴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當雲凈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凈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余皆為賓,為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復沈授人居士書)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豈有優劣。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往生咒梵文,學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別心,謂此略文為非。一起此念,則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謂為未合佛意。須知譯經之人,皆非聊爾。何可以他譯不同,便藐視之乎。千餘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勝數。豈千餘年來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學固宜學,斷斷不可起優劣勝負之念。則利益自不可思議矣。又持咒一法,與看話頭相似。看話頭以無義路,故能息分別之凡情,證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義理,但只至誠懇切持去。竭誠之極,自能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議所能及者。(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禪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如早晚專念彌陀經往生咒念佛,或早則專念大悲咒念佛,晚則念彌陀經往生咒念佛。或有持金剛經者亦可。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迴向,方合修凈業之宗旨。(復周智茂居士書)


大悲咒後四娑婆訶,乃流俗知見所訛傳之語也,不可依從。(復馬香瑞居士書)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特點及發源地
佛像的起源
五種可以隨時隨地修行的方法
中國歷史中的五位與佛門最有淵源皇帝
「西方凈土」的位置到底在哪兒?

TAG:南普陀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念佛和誦經前是否應先上香
劉素雲老師:念佛越念越歡喜,但是又淡而無味,是否要一直堅持念下去?
致命的曾經 是否還在念念不忘
印光大師:你是否這樣!高僧為你揭開富貴病的兩大病因
誦經念佛妄想很多,是否都白念了
有的人止靜時手拿念珠,念佛念咒是否如法?
相對念佛,誦經是否屬於夾雜
科幻里的機械之美,是否曾經讓你不寒而粟?
只念心咒是否真的能治癒疾病?——傳喜法師解讀「念佛治病」
念〈楞嚴咒〉之後,是否還需繼續供密宗護法?
是否要為請回來的佛像開光?
《火影忍者》得知宇智波參與迫害其他家族,佐助的第一反應是鼬是否知情?
中秋將至,你是否也像古人般思念家鄉?
念佛念經一句不為少萬遍不算多,重在是否虔誠
自稱為「活佛,法王」是否合乎佛教?
藍民代:大陸是否喜歡 不用太在意 吳敦義讓綠頭疼
你戴的手環可能正在泄露你的秘密,「大健康」與「大數據」是否讓我們失去個人隱私?
孫悟空被逐師門遭封口,如來佛祖是否知道須菩提祖師存在的秘密?
如何觀察一位上師是否是可依止的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