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中秋怎麼過?除了月餅,還有這些!
中
秋
節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值此中秋佳節之際,唐博祝大家節日快樂,闔家團圓!
中秋,又稱「仲秋」「月夕」。唐代詩人歐陽詹《玩月詩序》:「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因而得名「仲秋」。唐人還將中秋節稱為「端正月」,韓愈《和崔舍人詠月詩》詩云:「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詩中的「端正月」即指中秋節。此日宮廷除了宴飲賞月之外,還會舉辦一系列樂舞、娛樂活動以助興,可謂盛況空前。
美食篇
唐時宮廷已出現「月餅」。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還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以賞新科進士。
中秋節當天,除了吃月餅之外,美味珍饈亦尤為豐盛。據唐《大業拾遺記》《食譜》《膳夫錄》等記載,唐時入饌的水產品極為豐富,加之烹飪方法增多,便出現了大量的宮廷名菜。諸如白龍臛、遍地錦裝鱉、雪嬰兒、消靈炙、仙人臠、玉尖面、分裝蒸臘熊等。用料珍稀,非一般人所能食。
白龍臛
即鱖魚羹。鱖魚俗稱桂魚,古名石桂魚、水豚。唐時稱為「白龍臛 (音霍)」。據韋巨源《燒尾宴食單》記載:「白龍臛(治鱖魚),」即是將鱖魚製成魚羹,是唐代宮廷宴席上的珍饈。
雪嬰兒
用青蛙制菜早在西周及秦漢時期就已出現,初用於祭祀,後來成為帝王食用之菜。製作時取用青蛙、綠豆粉相附製成。
熱洛河
此為唐玄宗李隆基之最愛。據《太平廣記·御廚》記載:唐玄宗喜食鮮鹿肉,並從剛剛射倒的鮮鹿身上取血,加之熬洗凈的鹿腸,趁熱食用,滋味極為鮮美。
白飲潠
據《新唐書·藝文傳》記載:「李白,字太白,與聖皇帝九世孫……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奉翰林。」是唐玄宗親自烹制的一道羹菜。
玉尖面
即肉饅頭。據《清異錄》記載,趙宗儒任翰林時,聞中使言:「今日旱饌玉尖面,用消熊,棧鹿為內餡,上甚嗜之。問其形制,蓋人間出尖饅頭也。又問「消」之說,飛筧之極肥者日消,鹿以倍料精養者曰棧」。由此可見,所謂的 「玉尖面」就是用熊之肥肉和鹿肉為餡做成的肉饅頭。
冷蟾兒羹
是指取用將蛤蜊肉製成羹,冷食。隋煬帝喜食蛤蜊,唐代帝王亦然。據《杜陽雜記》記載:「唐文宗(李昂)好食蛤蜊。」特別是文蛤,肉質細嫩,滋味鮮美,曾被稱為「天下第一鮮」。
分裝蒸臘熊
分裝蒸臘熊,蒸臘熊肉脯要分作幾盤來蒸,每盤再加一些熊白,即熊的脂肪(就是熊背上脂肪肉)。這樣蒸熟的熊肉乾脯味道更美。熊為獸類動物之上品,歷代宮廷作為珍饈,只供帝王及諸侯食用。
消靈炙
據《杜陽雜編》記載,唐懿宗李濯的女兒同昌公主下嫁時,懿宗賜賞的御饌有消靈炙、紅虯脯等。其中的「消靈炙」,是從一隻羊身上取下四兩肉,精心烤制加工而成。雖經酷暑,總不敗臭。
娛樂篇
中秋節當天,宮廷內張燈結綵,除了美味佳肴之外,還有大型歌舞、雜技及其他娛樂活動。
樂舞表演
唐代宮廷音樂按照功能來分,有雅樂與燕樂之分。
雅樂是朝廷舉行各種典禮時所表演的樂舞,用於南郊大典、以及朝賀、冊封等典禮活動。俠義的雅樂僅指宮廷祭祀之樂;燕樂是指一切於宮廷筵宴中表演的樂舞,狹義的燕樂則是指十部樂與坐部伎、立部伎中的第一部樂。唐十部樂對表演時的服飾、樂器、人數均有嚴格規定。表演者需穿各自民族的服飾,使用的樂器也均為民族樂器。此外,十部樂雖是燕樂,但平時不能隨意演出,因此,自唐高宗以來,宮廷樂舞以中原樂舞為基礎,逐漸形成了精彩紛呈的坐部伎與立部伎;舞蹈按人數來分,有獨舞、對舞與隊舞三類。此外還有「花舞」、「字舞」與「劍舞」等舞蹈形式。
陝西西安東郊唐代蘇思勖墓出土樂舞壁畫
此外,西域之舞亦極為盛行。按其風格特點,分為「健舞」「軟舞」兩大類。
唐胡旋舞
唐胡騰舞銅人像
百戲
百戲又謂之散樂,是一種包括歌舞戲、雜技、馬戲等在內的藝術形式。《唐會要》卷33《散樂》云:「散樂歷代有之,其名不—,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總謂之百戲。」百戲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是宮廷娛樂助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歌舞戲
《舊唐書》云:「歌舞戲有大面、撥頭、踏搖娘、窟鑸子等戲。玄宗以其非正聲,置教坊于禁中以處之」。
大面,又作代面。演戲時,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
缽頭,又作撥頭。據《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記載,有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著白色喪服,披頭散髮,滿面哀容,上山尋找父屍。後來找到那隻猛虎,便與虎格鬥,終於把虎殺死。唐人張祜有詩云:「爭走金車叱鞅牛,笑聲唯是說干秋。兩邊角子羊門裡,猶學容兒弄缽頭」。
日本《撥頭》舞
雜技
雜技類有角觝、蹋球、繩技等。唐代帝王如中宗、玄宗、憲宗、穆宗等極為喜愛角觝表演。宮廷里專門養有角觝壯士,在內宮舉行宴會時,與百戲一起表演。
陝西長安灃西周墓葬出土透雕銅牌角抵圖像
角抵表演
幻術,其形式多種多樣,表演時令人驚心動魄,眼花繚亂。幻術師能在長尺余、寬二寸蠟燭上施五色光,顯現台殿樓閣,徹夜不滅。有的幻術師能讓枯樹開花,所繪之龜,搖頭擺尾,蹣跚而行。唐睿宗時,婆羅門獻樂,「舞人倒行,而以足舞於極銘刀鋒,倒植於地,低目就刃,以歷臉中,又植於背下,吹篳篥者立具腹上,終曲而亦無傷。」幻術以其高超的表演技藝,贏得宮廷上下的喜愛。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娛樂活動,諸如打馬球、鬥雞、舞馬、舞象、狩獵等活動項目。
唐三彩打馬球俑
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彩繪舞馬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藏
賞月篇
宮廷賞月之俗亦十分盛行。據《唐逸史》云:「羅公遠,鄂州人。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開元天寶遺事》亦記載了皇帝賞月的情景,其言唐玄宗為賞月,在太液池西岸另築一百尺高台,作為與貴妃賞月之用,稱之「賞月台」。但在此台修成不久,恰逢「安史之亂」,最後毀於戰亂。
太液池又名蓬萊池,位於大明宮北部居中地帶。初鑿於貞觀或龍朔年間。開元後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兩岸築望月台與楊貴妃賞月,台高百尺。
唐代中秋節除賞月之外,還有賞桂之俗。宋之問《靈隱寺》詩寫道:「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
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
TAG:陝西唐三彩藝術博物館 |
※七夕這一天,你是怎麼過的呢?
※這樣的典情侶萬聖節,若少了一個人,那還怎麼過呀
※沒有倪妮的牛仔褲,這個春天怎麼過啊?!
※別問我七夕怎麼過?這麼過就對了!
※這周末怎麼過?夜店?酒吧?對不起,我只去健身房!
※為了小鮮肉,難道都不結婚了嗎,這樣的日子怎麼過?
※外地人在上海,這個中秋節,我是怎麼過的?
※這暑濕的天氣,我們該怎麼過啊?
※沒有這隻口紅,你怎麼過度春夏!
※你的七夕是怎麼過得,來看看古人怎麼過,美哉!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你想好了怎麼過嗎?
※沒有這5件外套,怎麼過秋天?
※沒有這三個顯白的顏色!怎麼過好這個夏天?
※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呢?比現在有意思多了!
※沒有這款美白神器,怎麼過好這個夏天?
※清朝滅亡後,太監們都去哪了?他們的晚年怎麼過的?
※曾經失戀過的哪些日子,你是怎麼過來的?
※佛山人中秋怎麼過?滿滿都是兒時的回憶!
※那些年,那些習俗之一:你知道怎麼過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