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聞玉梅院士獲2016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聞玉梅院士獲2016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日前,2016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頒獎儀式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聞玉梅榮獲「2016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稱號。82歲高齡的聞玉梅是今年獲該稱號的教師中最為年長的一位。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聞玉梅院士獲2016年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稱號



在斗轉星移的二十年里,座落在原上海醫科大學東園的教育部 / 衛生部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已從一個不起眼的小科室,逐步發展、壯大成一個擁有數十名科研人員及先進設備、掌控千萬元科研基金、緊跟國際研究前沿,在乙肝、丙肝病毒及其它持續性感染病毒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且知名度較高的重要科研基地。說起這些輝煌,筆者不得不向你敘說一個重要人物,她就是上述實驗室的創始人及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在乙肝病毒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研究方面為我國乃至世界做出重要貢獻的女科學家 —— 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教授。


「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前身為「微生物教研室病毒組」,1985年經衛生部批准建設,1986年重點實驗室開始運轉,兩校合并後,2001年被批准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目前,聞玉梅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袁正宏研究員任主任,瞿滌教授任副主任。實驗室現有高級研究人員5名,中級研究人員7名,助教和技師6名,研究生和博士後24名,共42人。可謂陣容強大,梯隊合理。


聞玉梅動情地說:我們這個實驗室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完全是黨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是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與新老兩代科技人員勤奮努力、不懈追求的基礎上,才不斷成長、壯大起來的。回顧已走過的二十年,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979-1984年的基礎準備階段,1985-1993年的啟動階段,1993-1999年的發展階段和2000年至今的拓寬階段。

基礎準備階段主要是人才、資源的力量積累,並不斷在國內外擴大實驗室的影響。其標誌性工作是派出骨幹出國進修,集中優勢兵力,突破重點;同時邀請國外「重量級」專家講學、指導。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和產生重大影響的是,1979年,實驗室經國務院批准,邀請了美國著名肝炎、腫瘤病毒研究泰斗Joseph.L.Melnick教授來校舉辦講習班。


在啟動階段,聞玉梅主持領導的團隊參加「七五」國家攻關課題2項和國家「863計劃」高科技計劃2項。在此階段,實驗室在乙肝的基礎及應用研究水平方面有了跨越式進展。成立了以徐肇玥為主任,聞玉梅、徐志一教授為副主任的原上海醫科大學病毒性肝炎研究中心,並整合病理、藥學、婦產科、兒科等優勢力量;與法國Trepo教授聯合申請歐盟資助科研項目,啟動與歐盟間的聯繫。聞玉梅連續3屆被聘為部門項目評審專家,她在發展國家生物工程中心與歐盟間關係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92年,聞玉梅與徐志一等主編並撰寫的英文版《中國病毒性肝炎》,首次系統地向國外介紹我國肝炎病毒、病理及臨床研究成果。該書出版後,即引起世界同行廣泛興趣;實驗室這一階段在鴨乙肝病毒模型、乙肝病毒慢性機理研究方面已有重大貢獻,並連獲部級、市級大獎。


在發展階段初期,1993年,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遷入治道樓。實驗室繼續獲得國家「863計劃」資助,深入研究乙肝治療性疫苗。1996年,實驗室迎來國家及省市級重點實驗室評估,獲得專家組肯定和好評;為及時總結我國微生物學成果,聞玉梅主編了98章,共278萬字的權威性著作《現代醫學微生物學》,該書由8位院士、80位國內外相關專家參與撰寫。該書榮獲第十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6年10月,在桂林召開的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聞玉梅當選為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在發展階段後期,「乙肝耐受動物模型,消除乙肝耐受性」研究,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此階段,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一批中青年骨幹已快速成長為「跨世紀人才」。


在拓寬階段,實驗室科研工作突飛猛進,日臻成熟。實驗室研究範圍以「同心圓」發展模式拓寬到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學,細胞微生物學及結核桿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病原細菌的基因組學研究;2001年病原生物學科,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在評議中,並以滿分位居全國病原生物學科榜首。在此階段,實驗室還組織了幾個比較重要的國際會議:2003年10月,來自美、英、德、澳及國內的專家、中青年學者共40餘人聚會上海第33次東方科技論壇,共同研討抗微生物疫苗的新思路新進展,並邀請為人類抗擊艾滋病做出突出貢獻的美國科學院醫學部院士、著名華裔科學家、我校終身名譽教授何大一作主題演講;任該屆論壇主席的聞玉梅作學術報告。2003年11月,作為歐盟下屬EFBIC中國生物工程中心聯合支持的國際醫學分子微生物學及葯敏學術討論會在上海醫學院舉行,來自中歐雙方的34位專家出席會議,聞玉梅擔任大會主席。此外,2003年8月還舉辦了全國EMBO學習班 。兩校合并後,實驗室獲「211工程」和國家「985計劃」支持,並歷史性地跨出了「產學研結合」第一步。


要取得「輝煌」是要付出代價的,讓我們聽聽聞玉梅述說的那個艱辛年代,難忘歲月 —— 基礎準備階段的故事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的國門已經打開, 聞玉梅有一種很強的衝動,不!確切點說,這是一種責任感、使命感,她想搞一個大項目,一個對中國眾多老百姓都有益的大項目。她想到了治療乙肝課題。乙肝是我國最嚴重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之一,它不僅嚴重威脅人民健康,而且病毒引起的持續性感染可發展為肝硬化、肝癌;肝癌病人中有90%以上感染過乙肝病毒。那時乙肝血源疫苗雖然已成為預防乙肝的有效武器,但對治療乙肝卻束手無策。中國有十分之一的人也就是說約有1.2億的人感染乙肝病毒,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 因此,治療乙肝是十分重要的課題。聞玉梅決心為控制這一疾病貢獻自已畢生的精力。


要搞大項目,就要有基礎,就要有創新;要基礎,要創新,就要知己知彼,就要了解世界,走出國門。


1980年4月,她獲得世界衛生組織資助,首次踏出國門,到英國倫敦大學進修。「那次,我簡直就像一個『鄉下人』,與『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模一樣。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我看都看不懂。我們與人家差距太大了。」她如饑似渴地拚命學習,短短3個月,就發表了一篇論文。


1981年10月,已是微生物學教研室主任的聞玉梅,理應擔當起主任工作,不宜出國,但有一個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學習一年的機會。已是77歲高齡的林飛卿教授再度出山:「你走吧,我替你再做一年主任。出去,你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回來,我相信你!」她對導師的崇高品質至今深深不忘,感動不已。

聞玉梅非常珍惜在美國學習的那段時間,她不放過任何機會,拚命地做,拚命地學。白天工作,晚上堅持聽有關分子病毒方面的課。這段讀書的日子真是苦啊!那時她已40幾歲,記憶力已不如從前,但硬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廢寢忘食地「消化」了老師全部用英語講課的內容,照樣考得第一名。最累人的是,她沒有車,也不會開車,因為她不願意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學車上。開課導師為她的刻苦所感動,晚上經常用自己的小車送聞玉梅回住所。


在美期間,聞玉梅不但學到很多先進東西,發表了論文,更重要的是,她與這個著名研究院建立了永久的合作關係;一俟回國,她就利用這一橋樑,迅速把科室骨幹張維、何麗芳送出去學習。聞玉梅知道:搞科研靠一個人是不行的,要有團隊精神。張維、何麗芳分別赴美NIH不同實驗室進修一至二年。學成後,她倆如期回國,並建立了肝炎病毒基因分析、病毒肽分析以及多種病毒細胞培養、過濾、動物實驗等方法;她們在國外省吃儉用,帶回來一些先進設備和儀器。這些,都為以後培養研究生和技術人員奠定了基礎。


因為聞玉梅站得高,看得遠,才有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大發展。以後的事實也證明:在八十年代基礎準備階段,聞玉梅「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積蓄力量,築巢引鳳」戰略是多麼英明!


在英國進修時,為了盡量節約開支,聞玉梅連一張4英鎊的倫敦大橋參觀券都捨不得買,硬是在3個月時間裡,從生活開銷中省下一筆錢,購買了一台急需的低溫冰箱和一台幻燈機。至今,她依然心疼地說:單那台低溫冰箱就花了我整整90英鎊的運輸費。當衛生部領導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心疼地說:「聞玉梅,在英國3個月,沒把你餓死啊!」於是,衛生部撥給聞玉梅1萬元人民幣。而聞玉梅正是從這筆資金起家,開始了艱難但極富挑戰的醫學分子病毒學研究……


1987年,成竹在胸的聞玉梅首先提出「消除對乙肝病毒抗原免疫耐受性」 治療新觀點,據此建立了模擬人幼齡乙肝免疫耐受性的動物模型,設計了五種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療性疫苗,並在動物模型中考核療效。從中發現抗原-抗體複合性疫苗有較顯著療效。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轉陰是當前乙肝研究和治療中的棘手問題。「八五」期間,聞玉梅認為機體對乙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是我國乙肝病毒持續感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用鴨乙肝病毒感染的幼齡鴨建立乙肝病毒免疫耐受動物模型、設法改變原病毒的表面抗原為「新」抗原以「魚目混珠」,或改變抗原提呈形式使機體產生免疫反應、用免疫治療路線以消除免疫耐受狀態的新思路。1988年,「863計劃」專家委員會評審後給予充分肯定並進行了資助。該設想經過5年的動物實驗研究,在當年博士研究生瞿滌(現任實驗室副主任)研究鴨乙肝病毒免疫動物的基礎上,張維教授及當時的博士研究生、後來的免疫教研室主任熊思東等參與下最終獲得了成功。隨後她們與生物製品所合作研製了可供人體臨床研究的抗原抗體複合物型治療性疫苗,獲國家發明專利,並獲准進入臨床研究。這是我國自己研究、設計並可進入臨床研究的血源乙肝治療性疫苗。該成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重組型治療性疫苗被列為國家「863計劃」生物領域「九五」重大項目之一。這一新型治療性疫苗已受到國內外廣泛重視。


實驗室還首先針對國際學者認為病毒可在肝外存在、可能是病毒藏匿主要場所的觀點,何麗芳教授指導研究生對肝外組織進行乙肝病毒 DNA研究,發現我國乙肝病人的肝外很少有完整病毒,且不複製,證明肝外組織不是病毒長期存在的「藏身處」,從而明確提出應將清除肝臟內病毒作為主攻方向。此項成果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實驗室通過對乙肝病毒從病毒學、分子生物學和機體免疫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國外學者同期發現我國乙肝病毒存在核心基因變異株,與病毒長期持續有關,是構成乙肝慢性化的一個重要因素。1996年,該成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後,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點項目,實驗室研究了乙肝病毒的致病相關基因,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我國乙肝病毒持續性感染的機理與對策」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實驗室的成果及輝煌也是老一輩科學家們培育的成果。聞玉梅一生碰到3位難忘恩師:一位是余賀教授,她研究生期間的啟蒙老師;一位是林飛卿,教會了她嚴格治學;還有一位是謝少文,教會了她如何發揮創造性思維。


聞玉梅非常尊重和懷念她的恩師謝少文和林飛卿兩位教授,在謝少文教授八十八歲那年,他把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執教五十周年時,學校贈予他的一對玉石奔馬轉贈給了聞玉梅,並深情地對聞玉梅說:「我送你,是對你勤奮刻苦的讚賞;送給你,是要你繼續中國微生物學事業。」


無獨有偶,林飛卿教授也出於對門生的一往情深,將國際友人贈給她的一把鍍金鑰匙鄭重地轉贈給聞玉梅,並叮囑她:「繼續打開微生物、免疫學的知識寶庫」。聞玉梅在得到這兩件「寶物」時激動地說:「這兩件禮物對我來說是無價之寶。如有真正合適的接班人,我會將這『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玉石奔馬和『開啟人類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傳下去。」


聞玉梅常說:「我和同齡美國人無法競爭,但我相信我的學生能」。實驗室的教授們經常用四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教導他們的學生:科研的核心是創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奮,科研的態度是求實,科研的目的是為人民。


聞玉梅領導的團隊在投身科學研究的同時,把為國家培養人才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先後帶出了一大批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其中,來已畢業碩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20名,博士後5名;現在讀研究生29名,博士後1 名。通過聞玉梅的言傳身教,實驗室的教職員工及研究生們都以室為家,全力貢獻。在談到教育和如何培養學生時,聞玉梅深有感慨地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光榮事業。每個人都經歷過層次不同的教育(從幼兒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教師給每個人的成長都會有較深遠影響。在參與塑造人的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人」,因此必須「以人為本」,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從個性、素質的不同點出發,因人而異地施教。我的老師謝少文教授說過的一句話對我終生受益,他教誨我說:「一個只會教聰明、基礎好的學生,不是一個好教師;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的教師,才是好教師」。


消磨絢爛歸平淡,獨步秋風無古今。聞玉梅雖然已取得「步行者」的輝煌,然她更崇尚長江後浪推前浪,更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陽:「我們所做的一切僅代表過去,後生可畏,未來是年輕人的;我期待我的學生更加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追上我們、超過我們。我期待著!」


中國病毒學論壇資源入口:


微信公眾號:中國病毒學論壇


Journal of Applied Virology期刊:www.biosky.org/jav/index.php/jav


來源:復旦大學


本期編輯:Tony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病毒學論壇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可靶向定位HIV免疫系統漏洞的抗體
給你答案!輻射究竟如何「破壞」DNA,導致癌症?
2016年拉斯克獎揭曉:丙肝病毒致病機理和藥物開發有重大突破
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解析人類重要病原體Aichi病毒三維結構
這僅僅是個笑話,我是學生物的……

TAG:中國病毒學論壇 |

您可能感興趣

31名海外院士簽約青島國際院士港
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蘇州大學遲力峰教授獲2017年度IUPAC化學化工……
重磅:6位華人當選為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101歲國際著名材料物理學家、中科院資深院士柯俊逝世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舉行隆重的2016屆院士授銜儀式
CSP2017-陸林教授:沈漁邨院士與《精神病學》
復旦大學77級生科院校友袁鈞瑛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兩院院士評選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各界紀念楊鍾健院士誕辰120周年
醫學院陳竺教授獲得第10個院士頭銜!
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楊偉獲院士候選提名 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
2017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出爐,多位華人當選!
76歲著名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俞昌旋逝世
110位院士,2500多名科技人員帶來科學盛宴,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長春開幕
徐國良院士團隊成果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潘菽院士誕辰120周年 南大舉行紀念研討會
鄞州院士公園二期5月1日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