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



抱著月餅寫問答

遲到的中秋快樂呀~


1


Q


學習哲學對理論物理、高能物理的研究有幫助嗎?

匿名


A


數學學不好就容易對理論物理、高能物理產生誤解。


如果掉頭學習哲學,則會加深誤解。


(why? 因為現代物理學不是一門文字思辨的學問,一切都要基於實驗事實和數學

2


Q


如果地球上的植物都消失了,氧氣可以讓人類存活多久?


樊歆星


A

地球大氣總質量大約5×10^19kg,氧氣佔比大約20%,那就是10^18kg(還挺整!)。普通成人每分鐘耗氧量大約為250ml,每天大約就是0.35立方米。七十億人就是大約25億立方米。標準大氣壓下大約摺合32億千克。另外空氣含氧量低於10%人就會窒息死亡了。於是氧氣儲量人類只能利用一半。結論:大概能活1.5*10^9天,400多萬年。加油喘吧!


(ps:地球岩石圈的氧氣儲量其實比大氣圈要多得多得多,但是不考慮,因為它們釋放得太慢了。)


(pps:這有啥難的,小學數學題嘛。你們呀~就是不如小編我勤快。)


3

Q


大海是如何形成的?


五條


A


地球剛形成時是個大火球。沒有大海,大海是在稍晚些形成的。形成原因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火山噴發把地幔中的水蒸氣帶到大氣層再通過降雨積聚在地錶慢慢形成了大海,一種說法是冰彗星撞擊早起地球給地錶帶來了大量水。


4


Q


最小恆星(自身能夠核聚變)的體積是多大?


金木映月


A


最小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7%-8%,最小體積不好比較,因為體積涉及到具體的恆星演化時期,相同質量的早中老年恆星的體積並不一樣。


質量比這個再小,那麼這顆星星的自身引力就不足以使其核心的壓強溫度達到氫原子聚變的條件。最後就只能成為一顆大行星,比如我們的木星同學。


5


Q


化學上看那些顯微鏡拍的原子圖片,就是一個小球,真的是這樣嗎。。。


梧桐


A


不是這樣的,之所以看到一個個小球只是因為我們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只能到這了。實際上原子內部絕大多數空間都是空的。


6


Q


最近看到不少「自製手機3D全息投影」的文章和視頻,但在文章後面有不少人評論說這根本不是全息,全息技術比這複雜的多。我很好奇這到底是不是全息?如果不是,那「全息」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謝謝。


Aaron


A


全息的定義最早來自於光學,指的是既能保存光的振幅信息,又能保存光的相位信息的照片(全息相片,而普通的相機照片只能保存振幅信息。)由於光場主要就只有振幅和相位這兩個屬性,所以保存了這兩個信息的全息照片就可以完全還原空間中的光場了!(這意味著全息相片中的景物不光有3D電影的效果,而且從不同角度看景物還不一樣!)


後來全息概念在理論物理中有個推廣,指能在D-1維繫統中完美重現D維繫統的現象。


7


Q


什麼是黑體?既然是黑體,為什麼我們還能從外部探測一個黑體輻射源的輻射譜呢?


鳥獸不可與


A


像「黑體」,「永動機」這類詞,千萬不要望文生義。黑體不是指黑漆漆的物體,你能看的的最亮的東西,太陽,其實按照定義差不多算是個黑體。


黑體的意思是完全不會反射光線的物體,光線照到上面就被完全吸收了。我們只需要考慮這個物體自己熱輻射產生的光線,這樣的熱輻射光線就叫做黑體輻射。像太陽這種東西,由於它熱輻射的光線太強了,它反射的光線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它的光譜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黑體輻射譜。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太陽」差不多」是個黑體。


8


Q


如何能稍微簡單點地理解狹義相對論…?


要被相對論逼瘋了的大二狗


A


你看你都快被逼瘋了,卻還要簡單點講解。這樣的問題是不是讓小編覺得很有那麼點挑戰。


最概括的說:當年麥克斯韋提出電磁學方程組的時候,發現光速可以直接用方程中的物理常數推導出來。而物理定律中的常數又顯然跟參考系無關,這就意味著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都應該不變!於是大家紛紛覺得,麥克斯韋你這個太扯了,明顯違背牛頓物理,看來電磁學公式還得改改。


到20世紀初的時候,邁克爾遜、莫雷做實驗發現無論如何都觀測不到光速跟地球運動的相對變化,看起來光速好像跟參考系無關。於是愛因斯坦憋不住了,它提出:光速不依賴於參考系。而為了在數學上滿足這個要求,必須把以前的伽利略參考系變換公式改為洛倫茲參考系變換公式。至此,狹義相對論的所有數學就齊備了,接下來就是不斷的推演和討論:鐘慢,尺縮,雙生子,質能公式。


在這個過程中,你當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不適應。但這些困惑九成九都是因為作為讀者的你下意識的把自己帶進了上帝視角,把自己的時間當成了絕對時間來衡量別的參考系。還是沒掙脫出牛頓物理的思維慣性。記住,相對論中沒有絕對時間,正在推公式的你的時間也不能絕對。所以,把自己也放進某個參考系,把任何東西都放進某個參考系。然後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矛盾都消失了。(少數矛盾要涉及廣義相對論)


當然,如果你有幸學習微分幾何,那麼恭喜你,這時候你可以打開四維閔氏時空的上帝視角觀察一切了,而且一切都會顯得優雅,自洽和直接。


(這個寫得太概括了,而這是一個好題目, 我大概會考慮以後在問答中專門做一期相對論的專題)


9


Q


液氧為什麼回呈現出順磁性,而液氮卻沒有?


愛你的大化


A


差點就回答不上來了,這個問題還得學過一點化學才行。


物質表現出順磁性,一定是因為它的外層電子有未成對的單個電子。比如說氮分子N2。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按照價鍵理論,氧分子O2,每個氧外層分別有六個電子,接著兩個氧原子共享兩個電子,形成雙鍵,最外層分別8個電子,穩定下來。而且外層電子均為兩兩配對,沒有單電子,看起來不應具有順磁性。但實驗室氧分子確具有明顯的順磁性,氮分子卻又沒有。為什麼?


答案是中學的價鍵理論在這裡失效了,實際的電子軌道在這裡不能再看成是兩個原子的電子軌道的重新組合(化學鍵)。必須要用分子軌道理論來解釋。也就是把兩個氧原子核看做一個整體,解這個整體勢場下的電子的薛定諤方程,得到電子的「分子軌道」,然後在這些分子軌道下按能量高低排下16個電子,那麼這16個電子的軌道分別是(σ1s)2,(σ1s*)2(σ2s)2,(σ2s*)2,(σ2p)2,(π2p)4,(π*2p)1,(π*2p)1,【括弧內是軌道名字,後面的數字表示電子數】這樣我們就發現2pπ反鍵軌道(*表示反鍵)上出現了兩個單獨的電子,正是它們提供了氧分子的順磁性。


而另一邊,如果是氮分子的化,它需要排下14個電子,分子軌道是(σ1s)2,(σ1s*)2(σ2s)2,(σ2s*)2,(σ2p)2,(π2p)4。全部成對,沒有單電子。


這樣就完美解釋了實驗。


寫下您的問題,下周五同一時間哦~


識別下方二維碼快速提問


上期也精彩


核彈爆炸為什麼會形成蘑菇雲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物理所 的精彩文章:

聊聊「天宮二號」和「霧霾」不為人知的事
你希望喝到什麼樣的自來水?
錯誤湊一打!盤點那些爭議巨大的諾貝爾獎
「樹葉」去哪兒了?
三千字讀懂光纖通信的前世今生

TAG:中科院物理所 |

您可能感興趣

大海是怎麼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上海话是怎么形成的?
大肚腩是如何形成的?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完美宏大的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
閉口的是怎麼形成的?
巨大黑洞是怎樣形成的?
大陸架形成之謎:大陸架是怎樣形成的呢?
硅化木是怎麼形成的?
乳腺是怎麼形成的?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海水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地震是怎麼引發的?海洋、山脈又是怎麼形成的?
「北京藍」是怎麼形成的?
了解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廟會」是怎樣形成的?
結石是怎麼形成的
激素臉是怎麼形成的?